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湖北木雕就不能不提通山木雕。通山木雕是以湖北通山縣及其周邊地區(qū)的果木和雜木為主要原材料的板材上進行的藝術加工和創(chuàng)作,保留著原木天然紋理色澤,簡約樸素,以平面浮雕為主,特別是深度浮雕和多層次鏤空雕最為常用,造型生動古拙、刀法渾厚、線條流暢、層次豐富細膩、近景遠景重疊而不含糊,主題鮮明突出,讓人覺得“畫中有戲,百看不膩”。
起源、傳承與發(fā)展
通山木雕技藝的起源目前已無法考,但據(jù)記載,北宋置縣之前,通山境內(nèi)就有了以木雕為職業(yè)的手藝人,至明清通山木雕作品已日趨成熟。魏晉至宋元時期,由于道教和佛教文化的傳入,使通山木雕技藝主要體現(xiàn)在佛像和神像的創(chuàng)作上。明清時期是通山木雕技藝的輝煌時期,境內(nèi)頗為活躍的漢劇、采茶戲帶動了通山木雕技藝的發(fā)展,戲劇故事、戲劇人物都作為木雕題材內(nèi)容而充分展現(xiàn)在木雕藝術作品之中,并廣泛應用于木制構建的民居、祠堂、戲臺及家具裝飾,出現(xiàn)了深度浮雕和多層次鏤空技法的作品。明洪武“三清湖廣九洗川”事件,使許多通山土著居民遷湘南、入壯鄉(xiāng)、并江西,通山的木雕藝人將木雕技藝也隨之帶入到當?shù)?,至今保存在湘、贛一帶的木雕風格明顯帶有通山木雕的印記。目前仍然有不少通山木雕藝人在浙江、江西、福建等地從事木雕技藝的傳承工作。
通山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豐富的木材資源是通山木雕能在民間得以傳承發(fā)展的物質(zhì)基礎。湖北省通山縣處在湘鄂贛三省交匯處,位于長江中游南岸,地處鄂東南邊陲,幕阜山脈中段北麓。東西長71公里,南北寬60公里,總面積2679.88平方公里。東鄰陽新、西接崇陽,南界江西武寧、修水,北與咸寧毗鄰,杭瑞、大廣、咸通三條高速縱橫過境。通山縣城距黃石、岳陽、南昌、武漢等地皆不足200公里。便利的交通,眾多大中城市的輻射為通山木雕技藝的傳承提供了有利的條件。通山地勢大致呈南北高、東西低,境內(nèi)山嶺重疊,溪溝縱橫,河網(wǎng)密布,流域面積2517平方公里。通山是一個以丘陵為主體的低山丘陵地區(qū),地貌多種多樣,山丘多,耕地少,屬溫暖濕潤的北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垂直差異明顯,水資源總量充足,四季分明,日照充足。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和有利的氣候條件,孕育了通山豐富的自然資源,其中通山的林木特產(chǎn)資源具有突出的優(yōu)勢。通山縣境內(nèi)的森林覆蓋率高達64%,盛產(chǎn)樟、楊、梨、棗、梓、椿等木材,為木雕藝人提供了豐富的木雕資源。
雖然通山木雕技藝有著悠久的歷史,歷經(jīng)千百年的傳承,但保存下來的作品不多。2009年通山縣的木雕廠僅有8家,從藝人員不足百人。近年來,通山縣人民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門加大了對通山木雕的保護力度,出臺了一系列的保護措施,使通山木雕技藝重新煥發(fā)了生機。通山縣現(xiàn)有以葉氏木雕廠、熊氏木雕廠為代表的15家專業(yè)的木雕廠,從事木雕行業(yè)的藝人增至300余人。另外,還有不少人遠赴新加坡、浙江東陽、天津、福建、武漢等地發(fā)展。
豐富多彩的通山木雕
通山木雕題材廣泛,內(nèi)涵豐富。其具體內(nèi)容可以分為四個方面:一是吉祥圖案。較為常見的有吉慶有余、五谷豐登、平安如意、松鶴延年、龍鳳呈祥等;二是戲曲人物、古代英雄、演義神話、寓言傳說。通山作為漢劇發(fā)祥地之一,其在境內(nèi)流傳數(shù)百年的采茶戲、花鼓戲,如“文王訪賢”、“三顧茅廬”、“關公送嫂”、“平貴別窯”、“柳毅傳書”、“太白醉酒”、“黛玉葬花”等都被通山木雕藝人融進了木雕藝術作品之中;三是直接表現(xiàn)當?shù)厝嗣瘳F(xiàn)實生活的題材,包括漁樵耕讀、桑蠶、紡線、織布、山水景致以及表現(xiàn)男女愛情的場景等;四是富有寓意的珍禽瑞獸、祥花瑞草、吉器利物、文字符號等。
