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穿越回唐朝嗎?你想跟武則天、楊貴妃、李白、賀知章一起喝酒聊天嗎?你聽得懂他們說話的口音嗎? 所以啊,作為一個大一統(tǒng)的國家,各地人想要相互溝通、交流、學習、進步,普通話是不能不學的。
唐朝普通話到底什么味兒
唐朝的普通話是什么模樣?很多人想當然,覺得既然現(xiàn)代普通話是以明清兩代的首都——北京話為基礎發(fā)展出來的,那么唐朝普通話,大概也就跟首都長安的本地方言差不太多吧?
哼哼哼,大錯特錯啦。
您要不信,穿越之前咱們就先搞個集中加強惡補培訓班,讓您學會一口標準的唐朝長安語音——當時叫“關中秦音”——然后再開始時間旅行回長安去,看看會有什么效果?
穿越初落地,您發(fā)現(xiàn)自己姓唐名穿,是一位世居長安的中級官員,業(yè)務能力平平,人緣不錯,見誰都能打招呼說上話,成天跟朋友同事一起喝酒吃飯。好了,前半天您是在自己家里混,跟親人、仆人都說秦音,毫無障礙,大家腔調(diào)一致??傻饶柌屯暌活D,走出家門去官署上班,麻煩就來了。
進衙門,看到一個老家在江南的熟人同事張三,人家是正經(jīng)考科舉、進士出身來做官的。您笑瞇瞇地打招呼:“三郎萬福?!?/p>
張三一愣,尋思您大概沒睡醒,還以為在家里呢,口音一時沒倒過來,也就客客氣氣地回一聲:“螳螂面部(唐郎萬福)。午食否?”
您腦子里飄過午餐案上那幾盤大菜:清蒸蒜泥豬肉、生魚片切……、煮驢肉丸子……忙不迭點頭炫耀:“已雞(已吃),已雞嘟(豬)、魚、驢,還有咩(米)飯……”話沒說完,張三再也忍不住,當場哈哈大笑。
這時候旁邊一個官員李四聽見笑聲也走過來,問出啥事了,張三就把您剛才那句話按字音學說了一遍。這位李四腦筋轉(zhuǎn)得比較慢,想了一會兒,才恍然大悟:“唐郎莫不是說:已雞兜(豬)、喲(魚)、嘍(驢),還有美(米)飯?”
說完,老家在山東的李四也笑了起來。張三點頭認可李四的發(fā)音——因為他倆說的才是在官場上通行的“普通話”,或者更確切點叫“官話”“正音”。您那滿嘴“魚”“驢”的,倒是跟現(xiàn)代普通話比較接近,可在唐朝就算是“首都本地土話”,跟賣菜的、種地的、開飯館的、家里仆人、上門化緣的僧人之類說這種“秦音”正合適,在官衙跟同事官人們這么說話,不被嘲笑至死才怪。
那么,唐朝的“官話”,到底是以什么地方的語音為準呢?嚴格地說……其實它跟當時任何一地的方言都不大一樣。
您在衙門待了半天,聽著來自天南海北的同事互道“面部”(萬福),斯斯文文、抑揚頓挫地用這種官話交談辦事。聽時間長了,您會發(fā)現(xiàn)兩點:
1.雖然大家相互之間交流順暢,但不同地方的人,所說的官話發(fā)音還是頗有不同的,就像我們現(xiàn)代普通話推行力度都這么大了,社會上還是存在著所謂川普、廣普、溫普……
2.各位官員說話時的遣詞造句,當然不會跟書面語(就是現(xiàn)在我們能看到的唐代文言文)嚴格保持一致,但是似乎跟正常人在家里說話也不太一樣。說好聽點叫“出口成章”,說難聽點略似現(xiàn)在的公文體、官腔套話,大家都是文縐縐的,之乎者也的,句式語法過分規(guī)矩整齊,很少能聽見零碎的口頭語或殘句。
