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的教育心理學家皮亞杰曾經(jīng)說過 “知識來源于動作”。前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說過“兒童的智慧在他手指尖上”??梢姅?shù)學是做出來的,學生只有親歷知識的發(fā)現(xiàn)過程,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已成為數(shù)學課堂的熱點。
但在操作活動中也存在著很多的問題:走過場;操作亂而雜,無目的性;教師充當“指揮官”;形式機械單一。這些大大降低了操作活動的有效性。那么,在小學數(shù)學課堂中如何指導學生進行有效的操作活動呢?
有效操作是前提
低段學生有“好奇、好動”的心理,如果在數(shù)學教學中,能精心選擇操作內(nèi)容,適時地提供讓學生動手操作的機會,可使教學事半功倍。
教學片斷:《6的乘法口訣》 師:老師知道小朋友喜歡拼圖,你們能用課前老師發(fā)給你們的三角形(每組6個)拼出你喜歡的圖形,然后想一道我們已經(jīng)學過的乘法算式嗎?學生馬上動手拼了起來,幾分鐘后,教師把學生的拼圖:風車、小松樹、機器人、巧克力餅干一一展示在黑板上,然后讓學生匯報,想了哪一道乘法算式。師:指著黑板上的風車拼圖問:拼這樣的一個風車要用幾個三角形?生:4個。師:拼這樣的兩個風車要用幾個三角形?生:8個。師:你想了一道怎樣的乘法算式?生:4×2=8。師:用了哪一句口訣?生:二四得八。師:如果拼四個這樣的風車,又需要幾個三角形?生:16個。4×4=16。師:你又用了哪一句口訣呢?生:四四十六。師:拼一棵小松樹要用幾個三角形?生:5個。師:拼三棵小松樹呢?生:15個。師:你想了哪一道算式?生:5×3=15。師:口訣是?生:三五十五。師:在這些美麗的圖形中,你能找出用6個三角形拼成的圖形嗎?生:機器人、巧克力餅干。師:今天就來重點研究一下這些用6個三角形拼成的圖形。
思考 在這堂課中,教師很好地選擇了操作的內(nèi)容,在學生認知的生長點,通過學生感興趣的操作活動——手工拼圖,既復習了1至5的乘法口訣,又自然地引出了6的乘法口訣。學生通過動手操作,手腦并用,復習舊知和學習新知,很好地達成了教學目標。
巧妙把握操作時機
教學“角的大小”時,教師首先提出這樣一個疑問:“角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guān)?”讓學生進行大膽猜測,有的學生說與角兩邊的長短有關(guān),有的學生說與角兩邊叉開的大小有關(guān)等。這時教師抓住這一有利時機,讓學生根據(jù)事先準備好的一個活動角、兩個大小相等但邊的長短不等的角以及兩塊三角板進行操作驗證。學生在主動操作后,就得到了“兩條邊叉開越大,角越大;兩條邊叉開越小,角越小”、“兩個角邊的長短不等,但是它們的大小卻相等,所以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guān)”的結(jié)論。
思考 根據(jù)心理學家的研究,兒童的認知結(jié)構(gòu)類似于一個倒置的圓錐形的螺旋圖,它表明認識的螺旋是開放性的,其開口越來越大,意味著兒童的認知發(fā)展過程是一個連續(xù)不斷的認識建構(gòu)過程,也就是由一個平衡狀態(tài),逐步地向另一個更高的平衡狀態(tài)發(fā)展。毫無疑問,這個認識螺旋中布滿很多的結(jié)點,這些結(jié)點就是認知的生長點,它起著承上啟下的、構(gòu)筑兒童知識大廈的基礎(chǔ)作用。這堂課中,教師在這些結(jié)點正在生長時,巧妙把握住時機,讓學生實施動手操作,手腦并用,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合理選取操作方式
