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創(chuàng)設“有結構”的材料,有層次地提供給學生去探究,引導學生交流、爭論……這些是新課程理念所倡導的,在數(shù)學教學中也是可借鑒的。應用這個教學模式的前提就是要教師設計、選擇與新授知識相聯(lián)系的“有結構”的材料。
科學的理論支撐
美國蘭本達教授曾倡導在自然教學中采用“探究——研討”的新型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的教學過程,主要由“探究”和“研討”兩個環(huán)節(jié)組成。在探究環(huán)節(jié),教師主要選擇與新授概念相聯(lián)系的“有結構”的材料(即各部分聯(lián)系緊密,通過其相互作用能揭示一系列有關現(xiàn)象的材料),按層次提供給學生,讓學生去支配,以便探索出這些材料所能揭示的,也是教師希望兒童認識的事物的性質與規(guī)律,從而獲得對事物的感性認識和初步的理解認識。在研討環(huán)節(jié),教師側重于引導學生將已獲得的認識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通過學生之間的互相交流、啟發(fā)、補充、爭論,使他們對紛繁復雜的事物之間的關系有所理解,使已有的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從而形成一定水平的科學概念。
針對教學重點設計材料
如教學“3的倍數(shù)的特征”,由于學生受到“2、5的倍數(shù)的特征”認識的影響,學生產(chǎn)生了根據(jù)一個數(shù)的個位上的數(shù)來判斷的消極思維定勢,而3的倍數(shù)的特征是要通過各個數(shù)位上的數(shù)字和來判斷。學生很難通過一些“數(shù)”的探索發(fā)現(xiàn)3的倍數(shù)的特征,以往的教學常常是教師硬塞給學生的,因而學生也掌握不好。怎樣把“各個數(shù)位上的數(shù)字和”凸顯出來,并讓學生自主探究出這個特征呢?筆者設計了一個計數(shù)器的數(shù)位表,并畫在紙上,每同桌的兩人發(fā)一個,讓學生每人準備10個紐扣,做計數(shù)器的計數(shù)珠子用。探究時,讓一名學生用“珠子”在計數(shù)器上任意擺數(shù),另一名學生計算(可以用計算器算)并判斷這個數(shù)是不是3的倍數(shù)。并按照以下的幾個層次組織學生來探究:
①用2個珠子任意擺一個數(shù),判斷是不是3的倍數(shù)。探究、交流發(fā)現(xiàn):用2個珠子擺的數(shù)都不是3的倍數(shù)。
②用3個珠子任意擺一個數(shù),判斷是不是3的倍數(shù)。探究、交流發(fā)現(xiàn):用3個珠子擺的數(shù)都是3的倍數(shù)。
③用4個珠子任意擺一個數(shù),判斷是不是3的倍數(shù)。探究、交流發(fā)現(xiàn):用4個珠子擺的數(shù)都不是3的倍數(shù)。
④猜想:3的倍數(shù)與什么有關?(交流、爭辯)
⑤繼續(xù)探究,驗證自己的猜想。
⑥概括總結:3的倍數(shù)有什么特征?
用來擺數(shù)的珠子,就是這個數(shù)各個數(shù)位上的數(shù)字和,抓住“和”這個重點設計“有結構”的材料,有層次地組織學生在“數(shù)字和”這個核心上探究,自主發(fā)現(xiàn)3的倍數(shù)的特征,學生的體驗是充分的、有效的,留給學生的記憶是深刻的、難忘的。此后,每當筆者提到3的倍數(shù)的特征時,他們都能脫口而出。
針對教學難點設計材料
“解決問題的策略(畫圖)”這節(jié)課,要學生學會用畫直觀示意圖的方法整理相關信息,并借助所畫的示意圖分析實際問題的數(shù)量關系,確定解決問題的正確思路。感受用畫示意圖的方法整理信息對于解決問題的價值,體會到畫圖整理信息是解決問題的一種常用策略。教學的難點是畫圖,正確畫出示意圖,是正確解答的保證。為此,筆者為這節(jié)課設計的“有結構”的材料。
①出示:釘子板,每一格表示1米。在釘子板上用兩根橡皮筋圍好一個2×4的長方形。如果要把這個長方形改圍成一個面積12平方米的長方形。你們準備怎么做?(只能拉動其中的一根橡皮筋)
為學生提供一個釘子板,在釘子板上圍好了一個2×4的長方形,要求學生拉動其中的一根橡皮筋,讓學生動手去操作,使學生直觀的、動態(tài)的感知長方形長或寬增加的情形,為畫圖做好鋪墊。
②教學例題時,把例題進行變動,教材中的圖已經(jīng)全部畫好了,學生不可能利用教材來畫了,筆者為學生提供了“半成品的格子圖”。
