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是北方典型的缺水省份之一,廣泛流傳的分水文化極具地域特色。透過水文化遺產(chǎn)可探究分水文化的成因和社會作用。
山西分水文化遺產(chǎn)現(xiàn)狀
無論在山西的引泉灌區(qū)還是在引洪灌區(qū)都留有分水文化遺存,如霍泉分水亭、分水鐵柵、分水碑記、好漢廟、水神廟、難老泉分水石堰、張郎塔,介休源神廟遺址、洪山泉“五人合葬墓”、襄汾“紅爺廟”等,其中霍泉分水與難老泉分水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至今仍在使用當中。與這些文化遺存并存的還有流傳民間的故事,以“跳油鍋撈銅錢”確定“三七分水”最為盛行,“三七分水”也是較為普遍使用的分水制度,“跳油鍋撈銅錢”的英雄即分水遺跡中的張郎塔、好漢廟、紅爺廟的祭祀對象。分水文化遺存、水神祭祀組成了獨具山西特色的分水文化遺產(chǎn)。
遺產(chǎn)中以難老泉、霍泉流域分水文化遺存的保存狀況最好,又以《建霍泉分水鐵柵詳》所記“三七分水”與分水鐵柵文物相對,表現(xiàn)分水文化最為直觀。
霍泉分水文化遺存位于山西省洪洞縣境內(nèi)。遺跡最上方霍泉的源頭,被當?shù)乩习傩辗Q為海池,南北40米,東西約25米,池水清澈見底。據(jù)《山海經(jīng)》記載,霍泉發(fā)源于霍山南麓,分南霍、北霍二條渠水,灌溉趙城、洪洞兩縣。海池下方有三間卷棚頂涼亭,即為霍泉分水亭,亭下豎立了十一根鐵柱,將泉水分成十股,其中七股流入北霍渠,灌溉趙城24村,三股流入南霍渠,灌溉趙城4村,洪洞9村。堤前筑有人字堰,分南北水流。分水亭南側(cè)碑亭內(nèi)存有《建霍泉分水鐵柵記》,刊于雍正四年(1726年)六月,高241厘米,寬72厘米,側(cè)寬22.5厘米。螭首,碑額篆書“建霍泉分水鐵柵記”,碑文正書。劉登庸撰文,孔傳書書丹,孔見龍篆額。主要陳述了創(chuàng)制鐵柵經(jīng)過和水利對國計民生的重要意義。亭北側(cè)碑亭內(nèi)立有《建霍泉分水鐵柵詳》,與《建霍泉分水鐵柵記》同時刊刻,高241厘米,寬78厘米。螭首,碑額篆書“建霍泉分水鐵柵詳”,碑文正書。劉登庸撰文,江承誠書丹,王極昭篆額。碑文為平陽府代理知府劉登庸對上級官員的報告,敘述了建霍渠分水鐵柵的起因、經(jīng)過及鐵柵式樣,碑陰為“建霍渠分水鐵柵圖”。碑文載:“唐貞觀間,分南北二渠,趙城十之七,洪洞十之三,因分水不均,屢爭屢訟。雍正三年乙巳夏……詣渠相度,創(chuàng)制鐵欄,分為十洞,界以石墻,南三北七?!?/p>
霍泉流域至少在唐貞觀年間已形成三七分水制度,并且至清康熙年間仍沿襲舊制。因分水石不斷被破壞,立鐵柵為記,平息爭端。 關于“三七”分水,在當?shù)孛耖g一直流傳著油鍋撈錢的說法。據(jù)《山西通志》記載:“洪趙爭水,歲久,至二縣不相婚嫁?!必懺觊g,遭大旱,兩縣百姓為爭霍泉水,打斗激烈,平陽(今臨汾)知府召即洪、趙兩縣縣令共同擬定了駭人的平亂之策:在霍泉的水神廟前,架起油鍋,將鍋中之油燒沸,擲十枚銅錢于鍋底,命兩縣各選的壯丁,用手探油鍋,撈得幾枚錢得幾份水。趙城一名壯漢將手插進滾騰的油鍋抓出七枚銅錢,趙縣因而獲得七分水。而這位青年漢子右手、右臂被油炸得焦爛,被該縣視為澤被一方的英雄,在水神廟一側(cè)建立了“好漢廟”的生祠。
