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文章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等。語文課程標準也指出: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梢娬b讀是提高詩歌教學有效性的關鍵。如何讀出層次,讀出韻味,讀出精神呢?可以從優(yōu)秀課堂中找答案。
課例一:《詩人·領袖》誦讀教學
這是海南省骨干教師、??谝恢袟類郾蚶蠋?,在“周末流動師資培訓學院”東方班的培訓活動中執(zhí)教的一堂展示課。他的教學內容和步驟主要有:
導入(激情誦讀《沁園春·雪》,創(chuàng)設情境)——誦讀(第一次讀要求讀準字音、讀懂大致的文義;第二次讀要求把握節(jié)奏、讀準語氣;第三次讀要求讀出情感)——品讀(思考、討論:①這首詩化用了毛澤東詩詞中的哪些句子,你能發(fā)現(xiàn)嗎?詩中哪些句子最能表現(xiàn)毛澤東的詩人形象?②毛澤東有哪些偉大的歷史功績?詩中哪些句子對此有所體現(xiàn)?)——再讀(把握情感,讀出贊美之情)——拓展(找出毛澤東的其它詩作誦讀、品味)
楊老師的教學重點放在誦讀欣賞指導上,誦讀指導凸顯層次感,學生每一次讀書都有不同的要求,而且學生每一次讀書都有新的體會。在讀書中,楊老師一步一步地引導學生理解、感悟詩情,將學習活動不斷引向深處。課堂結束了,筆者發(fā)現(xiàn)學生對詩歌的誦讀“意猶未盡”,已經(jīng)產生了好感。筆者想,雖然楊老師只是上了一堂課,但是學生學到的已經(jīng)不是《詩人·領袖》一課,而可能是詩歌的誦讀;雖然楊老師只是上了一堂課,但是影響學生的已經(jīng)不是45分鐘,而可能是學生的一生。
課例二:《口技》閱讀教學
這是海南省骨干教師、海南國興中學方仁艷老師,在海南省首屆中學語文教師“十佳教學能手”決賽課堂教學中執(zhí)教的一堂課。方老師的教學內容和步驟主要有:
初讀課文:第一次讀,讀得沸沸揚揚——自由讀,標出不能確定讀音的字(正音);第二次讀,讀得字正腔圓——大聲齊讀,力求讀準字音,讀順句子(斷句、把握節(jié)奏);第三次讀,讀得流利順暢——輕聲讀,對照注釋和《童趣》的翻譯方法讀順全文(翻譯課文,理解、歸類本課的重點詞語);第四次讀,大聲地、自由地讀一遍課文(理解后讀)。
再讀課文:第五次讀,讀出層次——第二至第四段有明顯的層次,你發(fā)現(xiàn)了嗎?(學生發(fā)現(xiàn):都是先寫聲音后寫賓客的反應,先正面描寫后側面描寫)第六次讀,讀出緩急——第二段、第四段從內容和句式上可讀出緩急,你找到了嗎?(學生指出:內容上寫了很多聲音“一時齊發(fā)”,語速要快;句式上排比句也讀得快;聲音很遠、很少的,要讀得緩一些)第七次讀,讀出“善”來——從詞句、結構、寫法上可讀出“善”,你試試?。▽W生讀讀并說說口技表演者的“善”)
方老師教學的重點也在誦讀上,讀中理解,理解后讀,誦讀很有層次感,正如她最后總結的學習方法一樣:讀出語感、讀出意義、讀出內容、讀出妙處。
海南省特級教師蘇盛葵老師在評課時說:“如何朗讀?不能干讀,讀得骨肉分離。最好是讀中理解,理解后讀,讀出語氣、語調、情感。”
足夠的誦讀才有更深的感悟
由此筆者感到,詩歌教學中老師一定要引導學生讀出層次:讀出語感、讀出情感、讀出美感、讀出好感。只有讀出詩歌的韻味意境、人文精神,才能真正提高學生對詩歌的有效感悟,才能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音正句順,讀出語感 一要讀準字音,讀懂大致的文義;二要把握節(jié)奏,讀出語氣;三要讀出意境,讀出感情??梢韵冉處煼蹲x、學生自由讀,讓學生對照注釋初讀,解決字音詞義的問題,再讓學生邊讀邊劃句子節(jié)奏,找出朗讀時要變化的語氣,再讓一些讀得好的同學表演讀,帶動大家反復讀,是激發(fā)興趣的好辦法。
感受共鳴,讀出情感 讀出情感這是詩歌誦讀的較高層次。教師先要反復誦讀,做好“范讀”。教師還要對一些難讀出感情的句子做一些分析,并且反復地帶領學生誦讀,引導學生認真體味,學生才能體會出作者的情,并產生共鳴。只要學生讀個三五遍,感情就慢慢上來了。
入景入情,讀出美感 誦讀不僅要讀懂原詩,讀出畫面,讀透意境,還要學會賞析,體會蘊涵其中的思想情感,品味作品的藝術技巧。誦讀時要體現(xiàn)出音調的和諧美、內容的充實美、作者與讀者的情調美,要達到形象美、形式美、韻律美、情趣美的完美統(tǒng)一。賞析的角度多樣,可以針對風格、意境和思路做點評,也可以選取某句話進行字詞品味。
意猶未盡,讀出好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詩歌教學要讓學生對誦讀“意猶未盡”,產生好感,自己愿意在課外再接觸。就像楊老師和方老師的課一樣,學生不僅愿意在課堂上讀,還愿意把這種習慣延伸到課外。但愿我們的詩歌教學能夠達到他們這樣的效果。
反觀平時的詩歌教學,重字詞解析,輕誦讀感悟,學生誦讀往往只有兩三遍,學生沒有足夠的誦讀,缺乏層次感,必然難以理解詩歌的意境,難以感悟詩中的情感,難以感受詩歌的魅力,必然導致學生詩歌誦讀興致不高。這不得不引起教學者的思考。
(作者單位:海南省東方市八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