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觀察左右胸入路手術治療中段食管癌的臨床及遠期療效。方法: 將本院2009年1月~2011年1月間收治的58例中段食管癌患者隨機均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對照組采取左胸入路手術治療,觀察組采取右胸入路手術治療,對比兩組臨床與遠期療效。結果: 觀察組3年復發(fā)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3年存活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 右胸入路手術在中段食管癌過程中耗時較長、創(chuàng)傷較大、出血量較多但術后復發(fā)率較低且遠期療效更為理想,值臨床推廣借鑒。
【關鍵詞】左胸入路;右胸入路;中段食管癌
【中圖分類號】R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8801(2014)06-0091-02
我國為食管癌高發(fā)國家,WHO在1997年的報道中稱我國食管癌的病死數(shù)量約占全球食管癌病死總數(shù)的46.6%左右[1]。在中段食管癌的手術治療中入路的選擇不盡相同,各有利弊[2]。為研究不同入路手術治療中段食管癌的療效,本院對58例中段食管癌患者的手術療效進行觀察對比分析,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以本院2009年1月~2011年1月間收治的58例中段食管癌患者隨機均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各29例。對照組中男17例,女12例;年齡為35~68歲,平均53.69±8.73;病灶所處位置長度平均為6.24±2.35cm;其中鱗癌25例,腺癌4例;TNM分期為Ⅰ期8例,Ⅱ期13例,Ⅲ期8例。觀察組中男16例,女13例;年齡為35~70歲,平均54.92±9.54;病灶所處位置長度平均為6.97±2.71cm;其中鱗癌24例,腺癌5例;TNM分期為Ⅰ期7例,Ⅱ期12例,Ⅲ期10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統(tǒng)計學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手術方法 對照組采取左胸入路手術,患者術中取右側臥位,常規(guī)麻醉后,自左胸后外側行手術切口,經第6肋間進入胸腔,將腫瘤及胸段食管游離,清掃病灶周圍的淋巴結等;將膈肌于肝脾之間切開,游離胃,對對胃左血管周圍淋巴結與賁門淋巴結進行清掃;將賁門封閉,將胃提至主動脈弓上與食管進行吻合。觀察組采取右胸入路手術,氣管插管麻醉后患者取左側臥位,經右胸前外側行手術切口,自第5肋間進入胸腔,對奇靜脈弓進行結扎處理,探查胸腔,明確無腫瘤侵及周圍器官等手術禁忌后將腫瘤及胸段食管游離狀態(tài),對食管旁的淋巴結及縱隔淋巴結進行徹底清除。然后患者改平臥位,行上腹正中切口進腹,常規(guī)游離胃胃大 小彎,范圍下至幽門上至賁門上食管 保留胃網膜右動 靜脈及其血管弓,對腹腔內胃與賁門周圍處的淋巴結進行清掃,采用切割縫合器將胃做成管狀,擴大食管裂孔。于左頸部做斜切口,游離頸段食管并對相關淋巴結行清掃處理,切除大部分食管,將管狀胃經右側胸腔牽引至頸部與食管進行吻合。術后加強營養(yǎng)支持,患者生命體征平穩(wěn)后鼓勵早日下床活動,胸腔引瘤管拔除視引流液情況而定,一般在術后 3-5d,術后常規(guī)應用抗生素5-7d。
1.2.2 觀察項目 記錄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中清掃的淋巴結數(shù)量,術后統(tǒng)計兩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隨訪3年統(tǒng)計復發(fā)率與生存率。
1.2.3 統(tǒng)計學方法 計量資料采取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取卡方檢驗,使用SPSS18.0軟件包進行數(shù)據計算。
2. 結果
2.1 術中情況
觀察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及術中清掃的淋巴結數(shù)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1,具有統(tǒng)計學顯著性差異。具體數(shù)據見表1:
