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作真時真亦假”,贗品這條鰱魚把藝術品市場的水攪渾,加上一些別有用心的推手,在大大活躍了藝術品市場的同時,贗品也借機獲取了巨大的收益。
鰱魚效應
到哪里去找“便宜的”,升值空間巨大的潛力投資品是全球投資人面臨的難題。
分析認為,包括中國、美國、歐盟、日本等全球最大的經濟體在內的各國爭先恐后實行的貨幣寬松政策為銀行的儲蓄池注滿了水,各國央行還都在力推低利率甚至負利率,兩面受壓的流動性在幾近滿溢的窘境下尋找獲利出路,饑不擇食的資金連歐債危機爆發(fā)時無人問津的希臘政府債券都青睞有加。據說希臘政府債券目前的收益率是1789年以來的最低水平。
在四處流溢的巨大資本尋求投資凹地的焦灼中,被中國投資者相中的被認為具有“升值空間”的東西越來越多,一些原先默默無聞的品種幾乎是瞬間被炒作成“珍藏”,而藝術品收藏市場的火爆成長更是令人咋舌。
2010年,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的總成交額是83億美元(約合490億元人民幣),到2011年則報稱82億美元,這個數字令中國超越英國成為世界第二大藝術品交易市場。英國藝術品聯合會(BAMF)認為,美國2010年度藝術品交易額占全球市場的34%,中國位居第二占23%,英國為22%,稍遜中國。根據不同機構的統(tǒng)計口徑,也有美國媒體認為2011年中國藝術品交易總營收應為89億美元(約合500億元人民幣),超越2012年美國的81億美元藝術品交易總營收。
媒體普遍認為,2010年、2011年是中國藝術品交易市場繁榮的一個頂峰,從2003年中國藝術品市場的起步階段水平躍升了900%。中國國內的研究機構雅昌藝術市場監(jiān)測中心(AMMA)則認為,2012年中國藝術品市場的成交額有91億美元(約合549億元人民幣)。但AMMA亦承認,2010年、2011年兩年是國內藝術品市場泡沫化嚴重的高峰。
根據紐約Artnet公司(藝術品市場消息調查機構)和中國拍賣行業(yè)協會在2013年年初聯合發(fā)布的報告,2012年中國藝術品交易市場總額大降到44億美元(約合250億元人民幣),Artnet公司的另外一份更大范圍的調查報告則認為這個數字是69億美元,與2011年相比劇降一半或者三分之一。
據AMMA公布的數據, 2013年中國藝術品市場的營收有640億元人民幣(約合105億美元),比2012年增長16.45%,局勢稍有好轉。Artnet報告認為,藝術品市場驟冷原因,拋開中國經濟增長放緩、政府嚴厲打擊文物走私這兩大因素之外,賣假盛行也是最主要的下行推手,贗品鰱魚橫行,嚇跑了大量投資者。
贗品鰱魚有多厲害呢?鰱魚蹤跡是中國獨有還是普世皆存?
混沌迷局
2010年,倫敦某拍賣行開拍一只標稱清乾隆朝御用瓷的花瓶,該花瓶是在英國倫敦的西北部小鎮(zhèn)Pinner皮納的“一間平房里”(皮納以鋪滿石子的小街和路邊的平房為典型景觀)意外發(fā)現的,被稱為皮納花瓶。
這只花瓶2010年出現在拍賣品名錄之前一直名不見經傳,沒有任何文獻資料記載過類似的物品。
乾隆御用瓷的買主竟也是中國人,成交價碼更令人咋舌:4300萬英鎊(約合4.3億元人民幣)。而在拍賣行列出的拍品名單內,預計成交價在80萬~120萬英鎊之間,成交價比預期價暴漲35倍。瘋狂而不合常理的交易立刻引來質疑,不少鑒賞家和收藏家對此拍品的真?zhèn)翁岢鲑|疑。事后證明,皮納花瓶的拍賣是一場鬧劇,是無人付款的一次假拍。
更撲朔迷離的是,以全球拍賣行巨頭蘇富比高層為代表的一批行尊給予了皮納花瓶正面評價。用倫敦一位中國藝術品交易人士的話說“無法證明它(皮納花瓶)是贗品”、“蘇富比前主席湯普森Julian Thompson(已故)認為它是真品”。在Bainbridge拍賣會的競拍者行列中,赫然在座的有宣稱代表客戶競拍的蘇富比亞洲區(qū)副主席尼古拉斯·仇Nicholas Chow。
假拍背后有多少不為人知的故事無人知曉。蘇富比高管的意見無疑成為皮納花瓶身份的象征,蘇富比高管參加競拍也為皮納花瓶注入強力的升值助推劑。最后的畸高出價也許是一個惡搞,也有人認為是一次“陰謀”,如果真如有人懷疑的那樣皮納花瓶是贗品,那在業(yè)界最富盛名的蘇富比豈不是被打眼?
