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是中華木雕藝術的發(fā)源地,龍山時期木器制作已采用了斫、鑿、剜等幾種方法,并出現(xiàn)天然礦物彩繪和漆作鑲嵌的粘合劑;夏商時期所造木車,車體完美實用,彩繪奢華,已需要多工種分工協(xié)作;春秋戰(zhàn)國時期,鋸、斧、錐、鉆、鏗、削刀等木作鐵質工具已出現(xiàn),漆木器制作主要有成型技法和裝飾技法兩大類;北魏時期,匠師們將印度的佛教建筑與中國木構樓閣建筑相融合,產生了工藝高超的木結構高層建筑;傳統(tǒng)木雕的基本技法(圓雕、浮雕、落地雕、落地平雕)在北宋已經完備;明清時期,中原會館和民居已綜合運用淺浮雕、深浮雕、陰刻、透雕等表現(xiàn)手法,木雕作品構圖飽滿、造型洗練、線條流暢、鮮活生動;總的來看,中原木雕類型多樣、內涵豐富,其木雕技法和創(chuàng)作理念值得我們認真學習借鑒。
中原地區(qū)的傳統(tǒng)木雕技藝,至今仍如一座取之不的盡藝術寶庫,令人望之彌高、鉆之彌堅。本文就中原地區(qū)各個歷史時期木雕藝術實物,來分析總結中原地區(qū)的技藝特點,供今日的藝術創(chuàng)作參考之用。
中原遠在龍山時期(距今4500年)陶寺遺址中就出土了一批漆木日常用具,包括俎、幾、匣、盤、豆、斗、勺、觚、杯等器型。這些器物的榫卯結構除閉口透直榫外,還有閉口不透直復榫和落槽榫,說明公元前2500年前后,中原地區(qū)木工榫接合技術業(yè)已達到較高的水平。
陶寺木器加工技術則主要采用了斫、鑿、剜(挖)等幾種方法。從木豆的底部和柄部,圓弧形器壁完美、平整程度來看,可能已經有類似旋床的裝置。而且出土的木器一般都著彩繪,有單色紅彩,另有紅彩為地,用黃、白、黑、綠等色彩繪出花紋、圖案。紋樣有條帶紋、幾何形紋、云紋、回紋等。紋飾已經講究構圖的對稱和等分布局。著色顏料多數(shù)是天然礦物,有朱砂、赭石、石黃、孔雀石、磁鐵礦、赤鐵礦。陶寺出土的頭飾和臂飾上,已發(fā)現(xiàn)有漆作鑲嵌的粘合劑。
中原地區(qū)在龍山文化時期已經掌握了拼板、榫卯、裝鋬等技術,出現(xiàn)了調配顏色涂飾的木器——這可謂漆器的早期形態(tài)。鼓、斗、觚、匣、案、俎、盤、勺等后世常用的基本器形也已經出現(xiàn)。從器表裝飾來看,陶寺龍山文化木器上的彩繪圓點紋、條帶紋、渦紋、云紋、回紋、幾何型紋、龍紋等,都是商、周漆器和青銅器的基本紋樣。商、周漆器繪畫中慣用的勾連往復筆法,在陶寺出土的陶、木器圖案上也已經使用。
夏商木作成就突出表現(xiàn)在造車和建筑營造技術上。造車是一種工藝復雜、技術要求較高的手工業(yè)門類,同時車也直接關系到軍事用途,所以格外受到重視?!犊脊庞洝吩唬骸肮室黄鞫ぞ垩烧撸嚍槎?。”制造一輛車子,需要車人、輪人、輿人、轆人等分別制造車的不同部件,除主要為木工外,還需皮革、金、玉等工匠的協(xié)作?!吧檀囎又饕蓛奢啞⒁惠S、一輿、一轅和一衡構成,除少數(shù)構件為青銅制品外,其它均為木質?!甭尻枛|周王城發(fā)現(xiàn)的“天子駕六”車馬坑、三門峽虢國墓地西周車馬坑、新鄭鄭韓故城東周車馬坑發(fā)現(xiàn)的木車,其完整木車輪廓以及色彩鮮艷的彩繪漆飾顯現(xiàn)出漆木車曾經的奢華。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由于鋸、斧、錐、鉆、鏗、削刀等種類繁多、功能齊全的鐵工具出現(xiàn),對漆器的發(fā)展形成了強勁的推動力,產生了輕盈曼妙、形態(tài)各異的漆器。漆木器制作主要分為成型技法和裝飾技法兩大類。成型技法主要是將材料制作出需要的器物形狀,木胎漆器主要是砍削和刨平,初步加工之后,要砍斫、旋挖、卷制。其中砍斫成型主要用來制作非腔體類器,例如琴、瑟、幾案、俎、禁、盾牌、車轅、車傘、鐘架、磐架、磐槌等器類,輔以刮削、打磨等技法制作成型的。旋挖成型主要制作由腔體構成的器類如壺、方壺、瓚、豆、耳杯、盒、簠、簋、扁勺、編鐘等。雕刻成型主要用來制作各類陳設工藝品和圓雕類作品等,如虎座飛鳥、獸、獸頭、虎座鳥架懸鼓之虎座與立鳥、鎮(zhèn)墓獸、羽人等漆器。
