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對新生兒換血治療后不良反應及其危險因素進行分析。方法:資料選自本院2012年5月—2013年12月收治的63例罹患新生兒黃疸的患兒,將其作為研究對象,均采用換血術進行治療,對患兒的治療效果,以及其在治療后發(fā)生的不良反應及存在的危險因素進行回顧性分析,并探究相應的加強措施。結果:通過觀察發(fā)現,新生兒換血治療中最常發(fā)生的不良反應主要為血小板減小、低鈣血癥、代謝性酸中毒,但患兒不良反應的發(fā)生與原發(fā)病之間沒有明顯的關系,而患兒在出生后7d內換血則是導致換血不良結局的主要危險因素,但患兒的性別、體重差異與換血不良結局沒有明顯關聯。結論:新生兒換血治療后不良反應主要以血小板減小、低鈣血癥、代謝性酸中毒為主,而出生后7d內換血則是主要的危險因素,針對此種現象,臨床在換血治療中應該重視對患兒不良反應的預測,并給予針對性措施預防各種不良反應,且要盡量避免對出生不足7d患兒的換血治療,做好全面的應急準備,以便能促進患兒的治療效果,避免不良反應及危險因素的發(fā)生。
【關鍵詞】新生兒;換血治療;不良反應;危險因素
【中圖分類號】R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8801(2014)06-0040-03
新生兒換血治療術是治療新生兒黃疸最為迅速、有效的方法,也是臨床上應用比較廣泛的方法之一。其主要是應用于重癥母嬰血嬰不合的溶血病,通過換血療法及時、直接地換出患兒的抗體和致敏紅細胞,減緩溶血現象,降低血清膽紅素濃度,防止病情進一步惡化。但從臨床實踐資料來看,雖然新生兒換血治療具有較顯著的臨床療效,但換血后也容易出現繼發(fā)感染、心臟停搏等不良反應及危險?;谶@種因素,在對黃疸新生兒進行換血治療時,一定要嚴格掌握相應的治療指征,并對患兒的臨床表現進行實時、動態(tài)的觀察與分析,以便能及時發(fā)現問題,并盡快采取措施加強與解決問題[1]。因此,本院就將近年來收治的63例新生兒黃疸患兒作為研究對象,對其均行換血治療,并對患兒治療后發(fā)生的不良反應及危險因素進行回顧性分析,現作如下報道。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資料選自本院2012年5月—2013年12月收治的新生兒黃疸患兒63例,男患兒35例,女患兒28例;年齡為出血生3—17d之間,平均年齡為(9±5.16)d;出生體重在1920—3850g之間,平均體重為(2630±570)。所有患兒均根據臨床相關檢驗,確診為新生兒黃疸,其中,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16例,血型不合溶血病9例,ABO血型不合溶血病31例,G-6-PD缺陷7例?;颊叩呐R床癥狀表現主要為黃疸逐漸加重或持續(xù)不退、鞏膜、周身皮膚黃色鮮明癥狀,且有部分患兒出現嗜睡、拒乳、肌張力明顯增高等癥狀。所有患兒均依據中華醫(yī)學兒科學會新生兒學組制定的新生兒黃疸干預推薦方案,決定采用換血治療,具體所采用的均為外周動靜脈同步換血術。
1.2方法
1.2.1血源選擇
根據患兒臨床疾病類型的不同,其血源的選擇也有所不同,其中,針對RH溶血患兒,采用RH血型同母;針對ABO溶血患兒,采用AB型血漿+O型洗滌紅細胞;其他患兒及感染者均采用與患兒同血型的血。所有血源均為枸椽酸鈉抗凝血(采血時間需≤3d),在輸血前,嚴格做好相關的檢查及交叉配血工作,換血量控制在150—180ml/kg之間。在換血前,先將血液置入室內預熱,當其溫度保持在35—37℃,與體溫相接近時,再開始外周動靜脈同步換血手術。
1.2.2換血方法
首先,患兒于換血前禁食6h,并將患兒置于遠紅外搶救臺上,使患兒取仰臥位,適當地約束固定四肢,避免其亂動。其次,于患兒靜脈推注適量苯巴比妥鈉,再規(guī)范連接好多參數監(jiān)護儀,鼻導管給氧,對患兒血壓、心率、呼吸、血氧飽和度等生命體征及癥狀表現進行實時監(jiān)測。再次,根據患兒的實際情況,行顳動脈或橈動脈及外周靜脈穿刺置管術,開放兩條外周靜脈通道,以便做輸血及輸液所用;同時開放顳淺動脈或橈動脈,穿刺采用留置針。將動脈端外接上三通管,三通過其他兩端分別為抽血及接肝素生理鹽水所用。將抽血與輸血速度均控制在3—5ml/min以內,出血量差控制在20ml以下,換血時間控制在4—6h之間。最后,在患兒整個的換血治療過程當中,需特別注意,對患兒常規(guī)補充10%葡萄糖酸鈣,并用肝素生理鹽水及時沖洗管道,避免出現管道堵塞,影響換血的順利[2]。
1.3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 18.0軟件包進行統計學分析與處理,計量資料以( ±s)表示,采用t檢驗,行單因素分析;計數資料用χ2檢驗,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法,檢驗水準為α=0.05。
2結果
2.1不良反應分析