您覺得別扭嗎?其實大家也都覺得這么說話不舒服,真的……如果運氣好,下班以后各位官員家里的仆人來接各自主人,您仔細偷聽一下張三、李四跟自家老傭人說話,很可能會聽到山東大漢李四正粗聲豪氣地講著跟官話差異很大的方言,而江南書生張三口中快速流出的吳語更讓您如聽鳥鳴、一個字都不明白。別人也差不多都是這樣,官話這玩意兒嘛,都要經(jīng)過后天學習才能掌握。
唐朝也背小九九
要成為一個唐朝的文化人,最基礎的幼兒啟蒙教育仍然不可或缺。特別是那些打算穿越成嬰兒從小在唐朝長大的,“上學發(fā)蒙”這個環(huán)節(jié)必不可少。
發(fā)蒙?對,唉,不是您說的“昏頭昏腦”的“發(fā)蒙”啦,這里的“蒙”字要讀二聲,是“啟蒙”的意思,在古代是指幼兒剛剛開始認字念書的過程。
您覺得小孩子學認字、寫字、背詩文沒什么可說的?太天真了吧,不信您數(shù)數(shù)自己能背出多少古代幼教內(nèi)容?看這張口就來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果您穿越的時代是武后之前,李白恐怕還沒生出來呢。
或者您打算仿效什么歷史正劇,讓唐朝的儒生學童們開誦《三字經(jīng)》《百家姓》,謝謝,這兩部書唐朝都還沒有呢!
老老實實的,您還是跟著親身體驗一下唐朝兒童上學的過程吧。
先說上學年齡,這個在唐朝沒有統(tǒng)一規(guī)定,全由家長們做主。根據(jù)孩子的智商高低和家庭經(jīng)濟情況(上學讀書對普通家庭來說是一筆不小的開銷),從四五歲到十幾歲都可以,極端情況,比如初唐著名詩人陳子昂,據(jù)說到了18歲才開始讀書認字,也沒耽誤人家成名成家。
請人看黃歷挑了個宜發(fā)蒙入學的黃道吉日,家長帶您去村學拜見老師,給供在學堂正中的“文宣王尼父”孔夫子牌位叩頭行禮,完成一系列入學儀式。在學堂里找個書案坐下來,先生可能先教你寫幾個簡單漢字(比如自己名字),也可能先教你背一首最簡單的五言詩。等到上了幾天學,對教學環(huán)境比較熟悉了,正式進入用功階段,當時最流行的啟蒙教材就紛紛登場。
首先要介紹的是抑揚頓挫、十分好聽的——“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張。寒來暑往,秋收冬藏。閏余成歲,律呂調(diào)陽。云騰致雨,露結(jié)為霜。金生麗水,玉出昆岡……”
這部跟《三字經(jīng)》《百家姓》并稱為中國古代三大經(jīng)典啟蒙教材的《千字文》,不知道您穿越之前在現(xiàn)代聽過學過沒有。所以,如果您穿越到了宋朝以前,別動不動就拿“人之初”和“趙錢孫李”來賣弄,真正好用的是《千字文》,在古代現(xiàn)代知名度都挺高。還有一部書也可以用用,是西漢人史游寫的《急就篇》,不過似乎知道這部蒙書的現(xiàn)代人就不多了。
對啦,《九九乘法歌》也是唐代兒童要學要背的重要內(nèi)容,這個發(fā)明得非常早,在春秋戰(zhàn)國已經(jīng)見諸文獻了。不過要提醒您,您要是按現(xiàn)代習慣從“一一如一”開始背到“九九八十一”,那在唐朝真的算“倒背”,因為唐朝人是從“九九八十一”開始一路從大往小背的,好玩吧?