成型之后就要裝飾,裝飾技法大體上可以分為雕刻、彩繪、鑲嵌、貼金等多種。雕刻主要是雕漆工藝。彩繪主要是使用顏色的漆繪彩料,在另外一種色調的漆面上繪畫人物故事、動物或植物以及幾何紋樣,這種彩繪包括漆繪和油彩繪兩類。漆繪就是用生漆制成半透明的漆液,加上各種顏料,繪描于已經涂漆的器物上。油彩繪就是用油料調顏色,色澤比較艷麗多彩。鑲嵌主要是在漆器上鑲嵌貝殼、綠松石甚至玻璃器、金飾件等復雜的裝飾技法。貼金、金銀平脫就是指在漆木耳杯的口部和雙耳部位使用金銀裝飾。
這些基本的技法奠定了此后1000余年間中國漆器制作和裝飾的工藝基礎。秦漢時期的漆器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漆器的基礎上又有所發(fā)展:漆器制造業(yè)內部的分工更為明確。漢代的漆器制作和裝飾過程包括了素工、髹工、上工、金銅耳扣、黃涂工、畫工、雕工、漆工等若干個不同的工種,同時漆器的工藝也更為考究,外觀更為華麗。
北魏時期,隨著佛教的傳入,木建筑進入了新一輪的高峰期。匠師們將印度的佛教建筑與中國木構樓閣建筑相融合,據(jù)楊衒之《洛陽伽藍記》載,洛陽有佛寺1367所之多,以胡靈太后所建永寧寺規(guī)模為最。寺中心的永寧寺木塔,四邊形,高九層,約一百丈,合今136.71米左右,加上塔剎通高約為147米,是古代最偉大的佛塔為穩(wěn)定木結構。每面九間,三門六窗,朱門金釘,上置寶剎,窮極華麗,距京師四十里可見,塔中心以土坯木結構建筑龐大塔心柱。反映了此一時期木結構高層建筑技術的高超水平。
唐宋時期由于手工業(yè)的進步,建筑技術也有了顯著的進步,木構架的做法已相當科學,從繪畫、文字資料及現(xiàn)存實物看,唐代建筑設計和施工中已運用較為成熟的模數(shù)制。宋代建筑學名著《營造法式》全書以木作制度為基礎,其中第四、五卷為大木作制度。第六至十一卷為小木作制度。第十二卷含雕作、旋作、鋸作、竹作四種制度。從《營造法式》也可看出,傳統(tǒng)的木雕技法早在北宋時期已經基本完備,卷十二記載有混作(圓雕)、雕插寫生華(浮雕)、起突卷葉華(落地雕)、剔地洼葉華(落地平雕)等四種技法,這基本上已涵蓋了后世木雕的主要技法。
明清時期中原木雕的活力主要體現(xiàn)在商業(yè)會館和各地特色民居上。會館主要功能是聯(lián)鄉(xiāng)誼,通商情,敬關公,集祭神、鄉(xiāng)聚、娛樂、議事、寓居等功能為一體,同時也為過往商客提供食宿服務和交易場所。商賈遵循“雕紅翠綠,流連顧客”的經商要訣,不惜花費巨額資金對會館建筑進行雕飾,將建造技術與藝術完美地融為一體,使河南的會館建筑成為明清建筑類型中的一枝奇葩而名垂青史。
以社旗山陜會館為例,整個會館工程歷時136年修建完成。充分顯示了秦晉二地商賈們的雄厚財力與文化底蘊。社旗山陜會館的木雕裝飾藝術與石刻裝飾藝術兩相媲美,并稱“雙絕”。會館內的懸鑒樓、大座殿、大拜殿、馬王殿、藥王殿等建筑的額枋、雀替全部為透雕,有的部位雕鏤多達五六層。并且利用不同木質材料的紋理、色澤,量形取材,因材施藝,在有限的空間里利用焦點透視、散點透視、破時空透視等表現(xiàn)手法,創(chuàng)造出了一個個栩栩如生的形象。
