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女真是滿族的前身,其文化習俗、風尚禮樂受滿族文化影響,具有濃郁的滿族特色。本文從海西女真族的民族特色入手,對女真民間音樂及音樂特色作詳細分析,從說唱、戲曲、民歌等多個方面對女真民間音樂的獨特魅力進行詮釋,得出相關結論,供同行參考借鑒。
【關鍵詞】海西;女真;音樂;器樂;特色
海西,全稱為海峽西岸經(jīng)濟區(qū),也作臺灣海峽西岸。海西女真,是遼、金、元、明時期對滿族人的尊稱,發(fā)展到清代以后,女真改名為“滿”,直到現(xiàn)在,仍然被稱為滿族。也就是說,女真族其實是滿族的前身,所謂的女真音樂,即指滿族音樂。
一、女真族音樂特色
同北方其他民族一樣,女真族也喜愛音樂,且大部分族人都能歌善舞,具有質樸、奔放和礦大的性情。十七世紀四十年代滿人入關,女真族音樂受漢族文化影響,族人開始學習漢語,并將其融入到音樂舞蹈中,促進了女真音樂文化和漢音樂文化之間的交流。
女真音樂文化源遠流長,如最早期的“杏錘”民間歌舞,便極具民族特色,將民族生活習俗、漁獵戰(zhàn)斗等精神融入其中,體現(xiàn)在短促鏗鏘的歌舞節(jié)奏上,生動體現(xiàn)出了女真族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不懼苦難、敢于戰(zhàn)斗的精神。
受地理條件及風俗文化影響,歷代女真族人都擅長騎射,喜歡獵漁。《隋書》中有記載,女真族人舞蹈“曲折,多戰(zhàn)之容”,即指女真歌舞體現(xiàn)的多為女真生活習俗,女真騎射、獵漁等喜好都以歌舞形式呈現(xiàn)。盡管受漢文化影響后女真人開始學習漢語,練習漢字,但女真族人也有自己本族的語言和文字,尤其是在音樂、歌舞上,女真人有屬于自己的音樂文化。
二、女真民間音樂研究
1、民間歌曲
民歌是女真民間音樂的常見形式之一,它記錄著女真人的生活、勞動與歷史,真實反映了女真族人的宗教信仰、風俗習性,也體現(xiàn)出了女真人對生活的熱愛,對愿望的表達。遼金元明時期女真民歌主要包括三種體裁形式,分別為勞動號子、山歌、小唱。三種音樂在演唱時可用滿語,可用漢語,也可滿漢語混用。
(1)勞動號子
海西女真族人以獵漁為生,獵漁時為了鼓舞士氣或歡慶勝利,都要吹響號角,敲鑼打鼓,以壯大聲勢。獵漁完成并獲得豐收時,人們會在晚上燃起篝火,跳起舞蹈,一邊向天神祭拜,一邊慶賀獵漁勝利。慶賀時會唱歌起舞,營造良好的篝火氣氛。女真族人在篝火慶祝時可采用三種方式演唱歌曲,一是獨唱,二是對唱,三是領合唱,歌曲體裁多為民歌,結構越簡單,感情越健康越好。比如《跑南海》,該首歌曲以漁民生活為音樂背景,將女真族人的生活情感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這是女真族人在篝火慶祝時領合唱的歌曲,現(xiàn)被廣泛傳唱,甚至被多地區(qū)改編成小號,極具音樂價值。
(2)山歌
女真族的山歌多歌頌自然,唱出了女真人對大自然、對家鄉(xiāng)的喜愛。女真山歌的感情特點是高亢、熱烈,目的是抒發(fā)唱歌者舒暢、豪放的心情,贊頌家鄉(xiāng)、贊頌自然。通常我們把贊美自然,贊美秀麗河山的山歌稱為“夸山調(diào)”,比如《巴音波羅》便是典型“夸山調(diào)”的一種,它唱的是牧童放牛,將牧童在牛背上吹的號子進行改編,成為整首情歌。山歌的演唱形式多為對唱,你一句我一句,俗稱“拉鋸”、“抬杠”,演唱并無固定歌詞,全憑演唱者觸景生情、自由發(fā)揮。女真族山歌的特點是高亢嘹亮,富含濃烈情緒。