通過對63例進行換血治療的新生兒的臨床療效分析發(fā)現,患兒在治療后出現的不良反應主要為:血小板減少癥29例,占46.03%;低鈣血癥18例,占28.57%;代謝性酸中毒20例,占31.75%;其余11例患兒的不良反應為低血糖、低血鉀癥、高血壓等,共占總患兒人數的17.46%。而通過對換血治療相關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發(fā)現,患兒不良反應的發(fā)生與原發(fā)病無明顯關系,如表1。
表1新生兒換血后不良反應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疾病類型例數(n)血小板減少低鈣血癥代謝性酸中毒其他不良反應
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168453
血型不合溶血病94332
ABO血型不合溶血病31149104
G-6-PD缺陷73222
P-0.35170.46530.17240.2875
2.2換血不良結局的危險因素分析
并根據患兒出現的換血不良結局41例(占65.08%),進行單一因素分析,經分析發(fā)現,患兒出生后7d內換血,是導致其發(fā)生換血不良結局的主要危險因素。而患兒的性別、體重等方面差異與換血不良結局沒有明顯關系,如表2。
表2換血不良結局的危險因素分析
因素性別體重年齡
男女≤2500g>2500g≤7d>7d
例數(n)352811524320
不良結局發(fā)生24(68.57)17(60.71)7(63.64)34(65.38)34(79.07)7(35.00)
P0.49710.52630.0379
3討論
根據本次的研究發(fā)現,患兒進行換血治療后主要會出現以血小板減少、低鈉血癥、代謝性酸中毒等為主的不良反應癥狀,而為了規(guī)避不良反應對患兒造成的影響,臨床進行換血治療時需通過以下幾點,做好換血不良反應的預防及護理工作。首先,對患兒的病情做好準確的評估,了解患兒病史、診斷情況以及生命體征變化等一般資料,術前給予藍光照射、糾正酸中毒、輸白蛋白等預防不良反應的措施,并于換血手術中嚴格控制好換血的速度。其次,在手術過程中密切監(jiān)測患兒的生命體征變化情況,若患兒出現面色蒼白、四肢濕冷、煩躁、心臟停搏等異常情況時,應該立即停止換血,做好對患兒的保暖工作,再給予靜脈推注地塞米松、納洛酮、呋塞米等對癥治療措施,待得患兒癥狀緩解后再繼續(xù)進行治療。再次,于新生兒換血完成后,還應實時、動態(tài)、嚴格的做好患兒的心電監(jiān)護工作,并通過對患兒血常規(guī)、血生化、血清膽紅素、血鈣、血鉀等指標的化驗,正確判斷患兒的換血結果,并針對其中存在的不良反應情況及時給予針對性的加強與解決措施。最后,的換血手術后還需密切觀察患兒的皮膚黃染情況,每隔4h監(jiān)測膽紅素值1次,待病情平穩(wěn)后可每隔6—8h監(jiān)測膽紅素值1次,直至到術后48h,患兒病情徹底無礙后為止。并做好患兒肺部感染、肺不張的預防工作,術后持續(xù)進行光療,以促進患兒換血治療的有效性[3-5]。
除此之外,本次研究還發(fā)現,出生后7d內行換血治療的患兒,其換血不良結局的發(fā)生率要明顯高于出生后7d以上行換血治療的患兒,由此可見,患兒的年齡越小,發(fā)生換血不良結局的概率就會越大。因此,在對患兒進行換血治療的同時,盡可能地待患兒出生7d以后進行,以降低患兒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提高存活率,為換血治療的有效性奠定基礎。
綜上所述,新生兒換血治療后不良反應主要以血小板減小為主,而出生后7d內換血則是主要的危險因素,針對此種現象,臨床在換血治療中應該重視對患兒不良反應的預測,并給予針對性措施預防各種不良反應,且要盡量避免對出生不足7d患兒的換血治療,做好全面的應急準備,以便能促進患兒的治療效果,避免不良反應及危險因素的發(fā)生。
參考文獻:
[1]王玨.全自動換血治療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不良反應及其相關因素臨床分析[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1,18(16):190-191.
[2]李翠蓮,李楊芳,劉玲,尹麗娟.換血治療新生兒嚴重高膽紅素血癥400例[J].中國生育健康雜志,2014,25(1):30-32.
[3]盧燕君,黃巧鳳.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換血治療的風險及對策[J].中國校醫(yī),2011,4(4):185-186.
[4]薛幸.細胞懸液換血治療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療效觀察[J].中外醫(yī)療,2012,31(28):78.
[5]林文翰,梁英福,陸少珍,徐燕華,賴麗婷,姚銀蓮.換血治療重度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療效分析[J].臨床和實驗醫(yī)學雜志,2014,13(3):231-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