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作文教學中,筆者發(fā)現學生作文有兩個“難點”,首先,審題時很難找到自己滿意的立意,其次,在行文過程中,總是努力列出提綱,緊扣題目,但是在寫作時卻總是思維阻塞,很難思維連貫,一氣呵成,筆者認為,解決問題的關鍵在于加強思維精細化訓練,理順思維,方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筆者以自己的下水作文為例,闡述了思維的精細化過程。
首先,既然是尋找一盞燈,必須要寫出尋找的過程。
她在這個冰冷的城市,試圖尋找一盞燈,一盞可以溫暖她的燈。
夜晚歸來,樓道依舊是漆黑一片,她摸索的找到了手機,黑暗的屏幕提醒她,手機早已沒電了 。她費力的摸著墻,如同盲人一般。
雖然每家門前都有燈,卻無人愿意將它打開方便夜歸的人們。她家的燈更是早已年久失修。她蝸居在這城市的一隅,只能摸著著冰冷的墻,一步步走著。她似乎能聽到那些燈泡在黑暗中無聲的控訴。她沒站穩(wěn),沒扶著墻,不小心摔倒下來,發(fā)出些許聲響。當她站起來時,竟然看見一道光——鄰居將門打了開來——是個和她年齡相仿的女孩。
在文章的中心,必須要寫出尋找的過程,而寫出尋找的過程也是思維精細化的一個過程:誰在尋找?在什么地方尋找?尋找的動作是什么?尋找時有什么樣的心里狀態(tài)?尋找到了嗎?一連串的問題細化了思維也理清了寫作的思路。
寫出了尋找的過程,思維可以由尋找的過程往前后推移。既然是尋找一盞燈,在尋找之前,可見主人公是如何的需要,也許他覺得自己處于一片黑暗之中,瞞著就是尋找的背景,如何寫出尋找的背景?首先確定主題:黑暗壓抑,于是有了下面這段文字。
她特別害怕在夜晚回家。
她有輕微的夜盲癥。當夜幕降臨,整個城市華燈初上,一片繁華。萬家燈火雖亮,卻照不亮她回家的路——樓道是漆黑一片,沒有燈,只有冰冷的樓梯和冰冷的墻。自己一個人在這樣的樓道里摸索,靠著手機微弱的光,才能回到自己那個并不溫暖的家——只有她一個人住。
寫出了主人公尋找的背景,但是并未能充分寫出他的心里狀態(tài)和對一盞燈的渴求,如何放大這種狀態(tài)?為何會如此渴求?這是對城市生活的失望。為什么會有這種失望?是什么加深了這種失望?于是,在思維的細化中想到了另外一種生活:小時候在農村很溫馨的生活的場面。
她常常想起自己小時候,還在村里的時候,天黑得早,她放完學歸來。農村人休息的早,整個村子似乎都睡了,外面漆黑一片??墒青従蛹铱偸情W現著忽明忽暗的燈光。母親身體不好,睡得早。她知道這盞燈是鄰居特意為她留的。那并不亮眼的燈光卻比一團火光還亮,照亮她的心。每當她放學歸來,總會看到這樣一盞燈,在靜謐的村莊中透著光亮。她不需要費力尋找,只一抬頭便能看到。
可是現在,城市的夜晚并不黑,那些絢爛的霓虹燈似乎能照亮整個天空??墒撬齾s再也找不到這樣一盞燈,可以在夜晚歸來時,為自己照亮回家的路。在這座城市里,她知道了繁華,知道了科技,但卻不知道什么是鄰居。她從未見過他,雖然只有幾十公分的距離。
在這樣的對比中,主人公的心態(tài)描寫的很充分。思維繼續(xù)在尋找到后展開,找到后怎樣了,我獲得了怎樣的人生感悟,這個感悟是通過我和小女孩的什么交流達到這個結果的?