您說這不習慣,您就喜歡從小往大里背。小心,看先生的棍鞭戒尺“嗖”的一下就抽過來了——別躲啦,躲也躲不過去,因為在唐朝“體罰”這種事太常見了,學堂里很少有哪天聽不到淘氣學生的號哭聲。
書房里沒有線裝書
穿越回唐朝立志要做個文化人的您,在接受啟蒙教育以后,很快表現(xiàn)出不錯的讀書天賦,這讓您的家長也很高興。一咬牙一跺腳,父母決心下血本培養(yǎng)您讀書考科舉將來去做官,于是在各個方面都為您創(chuàng)造著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比如某一天,家里通知你,專門騰出了一間清靜屋子給你作為“書房”,已經(jīng)布置完畢,以后你可以安安靜靜地在那里寫字念書誦習典籍了。
家里為您準備的書房里,到處放置的是一袋袋、一堆堆、一軸軸、一柱柱類似于考試卷子的東西。一踏進這地方,您仿佛又回到了高考前那魔鬼幾年,沒日沒夜瘋狂地做模擬題的苦逼日子里。而且環(huán)顧整間房,連一本長得像您預想中的“書”那樣子的東西都看不見——這不但是要考試,還是閉卷考不讓抄書呢!頭皮發(fā)緊要炸毛了吧?
拍肩,放輕松,別妄想過度。這房間滿堆的圓柱體紙卷就是唐朝的“書”啦,不信您取過一卷來展開看看,上面寫的都是“五經(jīng)正義”等知識內(nèi)容,而不是“已知XYZ”等考題。至于您所熟悉的、在所有“古裝劇”里從大禹治水到溥儀退位四千多年間持續(xù)出現(xiàn)一成不變的那種“線裝書”,在唐朝那是基本看不見的。
您失望了嗎?還想著輕輕開啟紙匣,優(yōu)雅地取出一冊麻線裝訂的藍皮書,矜持地翻開薄薄的泛黃的紙頁,凝神誦讀紙上那些從右至左豎印在朱絲欄里的墨字,嗅著滿頁書香,不時呷一口清茶,魂游宇內(nèi),神交古人?可惜呀,至少“翻書頁”這種樂趣您在唐朝很難享受到,改成“卷書軸”比較可行。
現(xiàn)在我們拿出一卷書來仔細看看吧。您身邊的書架上,有一束束平著堆放的卷子,也有一些盛裝書的布袋,袋口開著,露出5支或者10支書軸。這種專門裝書的袋子叫“帙”,形容書籍多的成語“卷帙浩繁”到現(xiàn)在還很常用哦。
露出袋口的書軸上,吊系著標簽,您拈起一個標簽來看,入手沉甸甸的,據(jù)說皇室藏書里有很多標簽是用象牙做的呢——標簽上寫著“尚書正義卷四”,這是標明這一卷書的內(nèi)容和次序。因為卷軸書打開查看比較麻煩,也容易弄壞紙面,所以為了便于快速查找書籍內(nèi)容,在書軸頭上系簽是很有必要的。
我們把這卷書抽出帙袋,您看,最外面一層粘裱著布帛或硬紙,這個叫“褾”,作用類似于我們給課本包上的書皮,既能保護書籍也能裝飾外觀、彰顯個性。書皮外沿還要連上一條絲帶,用來把整卷書捆縛住,以防止紙張隨便散開損壞掉。
紙卷完全展開以后,在末尾那里,您終于能看到“書軸”的全貌了。這一般是根不太粗的木桿或竹筒,紙卷的末端裁成梯形,粘纏在這根軸桿上,收起書時以它為軸心向前卷動。普通廉價書籍也就粘一根硬木桿隨便用用,稍微講究點的,會給軸身兩頭另裝上“軸頭”,用木頭雕出好看的形狀,涂上油漆啥的。因為兩端的“軸頭”是始終突出在整卷書之外的,把它們搞得講究些,整卷書就高端大氣上檔次了。
(待續(xù))
摘自《唐朝定居指南》
森林鹿著
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出版
定價:39.8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