通山木雕從雕刻類型來看,分為建筑裝飾木雕、家具木雕、木雕陳設品和宗教用品幾大類。建筑木雕即指用木雕裝飾古建筑,如雕飾門楣、屋椽、窗格、欄桿等,具有古樸典雅、富麗華貴之格調(diào);家具木雕是應用木雕藝術最廣泛的一種實用藝術品。用木雕藝術裝飾的家具,具有古樸、典雅的風味。大致有床、榻、箱、桌、椅、柜、臺、幾、案、屏、座、架、籠、盤、罐、筒,以及花轎、馬桶、硯盒、首飾箱等,其中“通山看櫥”、“滴水雕花床”具有其代表性:工藝裝飾品木雕是以高度嫻熟、精致的木雕技藝與具有民族民間特色的典型藝術相結合的一種藝術品,分觀賞性木雕工藝品和實用性木雕工藝品兩類。
傳承人講木雕
2011年6月,“通山木雕”入選湖北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2014年7月,“通山木雕”進入《文化部辦公廳關于公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推薦項目名單的公告》公示之中?,F(xiàn)在,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項目“通山木雕”省級代表性傳承人主要有葉瑞祥、熊應華等人。
葉瑞祥,從小受到家庭熏陶,喜愛木雕技藝。1966年初中畢業(yè)后就從師父親學習木雕技藝,其刀法熟練遒勁,雕刻的作品形態(tài)逼真,擅長家具器物裝飾木雕和建筑裝飾木雕。1969年出師后就在自己家中的木雕作坊里從事木雕技藝的傳承工作,至今帶徒有30多人。葉瑞祥曾多次參加木雕技藝研討會和公益性傳播活動,現(xiàn)任通山及鄰縣陽新龍港鎮(zhèn)建筑裝飾木雕藝術設計師。
熊應華,1971年從師岳父陳新旺學習木雕技藝,1983年開始帶徒授藝,現(xiàn)已帶徒有25人。1996年成立熊氏木雕廠,2012年被湖北省文化廳公布為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生產(chǎn)性保護示范基地。熊應華收集了大量的木雕作品、構件。對建筑木雕構件如花格窗、屏風和仿古家具的雕制有他獨特的見解,并熟練掌握了浮雕、透雕、圓雕、鏤空雕等多種雕刻技藝。
最近,我們又來到了通山縣,專門來到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項目“通山木雕”省級代表性傳承人葉瑞祥、熊應華的木雕廠進行調(diào)研。葉瑞祥、熊應華向我們詳細地介紹說:通山木雕主要分布在通山縣境內(nèi)和周邊的崇陽縣港口鄉(xiāng)、路口鎮(zhèn),咸安區(qū)的大幕鄉(xiāng)、桂花鎮(zhèn),陽新縣的龍港鎮(zhèn)、洋港鎮(zhèn)、排市鎮(zhèn)、木港鎮(zhèn)、王英鎮(zhèn),以及相鄰的江西省武寧縣和修水縣的大洞鄉(xiāng)、泉口鎮(zhèn)、澧溪鎮(zhèn)、羅溪鄉(xiāng)、甫田鄉(xiāng)、上湯鄉(xiāng)、南岳鄉(xiāng)、東林鄉(xiāng)。在我國的浙江省、福建省、天津市、廣東省、北京市以及東南亞的新加坡、越南、泰國都有專門從事木雕行業(yè)的通山藝人。
葉瑞祥、熊應華還向我們道出了通山木雕技藝的精髓,他們介紹道:一是雕刻以當?shù)氐恼聊尽钅?、梨木、棗木、椿木、苦櫧、柏木為主要用材;二是雕刻工具以刀具為主,也稱銼。木雕刀具按刀口形狀分類,主要有平銼、圓銼、翹頭銼、三角銼、雕刀五種,其刀口的寬度最寬可達6厘米,最小的不足1毫米,大大小小的工具多達150余種;三是通山木雕傳統(tǒng)技法主要有留底雕刻和無底雕刻。留底雕刻,即被雕刻為家具的木板不去底鏤空,包括線雕、陰雕、浮雕,是古代家具主要裝飾工藝之一。無底雕刻又分為透雕、鏤雕、圓雕和透空雙面雕。借鑒散點透視構圖,以浮雕為主,線雕、陰雕、浮雕、透雕、鏤雕、圓雕和透空雙面雕等技法相配合,采用線面結合、適當保留平面、小塊留地和逐層疊壓的高遠層次處理方式,突出木材的肌理和條紋;四是創(chuàng)作方法上既可在一定規(guī)格的板材上自由選擇創(chuàng)作主題,用大量的切削雕鑿去實現(xiàn)最終的藝術效果,亦可一邊聽人吟誦,一邊憑記憶迅即成畫稿,再進行雕鑿。
