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麻、靈芝、野生花菇、極品蜂蜜、最新鮮的海貨等等,這些上等的食材,現(xiàn)在只能出現(xiàn)在高檔酒店和富貴家庭的餐桌之上。面對美味珍饈,你能猜得到背后的故事嗎?你能體味到種植人、采摘人、撈捕人的辛酸與無奈嗎?
我曾告訴兒子,自己小時候家里養(yǎng)過許多雞,兒子羨慕地說:“那豈不是天天都有雞蛋吃,有雞湯喝?”我一時語塞。他不知道,他父親的課本、作業(yè)本,還有家里的油鹽醬醋,都是從一個一個雞蛋里面摳出來的,我們兄弟幾個根本沒有口福。只有家里來客人,母親才會從腰間掏出鑰匙,打開柜門,拿出些煮成荷包蛋款待客人??腿藗円捕疾豢铣?,叫著我的小名,非得先讓我吃幾個。母親總會催促客人:“您吃,小伢平常不是吃不到?!?/p>
我的三叔是個職業(yè)漁民,早些年在洪湖打魚。他靠一條船,兩把船槳,養(yǎng)活一家四口人。三嬸不隨三叔出外打魚,只在家撫育一雙兒女。一般人總認為,漁家人每天三餐肯定都是鮮魚活蝦。我在三叔家做過客,就是些粗茶淡飯,偶爾才有一頓小魚小蝦。記得那一年,三叔的小女兒才八歲。三叔從湖里撈起幾只甲魚,小女兒看見,拼命求三嬸燒給她吃,三嬸拗不過女兒,答應(yīng)了。三叔回來后,看到甲魚少了,問起三嬸,勃然大怒,把小女兒打了一頓。過后,三嬸哭著說:“你怎么下手這么狠啊?”三叔流著淚說:“我何嘗不想留給你們娘倆吃啊,可是孩子下學期學費又到哪去弄???”
美味食材最初的獲取者,因為生計的考量,往往并不能成為最終的享受者,而最終的享受者,在味覺、虛榮感、炫富心等獲得超常滿足的同時,無視最初獲取者的辛勞和辛酸。這是一種悖論,也是舌尖上的真實。
【原載2014年4月25日《新安晚報·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