而蘇富比在中國藝術品拍賣中遇到的棘手事并非皮納花瓶這樣的個例。
2013年9月,紐約蘇富比藝術品拍賣會拍出標明為宋代大書法家、大詩人蘇軾的書法真跡《功甫帖》,成交價820萬美元(約合4900萬元人民幣),買家是上海富豪、著名藝術品收藏家劉謙益。劉謙益成立了一家私人的龍美術館,計劃在館內展示這件稀世珍品。
為謹慎起見,劉謙益在公開展出《功甫帖》之前,邀請上海博物館專家團隊對《功甫帖》進行鑒定,戲劇性的場景出現了,公眾在三位博物館書畫部研究員發(fā)表在《新民晚報》上的鑒定觀點文章中讀出的關鍵字是:贗品,或者說“仿品”。三位專家認為,此《功甫帖》非蘇軾真跡,而是19世紀的某位作偽者在1820~1871年之間根據石碑刻文臨摹的。
口水戰(zhàn)即刻爆發(fā),首先是劉謙益本人表示不接受這種結論。劉謙益認為,三位專家通過媒體透露“贗品”的鑒定意見的情況是“頭一次見到”,2014年初劉謙益更激烈質疑這些專家緣何未能在拍賣前給出專業(yè)觀點,等其花大價錢買回中國后才“事后中傷”。劉謙益還表明,如果這件拍品是“真的贗品”,蘇富比當按規(guī)矩退錢。
蘇富比拍賣行迅速進行高調反擊,2013年12月21日蘇富比發(fā)表聲明:“蘇富比堅持‘功甫帖’為宋代詩人蘇東坡的作品。我方至今沒有接到近日媒體上所提到聲稱此件作品為偽作的所謂報告。我方對作品的真?zhèn)涡砸幌蛉f分認真,并將仔細研究這份所謂報告并針對其提出的問題作出任何所需的回應?!?/p>
上海博物館書畫部的專家們當然不會輕易退讓,14000余字的相關報告以三位個人名義于2014年元旦發(fā)表在《中國文物》上。報告核心觀點認為,劉謙益收藏的這幅《功甫帖》是用“雙鉤廓填”技法以晚清鮑漱芳輯刻的《安素軒石刻》為藍本“鉤摹”的。
有意思的是收藏界和拍賣行一邊倒地支持劉謙益,而學術界與文物專家界則幾乎異口同聲述之為“贗品”,涇渭分明的格局引來第三方認為,作品本身的真?zhèn)我呀洷粩R置,爭的卻是背后的利益話語權。
還是無獨有偶,劉謙益在2011年5月的另外一次大手筆競拍同樣遇到過類似遭遇,不過那次的拍賣行是另外一家國際拍賣巨頭嘉德。嘉德2011春拍的壓軸拍品:齊白石1946年創(chuàng)作的《松柏高立圖·篆書四言聯》被劉謙益以4.255億元人民幣(約合7000萬美元)奪得,引發(fā)媒體轟動。
更為離奇的是兩年后因為競拍者劉謙益先生拒絕付款,《松柏高立圖·篆書四言聯》并沒有從嘉德的倉庫中被運走,拒付的理由是“贗品”。有藝術批評家在拍賣成交后撰文指出,此《松柏高立圖·篆書四言聯》并非真跡。
劉謙益先生因為在拍下《松柏高立圖·篆書四言聯》付款前聽到質疑聲音立刻收手算是“躲過一劫”,在拍下《功甫帖》之后就沒有這樣的幸運了,錢付出去之后才有專家出來質疑“真?zhèn)巍?,除了千方百計維護其價值別無選擇。
事實上,中國大陸收藏界、拍賣界已經把齊白石老先生“透支”到了極致,有國內資深畫院美術編輯認為:中國拍賣行拍賣的齊白石作品,“有一半都是贗品”。
白石老人無疑是一位高產的大師,老人一生完成的畫作據專家估計在1萬幅到1.5萬幅之間。有分析認為,相當一部分白石老人的畫作毀于戰(zhàn)火或者動亂,大約有3000幅已經被各種官方和民間機構收藏,據此推算,能夠在市面流通的作品當不足萬余。然而,有數據顯示,自1993年以來的20余年間,在拍賣市場被拍賣的齊白石作品多達1.8萬幅。要么是專家們嚴重“低估”了齊白石畫作的產量和存世量,要么是偽作太多。
有媒體引述過一位藝術品鑒賞家的說法:親眼見過一個專門模仿齊白石畫作的“車間”,有700~800人在批量生產“齊白石作品”。如果這些仿制品僅僅是作為仿制品出售給購買者裝點房間倒也無傷大雅,但誰能保證不會被售假者拿到拍賣市場上去呢?