她尷尬的笑笑,說:“對不起,吵到你了……沒燈,我看不見,所以……”女孩笑著說沒事,兩人相視無言,卻都微笑。那女孩開口說道:“話說我也曾晚上在樓道上摔倒呢?!?/p>
她突然無語,自己在尋找這樣一盞燈時,又何曾想過為別人點上一盞燈呢?她與女孩告別,回到家中,她想:明天一定要將燈修好。因為她知道,在尋找著一盞燈的,并不只有她一人。
在思維的精細化中,由尋找的過程推到尋找的背景和結果,整個行文都緊扣題目,學生沒有所謂的列提綱的痛苦,以思維貫穿全文。緊扣題目可以使文章至少達到三類卷以上,如何在三類卷基礎上再次提高,甚至目標一類卷呢,對照一類卷標準,“語言有文采,且立意深刻、材料豐富等方面多有突出之處”。
如何在立意上做到有突出之處?我的下水作文把思維的角度指向了社會,指導學生聯系自己的人生經歷,展開思考。有位學生想到母親早逝,自己和父親相依為命,卻矛盾重重,自己充滿痛苦,生活都充滿苦悶,難見光明,在一次兩人的爭吵后的交流中,突然發(fā)現,父親是自己生活中所尋找的那盞明燈,于是,自己和父親建立了很友好的關系。
這個立意來自于生活,很真實感人,但是總感覺缺少新意和深度,因此筆者從思維精細化的角度引導該生思考:這件事情主人公除了你之外還有誰?你的父親剛開始苦悶嗎?他需要你的關心嗎?你的支持對于你的父親而言有什么意義呢?至此,學生恍然大悟,其實,在這件事情中自己和父親其實都在尋找一盞燈,而他和父親都是對方要尋覓的那盞燈,都需要對方的支持和愛護。這樣立意較原來而言就有了一個明顯的提升。在整個事件中,學生在提取主旨時,只關注了自己,而忽略了父親,未能充分精細化思維,導致了立意不高,于是學生最后寫下了這段文字。
回到房間,我頓時覺得一下子光明了好多,似乎有一盞明燈將我前行的道路照明,而旁邊的房間里,興奮的父親正在專心地研究著手中的那一沓文件……
再迷茫痛苦,我和父親都在盡力來找尋著人生路上的那一盞明燈,雖然有時會被陰霾遮擋,但我們撥開之后就會發(fā)現原來那盞燈一直在我們的人生中閃亮著,無論在尋找過程中會經歷多少挫折,多少誤會,多少沮喪,我和父親從來沒有停止過尋找,在挫折中爬過,在誤會中增強對彼此的信任與愛護,正是這份親情的明燈使我們的人生大路更加耀眼光明。
兩篇文章,兩種立意,思維的觸角分別指向了自己的生活和社會,在此基礎上可以進一步細化思維,尋找一盞燈的除了我和父親,還有在社會中跋涉的他,還有其他的他嗎?于是有的同學想到了卡夫卡,有的想到了昆德拉,還有的想到了王國維……有一個學生這樣立意:
終于,在一個寂靜的夜晚,一個略顯枯槁的老者,坐在一張綻開裂紋的木桌前,用一只瘦骨嶙峋的手握住有些禿的毛筆,顫顫巍巍的在一張發(fā)黃發(fā)霉的破舊宣紙上寫下幾個并不遒勁的漢字,偶然而又必然地將這盞布滿了幽綠色青銅銹斑的燈打撈上岸,隨同打撈上來的是浸泡了千年的冠帶青衫。
雖然,若干年后的一個同樣寂靜的夜晚,這個名叫王國維的清朝老人選擇縱身跳入頤和園的湖水之中,將那具蒼老的遺體交給別人打撈。但他從浩如煙海的古籍之中打撈上岸的那句“一切景語皆情雨”卻沒有被濺起的浪花淹沒,而是凝固成一盞青燈,透過時空,照耀你我。
作者由王國維想到了他的“一切景語皆情語”,這就使他為很多的文學創(chuàng)作者找到的一盞燈,這個立意是一個意外的收獲,也許一開始很難想到,但是每當思維精細化,沿著思維的軌跡往前,又盡在意料之中,這就是思維的魅力。
思維訓練,是提高寫作水平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