創(chuàng)作通山木雕不是一蹴而就,必須要經(jīng)過制圖、備料、粘貼圖紙、打坯、細工雕刻、修光打磨、打蠟等七道基本的工序。
制圖。要理解領會設計圖稿的主題意境,弄清表達主題意境的方式,確定需要重點塑造的主體圖像。
備料。選擇材料很重要,一般都要選干透、不能有節(jié)、縫、腐爛的木材,再制成板材。
粘貼圖紙。粘貼時先在板面上均勻地刷上一層白膠,將圖紙的一邊與板面的一邊對齊后,用軟刷從近處的中心線開始向遠處刷平,然后迅速地從中心線由里到外、由近及遠將圖紙刷平。如果將白膠刷到圖紙上再粘貼,由于某種原因圖紙遇水會膨脹,而刷膠時圖紙遇水的時間和水分含量是不均勻的,因此圖紙的膨脹也是不均勻的,這種膨脹量的不均勻,貼到面板上就會出現(xiàn)“鼓包”現(xiàn)象,影響圖稿的精確性。
打坯(通山話叫打粗)。根據(jù)圖稿進行大塊面和大層次的分割,依據(jù)自上而下的不同層次,由淺而深地打出各大組圖像景物的輪廓線,接著刻出“空地”,即將大圖像景物的輪廓線周邊挖空,完成整幅作品大層次、大塊面的造型。然后在大層次、大塊面上再細化出小層次、小塊面。通過切割雕刻,所有圖像物景完成了立體輪廓的造型,圖像物景之間的前后左右層次,人物高低關系明確。如人物頭像,粗坯第一步完成了頭像的輪廓線(頭部投影造型),其次則要完成發(fā)冠、臉型的正面和兩個側面、下巴、耳朵輪廓造型。
細工雕刻。即對圖像進行具體型坯的制作,細坯制作實際上是一個圖像從模糊到清晰的制作過程。運用精雕細刻及薄刀法修去細坯中的刀痕鑿垢,使作品表面細致完美。要求刀跡清楚細密,或圓滑、或板直、或粗獷,力求把作品意圖準確地表現(xiàn)出來。比如鳥雀的羽毛、爪子、人物圖像的頭發(fā)絲等各種細微形態(tài)都要生動體現(xiàn)出來。
修光打磨。根據(jù)作品需要,將木雕用粗細不同的木工砂紙搓磨得細潤光滑。要求先用粗砂紙,后用細砂紙。要順著木纖維方向反復打磨,直至刀痕砂路消失,顯示美麗的木紋,要注意保持作品輪廓清晰、線條流暢。
打蠟。木雕作品經(jīng)過擦砂、修細,最后一道工序是上蠟。按照傳統(tǒng)的上蠟方法選用川蠟、蜂蠟,用棕刷、布條蘸著在作品上反復地摩擦使其光滑細膩,通山木雕一般經(jīng)過上蠟后無需再上油漆。
通山木雕技藝的價值
通山木雕是中國木雕的流派之一。其雕刻用材取自當?shù)?,以浮雕為主的雕刻技法和利用材料本身紋理色彩的處理手段構成自己的技藝體系,構圖飽滿大氣、層次豐富細膩、圖像寫實傳神、做工精雕細刻、格調(diào)清秀淡雅。
通山木雕真實地記錄和反映了通山人民的生活習慣,同時,也讓我們看到了佛教和道教的傳播、采茶戲和漢劇在通山的發(fā)展和傳承史。我們清晰地看到,通山木雕反映了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關系與民俗習慣以及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水平,它是通山居民遷湘南、入壯鄉(xiāng)、并江西的重要佐證。通山木雕是通山歷代木雕藝人文化理念和審美情趣的積淀,漢劇、采茶戲、山歌等文化藝術形態(tài)也通過通山木雕得以記錄并得到廣泛傳播,是湘、鄂、贛民間文化交流的重要紐帶。通山木雕以平面浮雕為主的雕刻技藝和充分利用木材本身紋理色彩的處理手段構成自己的技藝體系,是研究中國傳統(tǒng)木構建筑藝術和木雕藝術的補充和完善?,F(xiàn)藏湖北省群眾藝術館的清中期“通山木雕看櫥”,是通山木雕藝術的經(jīng)典作品,被行家們譽為“木雕珍品”,記載著通山歷史燦爛文化和古老純樸的民情風俗,具有很高研究價值。通山木雕長期在民間活態(tài)傳承,是通山木雕技藝的傳承人獲取先輩創(chuàng)造能力、掌握運用通山木雕技藝的基本途徑,發(fā)掘、研究、利用通山木雕和其傳承歷史,能使我們充分地了解通山的變遷和當?shù)厝嗣袢罕姷纳盍晳T和風俗習慣。有助于我們從藝術、歷史、民俗學等多個領域研究和認識通山木雕技藝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