好漢廟左側(cè)為水神廟,又名明應王殿,在廣勝寺下寺西側(cè),與廣勝寺一起已于1961年被批準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水神廟是祭祀霍泉神的風俗性祭祀廟宇,主殿宇叫明應王殿,是祭祀霍泉神的場所。明應王殿為元代建筑,建于公元1319年,重檐歇式,四周設圍廊。殿內(nèi)有明應王像端坐神龕正中,兩側(cè)有四尊侍女,龕下有四大臣泥像分站兩列,神態(tài)各異,表情傳神。廟內(nèi)壁畫疑為酬神的獻藝場景。廟門外及東西墻外壁上藏有二十多方水利碑刻,如:《都總管鎮(zhèn)國定兩縣水碑》、《重修明應王廟碑》、《重修明應王殿之碑》、《重修三門記》、《校正北霍渠祭祀記》(其一、其二、其三、其四)、《察院定北霍渠水利碑記》、《贈北霍渠長(掌)例衛(wèi)甕治水告竣序》等。碑文記述了分水碑亭、分水鐵柵、水神廟和霍渠重修、維護等事宜。
難老泉流域分水文化遺存集中在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晉祠內(nèi),保存狀況良好?!半y老泉”是晉水的主要源頭,晉祠背后為懸甕山,《山海經(jīng)》載有:“懸甕之山,晉水出焉?!边@道泉水和“魚沼泉”、“善利泉”,匯成晉水南北兩渠。除供應居民食用,還可以灌溉三萬畝農(nóng)田,開動一百盤水磨。晉祠本為奉祀西周晉國開國侯唐叔虞的祠堂,至宋天圣至景祐年間 (1023-1032年),并州大旱,祈雨者甚重。宋崇寧元年(1102年)重修圣母殿,總19米高,重檐歇山頂,面闊七間,進深三間,將水神祭祀與唐叔虞合祠奉祭,“后人或加封圣母,題為邑姜?!敝?,敬水神、祈雨、求子在此盛行起來。
難老泉分水石堰位于晉祠南區(qū)水母樓前的清潭中。水母樓,俗稱梳妝樓,別號水晶宮,建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重檐歇山頂雙重樓閣式建筑,四周回廊,下層為磚砌券洞三穴,一明二暗,二層為木構(gòu)建筑,面寬三間,進深二間。水母樓前為難老泉亭,泉水東入清潭,又名金沙灘,潭中刻石舟,名為不系舟。潭東石筑人字堰,即為難老泉分水石堰,堰設十個直徑約一尺的石孔,中間有一石塔,露出水面部分刻“砥柱”二字。泉水由塔尖處分流,三孔流入南渠,七孔流入北渠。北水入智伯渠后穿晉祠院由西南斜向東北,過白鶴亭,再過會仙橋,與暗渠中的善利、魚沼泉水江合后于鈞天樂樓后向東流去。
難老泉分水石堰旁的石塔,名為“張郎塔”,又稱“中流砥柱”。張郎是晉祠山邊花塔村人,人們將他的尸骨存放在“中流砥柱”下,因為他是為花塔村贏得七分水的英雄。
相距百余里的難老泉分水亦與霍泉分水同樣流傳著“油鍋撈錢,三七分水”的故事,“三七”分水是特有的現(xiàn)象,還是山西境內(nèi)普遍現(xiàn)象?油鍋撈錢是真實發(fā)生過的故事,還是人們臆造的?關于此方面史書與碑刻都無明確的記載。在介休洪山泉有“五人合葬墓”、翼城灤池有“四大好漢廟”、襄汾有“洪爺廟”等,也都是為了紀念那些敢于“跳油鍋撈銅錢”的好漢所建,只是故事情節(jié)略有增減。民間對于張郎等英雄祭祀與水神祭祀一樣盛行,逐漸成為歷史時期政府維持社會秩序的一種重要手段。
山西缺水的自然條件使水神崇拜盛行
盡管山西境內(nèi)流淌著眾多的河流, 但因其地理環(huán)境所限, 歷史上就屬于水資源匱乏的省份,全省年降雨量比華北地區(qū)的年平均值少4.4%,耕地公頃用水量占全國平均值的13.3%,人均占有水量占全國倒數(shù)第二位。而中國歷史時期以農(nóng)業(yè)為根本,老百姓很大程度上都是靠天吃飯,水就是農(nóng)業(yè)社會的天,沒有水就無法生存。因此,流行于中國的各教派都對于民間流傳下來的水神信仰持認可并進而崇祀的態(tài)度,而水旱問題的普遍性和重要性使得與農(nóng)業(yè)有關的神靈信仰更為容易地得到廣泛傳播。唐宋兩朝始,政府在霍泉、難老泉分水區(qū)域都有正式建廟祭祀水神、水母。以霍泉流域分水區(qū)域為例,盡管也有風調(diào)雨順的年景,但是干旱仍使人心有余悸。下面是一組來自《陜山地區(qū)水資源與民間社會調(diào)查資料集》 的數(shù)據(jù):
