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魚小池塘”效應(BFLPE)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Marsh和Parker在1984年首先提出的。它指的是學生的學業(yè)自我概念的變化與其所選的參照系有關。對于具有相同能力的學生來說,進入平均能力水平高的學?;虬嗉壪鄬τ谶M入平均能力水平低的學?;虬嗉?,學生的學業(yè)自我概念將會降低。而且學業(yè)的自我概念和學習成績是相互影響的,也就是說學業(yè)自我概念的降低可能會引起學生成績的下降。基于理論和現(xiàn)實社會現(xiàn)象的思考,筆者試圖探討擇校擇班問題的原因?!按篝~小池塘”效應的研究關注點大多集中在正身處于某種“池塘”的學生,沒有考慮那些已經經歷過擇校和擇班問題,如今已經走進職場的學生是如何看待過去的擇校和擇班問題,他們的思考會不會和正在經歷的學生有所不同呢?
研究概況
提出問題:基于“大魚小池塘”效應與現(xiàn)存的社會現(xiàn)象存在矛盾,是什么動機引發(fā)學生選擇進入重點班級、重點學校?所有的受訪者并沒有預先被告知“大魚小池塘”效應的存在,試圖了解他們內心真實的感受,從他們的實際經驗和看法中探尋產生該問題的原因所在。
本文采取的是訪談法。選取3個不同階段的學生:曾就讀重點班(校)學生、正在就讀重點班(校)學生、未就讀重點班(校)學生,訪談總人數為16人,訪談方式分別為互聯(lián)網在線采訪和面對面采訪。訪談時間控制在30分鐘至50分鐘。
對于研究結果,筆者從不同階段學生對擇班擇校問題的不同關注點、學生在擇班擇?,F(xiàn)象中的實際感受等兩方面來展現(xiàn)。
不同階段的學生,關注點也不同
曾就讀學生對擇班擇校問題的關注點 一是圈子作用。重點班(校)是個共同學習進步的圈子,這些學生將自己的發(fā)展歸功于這個圈子的作用,認為一群高能力的學生在這個圈子中可以相互影響、相互促進。二是環(huán)境作用。當一群高學業(yè)能力的學生聚集在一起,他們都以考入重點大學為學業(yè)目標,由于各自學習基礎相當,因此在這樣的學習環(huán)境中,會不斷進行自我要求,讓自己不掉隊——始終保持在班級的平均水平。
正在就讀學生對擇班擇校問題的關注點 一是個人的性格特點——喜歡挑戰(zhàn)。并不是所有的學生都適合就讀重點班(校),這與學生的性格特點有很大的關系。樂觀自信者在這樣的學習環(huán)境中往往“愈挫愈勇”,樂于接受挑戰(zhàn),在一次次挑戰(zhàn)中尋找自己更加清晰的定位。二是在學習氛圍中尋找自我價值。學校的重點培養(yǎng)計劃、教師上課時的高要求、每次考試的排名、以及升學考試的壓力等,這些是正在就讀重點班(校)學生最真切感受到的。與一群優(yōu)秀的同學競爭時, 通過努力迫使自己不落后于其他人、甚至超越他人,以此證明自己的能力,找尋自我價值。三是師資力量。在重點班(校)中通常都會配備最強的師資隊伍,教師有針對性的教導,讓這些學生獲得更大的學業(yè)進步。從訪談中發(fā)現(xiàn)學生認可教師采用與自己能力水平相當的授課方式,并且享受在強大的師資力量下自己不斷進步的狀態(tài)。
未就讀學生對擇班擇校問題的關注點 一是“面子”問題——重點班(校)帶來的標簽效應。未就讀重點班(校)的學生對其看法多數來自于社會上長期存在的標簽效應。他們認為能進入重點班(校)本身就是一種肯定、榮譽。從心理層面上來說,能夠與學業(yè)成就高的同學在一起學習可以相互受益,“遇強則強”。二是父母的期望。父母對子女的高期望已然成為了現(xiàn)今社會的一種普遍現(xiàn)象。未就讀重點班(校)的學生會因為父母的期望而定位自己的目標,由此成為學習的動力。三是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未就讀重點班(校)的學生最關注的還是升學考試,而他們普遍都認為在那樣一個學習環(huán)境中可以獲益更多,促使自己更大的進步。由于重點班(校)以分數高低作為選拔制度,學校、社會對其重視度高,未就讀的學生將這些外部因素作為自己擇班、擇校的主要出發(fā)點。
學生在擇班擇?,F(xiàn)象中的實際感受
從整體采訪的情況來看,雖然大部份學生在擇校擇班時傾向選擇重點班和重點學校,但這并不意味著“大魚小池塘”效應并不存在。相反,在采訪的過程中,被訪者的很多回答都體現(xiàn)了“大魚小池塘”效應在他們身上產生的作用。