表1 手術情況統(tǒng)計對比表(x±s)
組別手術時間(min)術中出血量(ml)清掃的淋巴
結數(shù)(枚)
對照組220.03±16.76460.59±11.8412.04±2.00
觀察組290.97±24.61510.55±13.0117.54±2.30
t12.827513.32136.5067
p<0.01<0.01<0.01
2.2 術后情況
觀察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高于對照組,但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3年復發(fā)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3年存活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均具有統(tǒng)計學明顯性差異。具體數(shù)據見表2:
表2 術后及遠期療效統(tǒng)計對比表n(%)
組別并發(fā)癥發(fā)生3年復發(fā)3年存活
對照組3(10.34)12(41.38)16(55.17)
觀察組9(31.03)5(17.24)24(82.76)
x23.78264.07755.1556
p>0.05<0.05<0.05
3. 討論
中段食管癌的臨床治療以外科手術為主要治療手段,通常采取左胸或者右胸入路。左胸入路能夠良好的暴露上腹部、膈肌裂孔及下縱隔的解剖結構,更適用于中下段食管與食管胃結合處腫瘤的手術治療;右胸入路則可于直視條件下對中上段食管進行游離,更好的暴露出縱隔全貌,同時經腹部正中切口可充分暴露腹部解剖結構,不需將膈肌切開,更加適用于中上段的食管癌切除[3]。
中段食管癌的淋巴結轉移率較高,其主要病理因素與腫瘤的浸潤深度、長度及其分化程度密切相關,同時也是預后的重要危險因素[4]。食管淋巴管的獨特生理解剖結構表明隨著腫瘤向外浸潤,腫瘤細胞在沿食管黏膜深層向黏膜下淋巴管及鄰近組織轉移的同時,也可能直接侵入外膜淋巴管形成縱向轉移。在手術治療過程要對原發(fā)的腫瘤及其轉移灶進行徹底的清除,同時應對其周圍受累組織與相關淋巴結進行徹底清除,以提高患者預后和生存率。對于中段食管癌來說,病灶所處部位的周圍解剖結構復雜,手術操作的難度也隨之加大,因此合理選擇手術入路是提高手術療效的重要基礎。食管癌具有多點起源及各段有跳躍性轉移的生物學特征。術中應合理加大食管的切除長度,徹底清掃相關區(qū)域淋巴結。右胸入路術式能夠保證食管的切除長度,更有利于淋巴結的徹底清掃。中段食管解剖位置在胸部偏右側,因此經右胸入路可直視胸段食管,手術野不存在主動脈弓遮擋,易于游離,切除徹底,利于清掃隆突下、腫瘤周邊及食管周邊的淋巴結,并且右胸的頂部高于左側,采取右胸入路時食管的切除長度比左胸入路長5~7cm。經上腹切口游離胃時無需將膈肌切開,確保了膈肌解剖結構的完好性,減少了術后對呼吸功能的干擾。
本次研究中,觀察組采取右胸入路手術,在手術時間及術中出血量方面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也高于對照組但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觀察組清掃的淋巴結數(shù)量、復發(fā)率及生存率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因此經右胸入路手術雖然耗時較長、術中出血量較大,但右胸入路手術可有效降低術后復發(fā)率,明顯提高患者預后生存率,值得在臨床中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熊剛,邱陽,楊康,李軍,廖克龍,王明榮,曾會昌,張偉,王海東.1924例食管癌和賁門癌的外科治療經驗[J].重慶醫(yī)學,2008,37(4):342-344.
[2]柯宏剛,曹飛,董漢宣,陳蔭椿.220例右胸腹部二切口治療胸段食管癌的療效分析[J].中國腫瘤臨床,2007,34(6):341-343.
[3]董國華,許飚,姚圣,劉燦輝,吳海衛(wèi),李德閩,景華.食管癌放療后手術切除116例臨床分析[J].醫(yī)學研究生學報,2013,26(9):948-951.
[4]田界勇,馬冬春,魏大中,等.胸中段食管癌胸腹二野淋巴結清掃及其轉移規(guī)律的臨床研究[J].中國腫瘤臨床,2010,37(14):831-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