一、閱讀下面的詩,按要求答題。
溪 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樹月初白,微風酒半醒。
獨行穿落葉,閑坐數(shù)流螢。
何處漁歌起?孤燈隔遠汀。
1.詩人運用了哪些反映時間變化的意象來表現(xiàn)其情感?
2.請結合全詩,評析第三聯(lián)中“穿”、“數(shù)”二字的藝術效果。
【參考答案】
1.用“日暮”即落日,“月初白”即初升的月亮這兩個意象,表現(xiàn)時間由傍晚到明月初升的變化,表現(xiàn)作者孤獨寂寞的情感。
2.“獨行穿落葉,閑坐數(shù)流螢”句中“穿”字寫出了在蕭蕭落葉中穿行,而無人相伴的孤獨。一人獨坐而無聊,一個“數(shù)”字表現(xiàn)了主人公的動作神態(tài),更表現(xiàn)出閑極無聊的寂寞情感。
聽 箏
柳中庸
抽弦促柱聽秦箏,無限秦人悲怨聲。
似逐春風知柳態(tài),如隨啼鳥識花情。
誰家獨夜愁燈影?何處空樓思月明?
更入幾重離別恨,江南歧路洛陽城。
1.這首詩題目是“聽箏”,首聯(lián)即寫詩人凝神細聽,頷聯(lián)主要運用什么藝術手法來描寫音樂給聽者帶來的感受?
2.有人說頸聯(lián)中“獨”與“空”堪稱詩人煉字的典范,請對這兩個字作簡要賞析。
【參考答案】
1.這首詩主要通過聯(lián)想想象,運用比喻手法通過對“柳態(tài)”和“啼鳥”的描摹寫出了分別后的傷感和思念;以視覺寫聽覺,化無形為有形,更加形象可感。
2.“獨”突出了孑然枯坐、愁對孤燈的形象,“空”表現(xiàn)離人遠行、無所依從的情景;這兩個字渲染了一種孤寂、凄清的氣氛,寫盡了人物內(nèi)心的憂郁和思念。
二、閱讀下面的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子夜吳歌·秋歌
李 白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
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子夜吳歌·冬歌
李 白
明朝驛使發(fā),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針冷,那堪把剪刀。
裁縫寄遠道,幾日到臨洮。
1.請分析兩首詩各是如何表達思婦之情的。
2.喜愛“含蓄”的讀者認為,若刪去《秋歌》末兩句作絕句,更覺渾含無盡。你認為能刪去嗎?為什么?
【參考答案】
1.《秋歌》是運用情景交融的表現(xiàn)手法表達思婦的思夫之情的?!伴L安一片月”是景語,但又能引起思婦的情思;“萬戶搗衣聲”的特定氛圍,極易觸發(fā)思婦之情;“吹不盡”的“秋風”,更能撩人愁緒。詩歌就是這樣做到情景交融的?!抖琛穭t是通過趕在“明朝驛使發(fā)”前“一夜絮征袍”以“寄遠道”的情事,來表現(xiàn)女子思念征夫的感情的。
2.不能刪去。因為慷慨天然是民歌本色,而且從內(nèi)容上看,從閨情說到“罷遠征”,更具社會意義,表現(xiàn)出古代勞動人民對和平生活的向往,大大深化了詩歌的主題思想?;颍耗軇h去。在前四句,秋月、搗衣聲、秋風已經(jīng)形成渾然天成的境界,雖無人出現(xiàn)而“玉關情”自濃。刪去后兩句使思婦之情更含蓄,更耐人尋味。
小寒食舟中作
杜 甫
佳辰強飲食猶寒,隱幾蕭條戴鹖冠。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霧中看。
娟娟戲蝶過閑幔,片片輕鷗下急湍。
云白山青萬余里,愁看直北是長安。
1.詩中“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霧中看”緊接首聯(lián),十分傳神地寫出了詩人在舟中的所見所感,是歷來所為人傳誦的名句。請對其藝術效果作簡要賞析。
2.詩題中有“舟中作”,這三個字包含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感,請簡要回答。
【參考答案】
1.春來水漲,江流浩蕩,所以在舟中漂蕩起伏猶如坐在天上云間;詩人身體衰邁,老眼昏花,看岸邊的花草猶如隔著一層薄霧?!疤焐献?、“霧中看”非常切合年邁多病舟中觀景的實際,讀來倍覺真切。這種心潮起伏不只是詩人暗自傷老,也包含著更深的意緒:時局的動蕩不定,變亂無常,不也如同隔霧看花,真相難明嗎!筆觸細膩含蓄,使讀者不能不驚嘆詩人憂思之深以及觀察力與表現(xiàn)力的精湛了。
2.詩歌以“舟中作”入題,一是真實地反映了杜甫晚年孤獨困苦的處境,二是從自身想到國家不安,天下多少人民像自己一樣流離失所,既嘆己,又憂國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