527 年( 東魏天平四年) 洪洞極端干旱,四月旱, 霜早, 人饑流散。
1330 年( 元至順元年) 洪洞極端干旱,赤地千里,自春至秋無雨,人相食。
1428 年( 明宣德三年) 洪洞極端干旱,饑民流離不下十余萬人。
1484 年( 明成化二十年) 洪洞極端干旱,山西大旱,秋不雨,次年六月無雨, 餓殍盈野,人相食。
1534 年( 明嘉靖十三年) 洪、霍極端大旱大饑,禾稼殆盡,餓殍盈野。
1585 年( 明萬歷十三年) 全省( 含洪、霍)大饑,赤地千里。狼群行噬人, 令民撲一狼,予谷一石。
1720 年( 清康熙五十九年) 洪、霍極端干旱, 麥苗皆枯死,秋旱無禾, 米麥石十金。
1877 年( 清光緒三年) 洪、霍極端干旱上年被災, 本年秋禾歉收,樹皮草根剝掘殆盡,人相食,此次旱災最甚。
殘酷的旱災數(shù)據(jù)背后是當?shù)貙λY源的強烈依賴。人們祈求風調(diào)雨順,一旦靈驗,馬上就會奉若神明,甚至采取各種辦法來取悅神靈?;羧鲬醯顑?nèi)現(xiàn)存的壁畫就形象地演繹了求雨、酬神的過程。明應王殿現(xiàn)存壁畫以祈雨為主線,包含祈雨圖、敕修興唐寺圖、下棋圖(對弈圖)、捶丸圖、龍王行雨圖、賣魚圖、尚食圖、雜劇圖等十三幅圖。祈雨圖中,水神明應王居于正中,文官武將立于兩側(cè),前方侍女手俸供盤,后部侍女手持團扇,一位身穿青色袍,頭戴烏煞帽的官吏跪在殿階下,雙手捧著祈雨文,祈求明應王降下甘露。整幅圖充滿道教氣息,以豐富的想象描繪出官員向明應王祈雨的情形。而雜劇圖則以雜劇在元代的興盛為題材描繪演出的情形,仿若在向水神明英王獻禮以酬神靈?!吨匦廾鲬醯钪份d有:“每歲三月中旬八日,居民以令節(jié)為期,適當群卉含英、彝倫攸敘時也。遠而城鎮(zhèn),近而村落,貴者以輪蹄,下者以杖屨,挈妻子、輿老羸而至者,可勝既哉!爭以酒肴、香紙,聊答神惠。而兩渠資助樂藝、牲幣、獻禮,相與娛樂數(shù)日,極其厭飫,而后顧瞻戀戀,猶忘歸也?!背晟癫坏芯朴胁?、香火紙錢,還有樂藝表演,犧牲獻禮,不可謂不隆重。
水神崇拜一方面來自官府公祭的水神如明應王、圣母邑姜,另一方面產(chǎn)生于民間,來自分水、用水斗爭中涌現(xiàn)出來的英雄,如張郎塔的張郎、好漢廟的好漢、五人合葬墓的主人。這些英雄因為在油鍋撈錢的殘酷爭奪中,為自己的一方群體利益用軀體乃至生命換得較多水分而贏得尊敬,乃至千古的祭祀崇拜。那些沒有勇敢獻身的村落則會受到羞辱,如:明朝時為了平息爭水糾紛, 在介休源神廟設油鍋, 扔進48 枚銅錢, 由各村好漢去撈。其中洪山的好漢撈了6 枚,其他村的人也撈了一些,只有張良村的人被嚇跑了,眾人大喊: 張良家草雞了!洪山村撈出銅錢的五位好漢,被葬于洪山上,取名“五人合葬墓”,世代受人祭祀;而張良村除了少用水,還要在三月三祭祀源神時額外加一只草雞以示懲罰。
“三七分水”的行事原則
“下油鍋撈銅錢”殘酷競爭所定的“三七分水”之制,史載由來已久,在山西各地分水案中,歷代官員常會依“三七分水”舊制作為處理分水問題的行事原則,除介休洪山泉外,鮮有修改分水比例的記錄。
晉水用于農(nóng)田灌溉至少不晚于隋唐。在北宋慶歷新政和王安石變法興農(nóng)田水利的大背景下, 嘉祐五年(1060)陳知白將泉水分割為北河七分、南河三分。具體為何三七分,沒有說明。清人劉大鵬在《晉祠記》載:“夫北瀆之水雖云七分, 而地勢軒昂, 其實不過南瀆之三分;南瀆雖云三分,而地勢洼下,且有伏泉, 其實足抗北瀆之七分,稱物平施,分水之意也?!备鶕?jù)清代的灌溉流域情況,北河灌溉19村、170 多頃,南河灌溉18村、140多頃,基本是按土地多少來分配用水。