例題:梅山小學有一塊長方形花圃,長8米。在修建校園時,花圃的長增加了3米,這樣花圃的面積就增加了18平方米。原來花圃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
所謂“半成品的格子圖”就是在方格紙上畫出了長8米的長方形。本題雖然是例題圖,本應該是教師重點講解、指導學生如何畫圖的,因為有格子,學生畫圖時有了參照,加之前面的復習鋪墊,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索畫圖。實際教學時教師沒有講怎么畫圖,也沒有示范畫圖,學生卻畫出圖來了,這正是“有結構”的材料所起的作用。
③出示:“試一試”的魚池示意圖。
原題:小營村原來有一個寬20米的長方形魚池。后來因擴建公路,魚池的寬減少5米,這樣魚池的面積就減少了150平方米?,F(xiàn)在魚池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
“試一試”的教學和例題相比,畫圖時沒有格子圖了,只有“5米”的一個提示,讓學生根據(jù)提示畫圖并解答。教師沒有指導畫圖和解題思路的點撥,畫好圖后就直接讓學生解答?!爱媹D”本身就是整理理解題目的過程,圖能正確畫出來,題意肯定理解了。也正因為沒有干擾學生的思路,教學中出現(xiàn)了3種不同的解題思路:一是用魚池現(xiàn)在的長乘寬;二是用魚池原來的面積減去減少的面積;三是用倍比的思路解題的。這些是筆者在課前沒有料到的,為此,筆者深深地感受到:給學生一個“有結構”的材料、一個思維的空間、一點點鼓勵,他們思維的翅膀會展得更開,飛得更遠。
④這是“想想做做”第1題長方形的試驗田示意圖。教材只提供了一個長方形,筆者給學生提供了兩個長方形的圖,兩種變化,畫在兩幅圖上。
原題:下圖是李鎮(zhèn)小學的一塊長方形試驗田。如果這塊試驗田的長增加6米,或者寬增加4米,面積都比原來增加48平方米。你知道原來試驗田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
“想想做做”的第1題沒有任何提示,要求學生獨立完成畫圖。此時,讓學生獨立畫圖應該是水到渠成,也是教學應該要達到的目的。教材只提供了一個長方形,讓學生畫出長、寬分別增加的圖,把兩種變化畫在同一個圖中,容易引起與長方形的長和寬同時增加這一情況的誤解。因此,筆者給學生提供了兩個相同的長方形圖,把兩種變化分別畫在兩幅圖上,避免與長方形的長和寬同時變化的情況混淆。
從上面的4個層次可以看出,是由易到難,逐步引導學生自主學會畫圖的。
這課教學的難點雖然是畫圖,但是教師并沒有講如何畫圖,也沒有講怎樣解題,學生會畫了,題目會做了,也感受到了畫圖的價值。那是因為給學生提供了“有結構”的材料,從動手在釘子板上拉,到在格子圖上畫,再在有提示的圖上畫,最后在圖上直接畫。實質是一個從“扶”到“放”,從“易”到“難”的漸變過程。有了“量變”才有“質變”?!坝薪Y構”的材料應該是教師遵循學生學習的規(guī)律,針對教學難點精心設計的,為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服務的。
針對操作設計“有結構”的材料
在小學數(shù)學學習中還有一部分要求學生動手操作的內容,有些內容由于難度較大,學生不容易掌握。如“圖形的旋轉”,要求學生畫出一個按要求旋轉后的圖形。筆者借鑒了體育教學中分解動作示范教學的啟示,設計了“有結構”的材料。例如:把下面的平行四邊形繞A點逆時針旋轉900(如圖)。幫助學生探究的旋轉方法。
如果給學生一個平行四邊形的實物讓學生旋轉,這個實物是一次性旋轉到位的,而在格子圖上畫平行四邊形旋轉過去的圖形,必須一條邊、一條邊地畫出來,不可能一筆到位,必須經(jīng)歷上面的分解過程。所以,在釘子板用橡皮筋拉出平行四邊形,可由學生先探究,找到圖形旋轉的竅門后再在格子紙上畫。
結束語
“探究——研討”教學模式,學生獲得的知識是由他們自己對“有結構”材料的觀察、探索、分析、討論得來的,而不是教師強加給學生的,因而他們獲得的知識是生動、具體、深刻、鮮明的。設計好“有結構”的材料,教師應當組織學生探究、確定研討時機和研討方式的角色?!疤骄俊杏憽苯虒W模式能改變傳統(tǒng)的教與學的方式,在數(shù)學教學中還有待進一步的探索。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如東縣賓山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