量線段——巧妙進入新知探究 教師在教學《毫米和分米》時,通過讓學生猜自己身高(1米65厘米)引出長度單位米和厘米,又通過讓學生比劃1米、1 厘米有多長,估一估、量一量作業(yè)紙上三條線段的長度,復習回顧了米和厘米的知識和量線段的方法。當學生測量第三條線段(長4厘米6毫米)時,用已有的舊知(米或厘米)無法表述,自然地生成了本課教學的探究主題——“毫米的認識”。教師在課堂導入時就組織學生進行“量線段”的操作活動,引發(fā)學生探究新知的欲望,并在學生充分自主的操作參與中實現(xiàn)了新舊知識的“無縫對接”。
畫圖形——自然揭示概念含義 教學片斷:《比例尺》。師:今天的課讓我們從畫圖開始!請在白紙上畫一條“1厘米”的線段。學生動筆很快在自己紙上畫好了“1厘米”長的線段。師:請繼續(xù)畫一條“1分米”的線段。學生繼續(xù)動筆畫“1分米”的線段。師:請你再畫一條“1米”的線段。生提筆想畫但沒畫下去。師:怎么不動筆了?生:1米太長,白紙?zhí)蹋煟赫l來想個辦法?生1:分成幾段來畫。師:“分成幾段”還是一條1米的線段嗎?生2:用比例來畫,畫短一些的線段用來表示1米長的線段。師:辦法真好!開始行動吧!學生紛紛動筆畫。師:你是用多少來表示1米的?請和同桌說說。師:同樣是1米,為什么長度不一樣?師:畫完了線,我們來畫形:我們的教室長8米,寬6米,請畫出平面圖,說說你的畫法。接下來老師順理成章地教學了“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含義,并揭示了“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比,叫做這幅圖的比例尺?!?/p>
搭正方體——深刻體驗空間大小 教學片斷:《體積和體積單位》。師:自己搭一個1立方米的正方體,需要什么材料?生1:許多根長1米的木棒。生2:100個1立方分米的正方體。生3:3根鋼條。師:老師給你們3根米尺,你們上來搭。四個學生上臺想搭,可是因為在階梯教室上課,不能到角落里搭。生:沒有角落,3根搭不好。師:那老師給你們12根米尺,你們繼續(xù)搭。四個學生繼續(xù)搭,因為利用了地面,搭完后多出了4根米尺。師:怎么少了4根?體積是不是1立方米,怎么證明?估計1立方米的正方體里面最多能容納幾個人?一個學生鉆進剛搭好的正方體中。師:感覺怎樣?生:還好。學生一個一個進去,最后正方體邊剩下一男一女兩位學生,男生見自己進不去,徑直下臺去了,女生慢慢鉆進去了。老師請鉆進去的學生出來,在座學生數(shù)出了可容納的學生總數(shù)。教學至此,老師無需用什么語言來解釋說明1立方米的體積有多大,“搭”和“鉆”兩個活動讓每個學生充分體驗了“1立方米”有多大,牢牢建立了“1立方米”的空間觀念。
折長方體——順利展開系統(tǒng)復習 教師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1至3章節(jié)綜合復習》,在揭示課題后先讓學生猜測本堂課要復習的內(nèi)容,接著讓每個學生用一張長24厘米、寬5厘米的長方形紙折一個長方體或正方體展開教學,在學生的匯報活動中復習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然后再折長、寬、高都不一樣長方體、交流所折長方體的長、寬、高分別是多少,最后通過計算這些長方體的表面積和體積,交流表面積、體積的變化跟什么有關(guān),對所學3章內(nèi)容作了系統(tǒng)而又全面地復習。
思考 操作方法雖然沒有統(tǒng)一的模式、統(tǒng)一的要求,但隨心所欲、信手拈來的做法是不可取的。經(jīng)過精心設(shè)計,合乎邏輯關(guān)系的操作方式,不僅能使學生獲得知識更容易,也是有效操作的保障。
適時實施操作指導
明確操作目標、要求、步驟 “玩是兒童的天性。”有些課上,只要老師一說動手操作,部分學生(尤其是低年級學生)往往沒有按照老師的要求,馬上把玩起學具來,達不到預(yù)期的效果,反而使課堂紀律大亂,不好收拾,使操作這個環(huán)節(jié)適得其反。故在操作活動前,教師要向?qū)W生提出明確的操作目的和要求,確保每個學生都聽清或看清目的要求,甚至出示具體的操作步驟,使學生清楚要干什么,怎么干。只有這樣,學生的操作才有章可循,才真實有效。在教學《分數(shù)的初步認識》“幾分之一”時,教師利用課件采用“溫馨提示”的形式出示操作要求,使操作活動順利進行,操作結(jié)論也得以成功發(fā)現(xiàn)。