(3)小唱
內(nèi)容主要反映滿族人民日常生活的歌。他們喜愛唱歌的習慣往往伴隨個人的一生。從出生聽的5悠搖樂65小板凳65沙河沿6等,到幼年游戲對唱的《抓嘎拉》等,少年放牧歌唱山歌,青年戀愛唱情歌,如《青春歌》、《分別歌》、《逃婚歌》等,婚禮儀式的《阿察布蜜》,喜慶筵宴為老人祝壽時常唱的《子孫萬代》等,以至出征打獵, 生產(chǎn)勞動,歡度節(jié)日,祭神敬祖,其內(nèi)容豐富,形式多樣,流傳廣泛。
2、說唱音樂
女真說唱音樂的產(chǎn)生仍然受文化影響。女真人喜歡說書,并喜歡將說書融入到歌唱中,從而形成了一股濃烈的說唱之風。女真說唱形式主要有三種,包括“子弟書”、“八角鼓”和“熱河五音大鼓”。
(1)子弟書
子弟書是一種只唱無白的滿族人喜聞樂唱的藝術形式,唱時用鼓和三弦伴奏,唱詞以七字句為主,文辭典雅絢美,講究平仄音韻。代表作家有韓小窗、羅松窗等人,代表作有《全德報》《憶真妃》和《露淚緣》,并且流傳最廣。子弟書包括六個樂句的結構,含有啟、承、轉、合的功能,曲調(diào)流暢,講究抑揚頓挫、輕重急徐、字正腔圓、轍韻皆佳的藝術形式和表現(xiàn)方法。
(2)八角鼓
在早年漁獵時期,在行圍射獵之暇,常以八角鼓自歌自娛,隨著金代女真人及滿族的先后入關南移帶進中原,吸收了諸宮調(diào)、雜劇曲牌及民歌等精華部分,于是從內(nèi)容到形式得以逐漸豐富。八角鼓說唱音樂,屬曲牌聯(lián)結體,它融匯滿漢民族民歌,其他說唱音樂曲調(diào)、南北曲以及某些地方戲曲腔調(diào)曲牌等,有一定曲套、曲頭和曲尾固定,中間曲牌則可以自由運用。
3、戲曲
(1)虎頭牌
虎頭牌是女真戲曲經(jīng)典,由女真人李直夫創(chuàng)作。該戲所表達出的情感是對金國英雄的充分贊揚,曲調(diào)上由女真族曲調(diào)《阿那忽》、《風流體》兩種形式組成,具有濃厚的女真民族氣息,反映出了女真族人勇敢、曠達的精神文化面貌?!痘㈩^牌》曾用過的樂曲被滲透到雜劇、北曲之中,與后來我國北方的許多樂種相結合而廣為流傳。
(2)八角鼓戲
八角鼓戲屬滿族戲曲劇種之一,曾流行于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呼和浩特一帶,淵源于女真族牧民時期的民間曲調(diào)八角鼓。原來是一種坐著唱的藝術形式,有著說唱文學的藝術風格。語言鏗鏘有力,朗朗上口,曲調(diào)清晰流暢節(jié)奏鮮明有力。新中國成立后,發(fā)展為正式的戲曲劇種。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海西女真族音樂具有濃郁的女真民族特色,不管是在山歌號子,還是在說唱、戲曲上,都與女真族風俗習慣、生活習性息息相關。另外,女真族民間音樂形式種類很多,文中只簡單介紹了其中三種,對于舞蹈音樂、器樂等形式并未作出論述,希望在后期文獻中能有所補充。
參考文獻
[1]楊茂盛.關于海西、海西江和海西女真[J].學習與探索.2009(06)
[2]馮伯陽.中國滿族薩滿音樂的原始特征[J].藝圃(吉林藝術學院學報). 2010(03)
[3]孫銘悅.滿族音樂文化走向融合與衰落的社會學視角研究——滿族音樂文化的社會運動軌跡探究[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 2009(02)
課題項目
2012年底文化廳項目《海西女真民間音樂復興在“東北小延安”時期的文化遺產(chǎn)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