中國藝術品真假之辯的亂局并非限于國內藏家,英國媒體報道,倫敦VA(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收藏的眾多中國明清時期的繪畫作品中,四分之三是臨摹、偽造的贗品,這個比例相當驚人。而更為著名和顯赫的大英博物館也不例外,其間有500余幅從公元6世紀到20世紀的中國畫,許多作品的真實性需要“打上問號”。
媒體認為,VA和大英博物館為“避嫌”很少讓這些作品陳列出來或者永久陳列,大英博物館在舉辦中國書畫展時甚至要不遠萬里到美國、中國同行處或者歐洲其他博物館借展品。
“假作真時真亦假”,贗品這條鰱魚把藝術品市場的水攪渾,加上一些別有用心的推手,在大大活躍了藝術品市場的同時,贗品也借機獲取了巨大的收益,目前這種畸形的盛況尚未有收斂的跡象。
假亦有價
藝術贗品在一些人眼中“高大上”的西洋藝術品中也是一句話:風光無限。
2013年5月,美國紐約長島的畫商格拉菲拉·羅莎莉Glafira Rosales被美國聯邦警察拘捕,理由是羅莎莉通過克洛德勒(Knoedler Company)畫廊公司售出的一批抽象主義名家的畫作是偽作,同時被捕的還有另外一名畫商朱利安·威思曼Julian Weissman。
這批畫作價值不菲,有的單件作品售價就高達數百萬美元,據稱這批數十件假冒美國現實主義大師的“作品”共賣得8000余萬美元(約合4.9億元人民幣),羅莎莉被捕后承認指控其欺詐的事實,并且在受騙者提起的民事訴訟中還牽涉出更多的參與者,其中一位最基本的參與者就是偽作的執(zhí)筆者——70余歲的中國老畫家錢培琛。
錢培琛幸運地未受到美國司法機構的追究,因為錢被認為也是一名受騙者,這個作假的過程時間比較長。10余年前羅莎莉的生意伙伴Jose Carlos Berganti os Diaz何塞·卡洛斯·伯甘迪諾斯·迪亞茲在華人藝術家聚居的紐約皇后區(qū)找到錢培琛,請錢培琛為其仿畫一批現實主義大師作品,賣給“買不起真跡的普通人”,錢培琛得到的報酬是數千美元。
紐約克洛德勒畫廊把錢培琛的仿作當成了“真跡”賣出了好價錢,克洛德勒畫廊被揭穿后的結局是毀滅性的,但其辯稱他們的鑒定師“以為這些畫是真的”,是偽作的水平太高還是畫廊忽悠的水平不低?
這種案例在西方藝術品市場已非個別,乃至考古界都對其刮目相看。
最早和最大的電商平臺eBay由于交易模式便利快捷曾經令國際收藏界倍感憂慮,認為會為藝術品小偷們開銷贓方便之門。然而,一位美國學者經過觀察認為,大可不必杞人憂天,因為活躍在電商平臺上的“藝術品”更多的是贗品偽作。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脊艑W教授斯坦尼斯根據對eBay文物交易數據的分析得出結論,電商平臺培育出的并非文物非法走私交易,而是相當繁榮的贗品藝術品買賣,斯坦尼斯甚至與緝私部門合作追蹤這些藝術品交易的來龍去脈,發(fā)現絕大多數是中國、墨西哥、秘魯等贗品作坊的產品,這些贗品最大的優(yōu)勢是價格極為低廉,迅速在網上藝術品交易市場攻城略地。分析表明,10年前網絡文物藝術品交易有50%屬于贗品,如今這個比例是95%。
考古專家們反而感到十分欣慰,在線藝術品文物交易在贗品的沖擊下快速萎縮,買家對在線文物交易極為謹慎,真正的藏家?guī)缀醪辉敢獬鍪?。線上交易如此,線下拍賣市場特別是中國市場也如此。
然而,贗品真的“一錢不值”嗎?
