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J22文獻標識碼:A摘要:山水詩畫皆以自然風(fēng)景為主要描寫對象,不但表現(xiàn)了豐富多彩的自然美,更集中體現(xiàn)了中國人的自然觀與社會審美意識,也間接地反映了社會生活。凝聚著中華民族對待自然、人生和社會審美意識的精華,具有極高的思想性而富于人生哲理,是一種高品位的審美觀。
關(guān)鍵詞:山水詩畫;傳統(tǒng)藝術(shù);意境;審美山水詩畫皆是以自然風(fēng)景為主要摘寫對象的中國傳統(tǒng)藝術(shù)。名山大川、風(fēng)景佳勝、田野村居、城市園林、樓觀舟橋、歷史名勝均可入山水詩畫。中國山水詩畫不但表現(xiàn)了豐富多彩的自然美,更集中體現(xiàn)了中國人的自然觀與社會審美意識,甚至從側(cè)面間接地反映了社會生活,因其有極高的思想性而富于人生哲理。凝聚著中華民族傳統(tǒng)道學(xué)的精華,從而成為一種高品位精英文化的典型藝術(shù)祥式。
真正獨立的中國山水詩畫得益于魏晉玄學(xué)。六朝是個政治大動蕩、經(jīng)濟大蕭條、思想大解放、文藝大發(fā)展的時代。魏晉名士風(fēng)流才高氣盛,品評清談飲酒賦詩,隱逸山林,竟日忘返。阮藉、稽康投身于自然懷抱;劉伶癡酒放蕩不羈;王逸少裸臂袒胸,為“東床快婿”;謝公音容宛在……陶潛山水詩萌芽了人性大覺醒而渴望回歸自然田園的福音。宗炳吟詠:“圣人含道映物,賢者澄懷味像。至于山水,質(zhì)有而趣靈……夫圣人以神法道,而賢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樂……眷戀廬、衡,契闊荊、巫,不知老之將至”。他主張“臥以游之”而“暢神達意”,在“身所盤桓,目所綢繆,以形寫形,以色貌色”的過程中“閑居理氣”,拂觴鳴琴,披圖幽對,坐究四荒……獨應(yīng)無人之野”,在“得道”的妙絕意境中養(yǎng)怡天年,并孕育著親和自然的哲理思想自由顯現(xiàn)。
意境是藝術(shù)的靈魂,也是中國山水詩畫的靈魂。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得“弦外之音”,“象外之意”、“身與物化,物我兩忘”。由“象”煉“意”而成“意象”。王維山水畫“山谷郁郁盤盤”、“云水飛動”、“意出塵外”,如東坡言“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其詩“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落花寂寂啼山鳥,楊柳青青渡水人”,是怎樣的意境??!這正是董玄宰“畫禪”的理想,這正是中國文人畫家夢寐以求的山水詩畫之意境——蕭條、淡泊、簡遠,即張彥遠所謂“自然”,董休復(fù)所謂“逸品”——“拙規(guī)矩于方圓,鄙精研于彩繪,筆簡形具,得之自然”。
郭熙《林泉高致·山水訓(xùn)》概括和總結(jié)了山水畫“意境”理論;重視畫之“景外意”、“意外妙”——“見青煙白道而思行,見平川落照而思望,見幽人山客而思居,見巖壑泉石而思游”。“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君子之所以渴慕林泉者,正謂此佳處故也。故畫者當以此意造,而鑒者又當以此意窮之……”。
詩意是人生的靈魂,無詩意的人生暗淡無光。待到蘇東坡橫空出世,中國山水詩畫的最高境界得到了更深的確立?!霸姰嫳疽宦桑旃づc清新。……誰言一點紅,解寄無邊春”。“絢爛之極,復(fù)歸平淡”。倪云林“逸筆草草,不求形似,聊以寫胸中逸氣”。“元四家”強調(diào)主觀抒發(fā),完成了山水畫中詩書畫的統(tǒng)一。明末董其昌倡“畫禪”,強調(diào)和豐富了山水畫道的哲思,于傳統(tǒng)可謂錦上添花。
真正揭示自然,人文之核心者是莊子。莊子“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行焉,萬物成焉”?!胺蛱撿o恬淡寂寞無為者,萬物之本也”。老子“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一切同樣是藝術(shù)的最高境界。
詩畫藝術(shù)與人生、人格盡以詩意為高,所謂詩中畫,畫中詩,進而求境外之境,味外之味,言有盡而意無窮,媚近于道。大凡大藝術(shù)家達此至境的法寶和途徑——無非以赤子之心,行千里路印證自然而會造化,讀萬卷書承創(chuàng)傳統(tǒng)而神通;神游天地,思接千載,皈依大道,寧靜而致遠。即宗炳所謂“含道映物,澄懷味像”,而達于天人合一的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