多媒體操作示范 動手操作必須有一定的程序和方法,這樣才能達到操作的目的。對于低年級學生而言,經(jīng)歷操作模仿階段是學會動手操作所必需的。教師可在教學中采用教師、同伴或多媒體進行示范操作,從而使得學生規(guī)范操作,提高操作的有效性。教學一年級“分與合”時,為了讓學生能在有序地操作中得出數(shù)的組成并有序地記憶,教師在教學5的組成時進行示范操作:先有意識地擺好一行5個圓片,再每次從左邊移動一個圓片到右邊,相應(yīng)地得到5的一組分解,讓學生體會怎樣分比較方便、清楚。到教學6的組成時,讓一位學生邊示范邊讓其余學生同時操作,每次啟發(fā)學生得出6的一組分解和兩個表達式。在這樣的示范、模仿中,學生初步感受研究數(shù)的組成可以有序地進行,有序地記憶。到學習7至10的組成時,只要講明要求,學生就會獨立有序地操作,獲得相應(yīng)的數(shù)的組成結(jié)果。
操作不順時進行及時點撥 當操作活動開展不順利時,教師可以進行適當點撥、指導,提供必要的幫助,也可以讓一些優(yōu)秀學生充當小助手,幫助孩子們開展操作活動。
思考 學生年級越低,越容易被學具的形狀、色彩等外部特征所吸引,也容易出現(xiàn)操作受阻現(xiàn)象,因此,在學生動手操作前進行定向指導,使學生明確做什么和怎么做;并且在學生操作活動中進行適當示范,在學生操作遇到困難時適時點撥,可使操作活動順利進行,使操作活動更加有效。
善于挖掘操作內(nèi)涵
教學片斷《兩位數(shù)除以一位數(shù)商是兩位數(shù)的筆算除法》 老師出示例題:48個桃子,平均分給3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得幾個桃子?1.學生列式。2.小組合作分小棒并提出要求:①想一想:先分什么?②說一說:分了幾次,怎么分的?③議一議:怎樣用豎式表示分的結(jié)果?3.小組匯報:讓同學在投影儀上操作。在操作時,教師突出操作的每一步與豎式結(jié)合起來完成豎式書寫過程。老師:請同學們看著豎式,想想分的每一步,你認為今天學習的豎式計算與前面學的在哪一步上不一樣呢?4.練習:(讓學生結(jié)合小棒,說出算得每一步是分小棒的哪一步。)
思考 兩位數(shù)除以一位數(shù)商是兩位數(shù)的除法,重、難點在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及筆算豎式上,為了突破重難點,我們一般是借助直觀操作。如何把操作與算理結(jié)合起來,本片斷中,教師讓學生小組合作分小棒,以問題引領(lǐng)學生操作,緊緊抓住分小棒的每一步與豎式緊密聯(lián)系(先怎么分的,怎樣商;后又怎么分的,又怎樣上商),極大地調(diào)動了學生的手、腦、眼、口各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并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操作過程,既深化對操作的理解,挖掘了操作的內(nèi)涵,又提升了學生思維,較好地將學生的操作經(jīng)驗升華到對數(shù)學知識的理解。
總之,在教學時,要根據(jù)實際情況精心挑選操作內(nèi)容,把握操作活動的時機,選取合適的操作方式,給學生恰當?shù)牟僮髦笇?,并挖掘操作的?nèi)涵,避免為操作而操作。這樣才能真正提高數(shù)學操作活動的有效性,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作者單位:浙江省紹興市袍江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