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局觀,原本是圍棋術(shù)語,指棋手對全局形勢進行全面分析、觀察的能力。放在當下,通俗地說就是不以小勝小負動心,關(guān)注整體局面,凡事長遠考慮,以得與失的辯證關(guān)系看待問題。無論在哪個行業(yè),有大局觀的人一般都是團隊的靈魂人物,能夠決定集體的未來。本篇,請讓我們穿越時空,從孔子的言行中管窺他的大局智慧。
春秋時期,魯國有一條法律規(guī)定,如果某一個魯國人流落在異國他鄉(xiāng),為生活所迫,做了奴婢、臣仆,失身無助,若有人解囊相助,幫他贖身回國,那么,這位救助者可以到國庫中取回所花費的錢財。
從這條法律規(guī)定,我們可以讀出四點內(nèi)容:
一、魯國的當政者、法律制定者,懂得關(guān)懷魯國的臣民,尤其關(guān)懷那些流落在外國的貧窮子民,不愿他們受苦、受屈辱,希望救助他們回國;二、法律鼓勵人們?nèi)ゾ戎约旱耐憔攘送?,不會有?jīng)濟損失,可以得到國家的補償;三、國家既關(guān)懷受難者,也關(guān)懷幫助他人的救助者——你大膽地去幫助人、救助人吧,有了國家的支持和保障,可以免除后顧之憂。四、這條法律,有助于形成一種社會風尚——互相關(guān)懷,你關(guān)懷他人,我也關(guān)懷你。
好,這里有一個故事。
孔子有個學生,復姓端木,名賜。也叫子貢,他恐怕是那個時代最早的企業(yè)家和經(jīng)商者了。他到國外去,把一個魯國人贖了回來。但是他可能出于“做好事不留名”,也可能是“施恩不圖報”的道德觀念影響了他,沒有按照上述法律規(guī)定去做,他放棄了從國庫中取回自己所花資財?shù)姆蓹?quán)利??鬃又懒诉@件事,很不以為然,公然批評了他的好學生子貢。
孔子說:“子貢在這件事上做得不好啊。圣賢之人所做的事,應該是推動社會良好風尚的建立,應該是對普通老百姓起到言傳身教的示范作用,而不僅僅是成就個人的美德。現(xiàn)在魯國人,富有的人少,貧困的人多(有能力像子貢那樣去救助別人的人,不會很多),如果子貢出錢出力贖回了自己的同胞以后,再去國庫取回自己所花去的錢,這對他本人的道德,并沒有什么損害,而他不去取那份贖金,那么以后就再不會有人去贖回自己的同胞了。這條法律,豈不失去了它的意義?”
還有一則故事,孔子的另一位學生子路,在途中救了一個落水者。被救的人上岸后,送給子路一頭牛,報答他的救命之恩。子路接受了對方這份禮物。孔子得知后高興地說:“子路做得對,以后,魯國搭救落水者的人,就會更多了。”
這兩則故事,記于《呂氏春秋·先識覽·察微》,其文不長,錄之于下:
魯國之法,魯人為人臣妾于諸侯,有能贖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貢贖魯人于諸侯,來而讓,不取其金。孔子曰:“賜失之矣。自今以往,魯人不贖人矣?!比∑浣穑瑒t無損于行;不取其金,則不復贖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鬃釉唬骸棒斎吮卣缯咭??!?孔子見之以細,觀化遠也。
從這兩個故事,我們可以看到孔子的大局觀。他不是著眼于個人的道德完成,而是著力于整個社會良好風氣的培育。對個別人而言,錢是小事,不為錢、不為圖報而做好事,這是一種高尚情操,一種道德風范,但是,對廣大的普通人而言,他們資源不多,老本不厚,做好事必然要付出代價,要花成本,能有多少余力去做好事呢?如果享受法律的保障,做好事、得補償,那么做好事的人,就會多起來,就會成為一種社會行為、一種社會風尚。
養(yǎng)成了大家都做好事的社會公德,比一個人做好事,哪一個社會效益更大呢?孔子批評“賜失之矣”,失在何處?孔子所說的“自今以往,魯人不贖人矣”,其意何在?其實并不好懂啊。胡耀邦先前說過一句話:“計利當計天下利?!蔽覀冎v功利,講效益最大化,并沒有錯。但法律規(guī)范、道德維護、倫理彰顯,是天下之利也。子貢“來而讓,不取其金”,是個人的道德思考,而孔子作出批評的,正是全社會的思考,正是天下之利。
所以,孔子對子貢的“做好事,不圖報”,表示不以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