介休源神泉或洪山泉之用于生產(chǎn)至少應不晚于唐代。嘉慶《介休縣志》卷二載有:西河之民聚訟盈庭, 知縣史記事詢,分水之初有石夾口、木閘板,三分歸中河,七分歸西河。今木朽石埋,三七莫辨,但地數(shù)既有多寡,應照地定水。中河地近四十頃,水四分,西河地近六十頃,水六分。乃筑石夾口,鑄鐵水平,上蓋磚窯,下立石欄,一孔四尺歸中河,一孔六尺歸西河,門鎖付水老人掌之,無故擅啟者以盜論。這里原為三七分水,后照地分水,改為四六分。這在水權案比較少見。從自然地貌看, 介休源神泉情況與晉祠分水不同。這里地勢為南高北低, 諸泉自南而下, 向北匯入汾河。三河自東而西, 都是自上而下, 因此無所謂按地勢高低分水。引起糾紛的原因是洪山泉至石屯, 為中河、西河分水處被分成了兩股,西河人嫌中河多稻田、油磨, 對分水比例有意見產(chǎn)生糾紛。
霍泉早在“唐貞觀間(627-649),分南北二渠,趙城十之七,洪洞十之三”。(《建霍泉分水鐵柵記》)金人引宋碑載有:慶歷五年(1045),有兩縣人戶爭霍泉河灌溉水田,分數(shù)不均,是時責有司推勘。據(jù)兩縣分折到霍泉河水等共澆灌一百三十村莊,計一千七百四十七戶,計水田九百六十四頃一十七畝八分,動水磨四十五輪。趙城縣人戶合得水七分,洪洞縣人戶合得水三分,兩詞自此而定!”(《都總管鎮(zhèn)國定兩縣水碑》)從碑文可見,霍泉“三七分水”的舊制自唐已定,金、元、明、清以來,南北二渠并無爭議。霍泉分水之爭主要是因為某些人為因素破壞了這個既有的成規(guī),導致某一時期某一方面的實際用水達不到這個比例。
“分水文化”對維護社會秩序的作用
分水鐵柵、分水石堰等歷史文化遺存所反映的分水比例與史料碑記所記載分水比例多為“三七分水”,這一現(xiàn)象背后是“油鍋撈錢”所確定的比例也多為“三七分水”。不排除政府采用“三七分水”的技術手段,或與實地情況相吻合,但是在具體的水案解決過程中,按舊制解決沖突,這無疑是山西分水文化逐漸形成發(fā)展而對社會秩序產(chǎn)生影響的結(jié)果。換句話說,是政府對該地域內(nèi)長期以來形成的慣例、信仰、廟宇祭祀等文化傳統(tǒng)的適應,這一文化傳統(tǒng)即我們所說的分水文化。歷代官員認識到違背這一文化設定的行事方式,必將導致地方社會水利秩序的混亂,造成難以估量的損失,因而在水案糾紛的處理中能夠權衡利弊,尊重傳統(tǒng),選擇“率由舊章”的處理方式。
政府尊重民間水神崇拜的心理,不但進行政府主持的公祭,也默認民間祭祀。“油鍋撈錢”的英雄演變而來好漢神與傳統(tǒng)水神一樣在民眾心中具有了不可動搖的地位。假借“油鍋撈錢”殘酷競爭所得銅錢來定的分水制度一經(jīng)確定,其樹立的英雄所代表的宗族、村落利益和地位也得到長期的穩(wěn)固。“三七分水”中的英雄所在的宗族或村落也就是在分水中占有強勢地位的一支。晉祠難老泉分水的張郎所代表的花塔村張姓一族,在明清時期輪流擔任了北河的6位渠長。張姓在用水的過程中,排定用水程期,決定清明前決水挑河時期,約集各村渠甲、祭祀、放水,演戲酬神,通知收費、管理河工事務等,這些都是重要的地方權威。在明代“軍三民三”的時期,花塔這一股代表著“民三”,有分庭抗禮之勢;到清代王府地轉(zhuǎn)為民地,花塔的地位自然更加不得動搖。介休洪山村并不使用源神泉三河之水,而使用上游的架嶺水,但三河分水處、源神廟都在洪山村,洪山村也在分水中強調(diào)自己在整個流域內(nèi)部的特殊地位。
無論在政府層面上對百姓祈雨心理的安撫,還是在民間以“油鍋撈錢”水英雄為本宗族、村落勢力的代表,都是干旱地區(qū)對于水資源依賴的一種反映。歷代官員尊重分水文化習俗,采取 “三七分水” 舊制處理分水問題的行事原則,對于社會秩序的維護,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不過,分水文化傳統(tǒng)觀念根深蒂固之后,又難以與人口、耕地的發(fā)展變化帶來的種種問題相適應,極易引起新的社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