朋輩比較 “大魚小池塘”效應會通過學生所處的環(huán)境對學生造成影響。根據有效模擬理論,學生傾向于向有競爭力的同伴學習,會有意識地學習或者模仿他人的做法,企圖完成某些目標。同時,當處于平均能力較高的環(huán)境中,學生學術方面和同伴比較方面的自我概念均會降低。而自我概念往往和學習成績呈現(xiàn)正相關關系。但是,“大魚小池塘”效應并沒有指出,由于所處的環(huán)境平均能力較高,學生總體的自我概念會降低。被訪者所提到的自我概念的降低,都屬于學習方面和同伴比較方面。
自我認知 從學生的自我認知方面也可以找到和該理論的一些契合點。自我效能感和目標設定是相互影響的。過于不切實際的目標會降低學生的自我效能感。相反,自我效能感的改變也會影響目標的設定。不管學生成績如何,是否在重點班,學生所擅長的科目都會為學生提供較高的自我概念。這意味著擅長科目所帶來的自我概念的提高和成績是獨立的。
教師和家長也會對學生產生影響 比如說,父母、教師對學生的反饋會影響學生的自我效能感。這些反饋包括很多方面,最主要的表現(xiàn)形式是言語反饋。同時,如果父母對學生的期望過高,當學生進入重點班之后,相對排名會下降,學生會因此產生自我懷疑,這種自我懷疑會降低學生的自我效能和自我概念。同時,學生因為想要避免父母失望或者迎合父母的要求而感覺到學習的重要性,這種學習動機是外部動機,會降低學生自主學習的可能性。
分析與思考
通過訪談發(fā)現(xiàn),不同階段的學生對于擇校和擇班問題有不同的關注重點。對于那些曾經就讀重點學?;蛘咧攸c班如今已經走入人生新階段的人們來說更多關注朋友圈對個人發(fā)展的影響;正在就讀的學生由于面臨考試和升學的壓力,他們更關注班級或者學校的學習氛圍或者師資力量等其認為可能直接影響學習成績的客觀因素;對于那些未就讀的學生來說,面子等和榮譽感相關的因素對其影響最大。
“大魚小池塘”效應其實是一種對比效應的結果,也就是如果學生的參照群體的平均能力高于自身,將會對個人的學習有不利影響。但通過訪談我們發(fā)現(xiàn),一些學生在重點班或者重點學校的榮譽感可能會增強他們的自信,激發(fā)他們的學習動力和目標,也就是說同化了一部分的消極影響。同樣的,有些學生個人的人格特質如樂觀開朗、喜愛挑戰(zhàn)的性格等,也可以減弱“大魚小池塘”效應的負面影響。在訪談中,還了解到當學生對某一學科有濃厚的興趣時會忽略參照系效應產生的作用,即當學業(yè)自我概念和學業(yè)興趣雙重作用時,興趣會減輕因周圍同學平均能力較高引起的學業(yè)自我概念降低的負面影響。也許,恰恰是過多關注成績、排名等較功利的現(xiàn)象,將學習的價值意義狹隘理解,降低對學習本身的重視和動力使得“大魚小池塘”效應發(fā)揮了作用。
能力分班特別是設立重點班是學校管理者應對升學考試的一種手段;擇校問題是家長們對于獨生子女“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高期望,父母們總把重點學校和重點班與更優(yōu)的教育資源和升學率劃上等號,甚至虛榮地認為進入重點學校或者重點班等同于他們的孩子有了高能力和高智商的頭銜。但是,他們忽略了小魚在大池塘里可能會受到負面的影響,特別是任何形式的學?;蛘甙嗉壎紩嬖谌后w比較的問題,即一部分學生必然受到“大魚小池塘”效應的影響。
幾點建議
訪談中,大家反復提到了師資等問題,那么,對于學校和老師來說,可以采取哪些手段緩解“大魚小池塘”效應呢?筆者認為,學校應創(chuàng)造平等的教育資源分配,包括進一步完善學校學科集備制度,建立教師互助結對小組,重點班教師資源配備,重點關注重點學科。就教師而言,在學生對于重點學?;蛘咧攸c班的選擇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所以減輕“大魚小池塘”效應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教師也發(fā)揮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因此,建議教師要正確引導學生進行選擇,減輕競爭氛圍,引導學生選取合理參照系。
(作者單位: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