2006年,英國伯明翰圣保羅(St Paul’s Gallery)畫廊舉辦了一個贗品專場,展出名氣頗大的作偽者約翰·買亞特(John Myatt)的贗品畫作。買亞特被認為是一位“真正的贗品”畫家,其“創(chuàng)作”頗豐,1986~1994年間,買亞特“創(chuàng)作”了200多幅贗品,被其仿畫的畫家都是聲名如雷貫耳的大家,如梵高、畢加索、夏加爾等。
買亞特的作品能夠成功以“真跡”的名頭賣出,并非其作畫的水平有多么高,買亞特承認,其作偽水平不高?!懊繌埉嫸加需Υ谩?,所用的顏料竟然是現代的多羅士裝飾涂料。但與其合作的經紀人約翰.德魯(John Drewe)用假冒的出處證明騙過拍賣行,買亞特于1995年被判坐牢1年,實際監(jiān)禁4個月。
10年后買亞特制作的贗品還在市場上流通,據稱有將近70件(接近買亞特全部贗品的三分之一)至今依然在被人收藏和轉手,售價在1000~10000英鎊之間(約合1萬~10萬元人民幣之間)。
但買亞特的作品的值錢程度比起贗品中的“大腕”僅僅是小巫見大巫,在西方收藏界和藝術品市場,價值連城的“真正的贗品”并不在少數,這些贗品甚至被視為藝術藏品中的珍品。
比如一幅仿維米爾Vermeer的名畫《The Head of Christ》(基督的頭)的偽作就受到了堪稱收藏界稀世之寶才有的待遇。2014年,美國馬薩諸塞州Springfield Museums(春田博物館)舉辦過一場題為《Intent to Deceive: Fakes and Forgeries in the Art World》(欺騙的意圖:藝術世界的贗品)的展覽,這幅《The Head of Christ》從荷蘭鹿特丹Boijmans Van Beuningen(博伊馬斯·馮·博爾寧博物館)借來的基督畫像光是保安費用就高達1.9萬美元。這筆費用包括雇請一位專業(yè)管理員每天檢查該幅贗品的狀況并寫出報告的開支。
《The Head of Christ》之所以如此名貴,在于其作者是名畫作偽界里程碑式的人物Han van Meegeren(汗·馮·米格倫)。在本次春田博物館的贗品展覽會上,還有兩幅米格倫的名作,一幅是仿維米爾的《The Girl With the Blue Bow》(戴藍色蝴蝶結的少女)、一幅是《The Procuress》(老鴇)。
米格倫最富盛名的偽作是仿維米爾的《Christ and His Disciples at Emmaeus》(基督和他的愛茅斯門徒),這幅畫的名貴之處據說其中的一個人物是以當時的好萊塢巨星Greta Garbo(葛麗泰·嘉寶)為原形。
米格倫與維米爾等上世紀20年代的現代派大師同時代作畫,因為感到其堅守的保守派風格在當時未能獲得經紀人和拍賣行的注意而遷怒于同行,遂大量仿作現代派大師們的作品,以期“報復”藝術品市場的掮客和交易商們,沒承想把自己搞成了另類大師。
二戰(zhàn)期間,米格倫居然用一副仿維米爾的偽作騙過有掠奪大師藝術品嗜好的納粹魔頭赫爾曼·戈林,換得100幅荷蘭大師的作品。這次交易在二戰(zhàn)后被法庭追究,理由是米格倫“通敵”,米格倫辯解說其是在“保護國粹”,但還是被判坐監(jiān)。
在二戰(zhàn)后受審期間,證人指控米格倫出售那幅維米爾的偽作給赫爾曼·戈林是出賣“國寶”,米格倫則當庭作畫,表明自己高超的作偽水平。被米格倫驚倒的一些人認為其的確是從戈林手中得到100幅大師真跡,保護國粹的“豪俠”,但事實上米格倫的確是納粹的同情者,而且繼續(xù)以欺騙方法牟利1億美元。
有意思的是,米格倫當年在法庭上現場獻藝仿畫的《Christ and the Scribes in the Temple》(基督與記錄員在神殿),1995年在佳士得拍賣會上拍出3.95萬美元(約合23萬元人民幣),這是20年前的價碼,現在恐怕又升值了。
時至今日,有人甚至認為,偽作比真跡“更真實”,稱贗品是“Great Art of Our Age”(我們時代的偉大藝術),這也許是從哲學意義上給贗品的某種“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