木雕題材主要有吉祥寓意類和人文軼事類兩大類。木雕裝飾藝術采用大量寓意吉祥的題材內容,甚至到了“圖必有意,意必吉祥”的程度。其中尤以“龍鳳呈祥”圖樣最多。懸鑒樓額枋木雕“龍游牡丹”圖,“龍體剛勁矯健,折枝牡丹花瓣怒放,神龍在枝葉叢中盤旋飛舞、若隱若現(xiàn),既有吉祥美好的寓意又有華麗威嚴的氣勢,隱約顯現(xiàn)出皇家氣度?!奔閳D案還有如“天馬神鹿”、“竹報平安“、“加官進祿”、“五蝠同壽”、“馬上封侯”、“雙獅斗寶”等充滿傳統(tǒng)民俗色彩的裝飾木雕;社旗山陜會館的木雕題材也有很多戲曲故事、民間傳說、歷史典故。如懸鑒樓雀替、額枋、垂花門樓等部位裝飾《白蛇傳》等戲曲故事木雕。大拜殿和大座殿采用《三國演義》、《進貢圖》、《趙氏孤兒》、《封神演義》、《八仙過?!返葰v史典故、民間傳說,用其藝術形象的渲染來達到崇神敬賢、歌功頌德的功能目的。
總的來看,社旗山陜會館綜合運用淺浮雕、深浮雕、陰刻、透雕等眾多表現(xiàn)手法。有的地方為了追求繁縟精細、奢靡華麗的藝術效果,設計者在木構架上往往采用多種方法不厭其煩地進行雕琢。木雕作品構圖飽滿、造型洗練、線條流暢、鮮活生動、夸張傳神。人物眉目、山水草木、亭臺樓閣、一波一紋皆精雕細鏤,可謂中原木雕的代表之作。
明清時期中原地區(qū)在宋代《營造法式》圓雕、浮雕、落地雕、落地平雕四種技法的基礎上,雕刻技法也更成熟,出現(xiàn)了透雕以及多層透雕的玲瓏雕。清代后期,為節(jié)約材料、提高工效,出現(xiàn)了貼雕和嵌雕等新技法。這些木雕藝術在中原莊園代表——康百萬莊園中也有廣泛應用,在窗梗、掛落、落地罩、匾額、楹聯(lián)、家具中隨處可見。圓雕用在家具頂子床掛檐下部垂花柱上,多以蓮花蓮蓬為題,這種雕刻類型不僅有三維空間立體感,而且生動逼真;浮雕多體現(xiàn)在牙板、圍板等部位。浮雕表現(xiàn)力強,大多用于較為復雜連續(xù)的圖案紋飾;透雕用在太師椅的椅背,條案的牙頭,架子床和拔步床的檐板、圍板等部位。
康百萬莊園的木雕藝術特點突出表現(xiàn)在吉祥納福文化上。通過比喻、諧音、借代等手法,將一些單一的具有象征意義的符號和簡單的圖案組合在一起,產生了一種隱寓吉祥的內涵。如:架子床檐板上的麟麟送子紋,為麒麟和神童的組合,象征著多子多福。數(shù)量眾多的獅繩紋,源于當?shù)孛耖g表演的“獅子舞”,寓意吉祥幸福,富貴不斷頭。這些雕刻題材和裝飾紋樣恰如其分地裝飾在合理的部位,達到了最佳的裝飾效果,同時也顯示了康家避邪、祈福的愿望以及對福、祿、壽、喜等美好生活的精神寄托。
明清時期中原地區(qū)的木雕藝術在繼承唐宋的基礎上,不論在雕刻技藝手法還是創(chuàng)作題材上都有所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特別是會館建筑雕刻藝術,可謂是一時之冠。但是清中晚期以來,隨著國力的衰弱,中原的商業(yè)已不復當年的盛況,不論是會館建筑還是民居建筑,已不像之前歷史時期那般絢麗奪目。隨著技藝人才流失,技藝傳承出現(xiàn)斷代,及至清末民初,中原木雕相對南方木雕的發(fā)展而言,已較之遜色。
綜上所述,中原木雕類型多樣、內涵豐富,對中華木雕有典制初創(chuàng)之功??梢哉f,中華木雕的基本技法、核心美學指導思想、基本創(chuàng)作題材都肇始、奠定、成熟于中原地區(qū)。這些包含了中原地區(qū)無數(shù)能工巧匠辛勤勞動和智慧的木雕技法和創(chuàng)作理念、對中國木雕工藝的形成和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值得我們重新審視、深入研究、積極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