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遞進式案例教學法是一種重要的實踐性教學方法,采用此種教學法,其教學過程順應案件偵查工作逐層推進的時間順序和邏輯順序,并且注重和強調開放式思維訓練,能夠增強學生學習興趣,以及系統(tǒng)全面地梳理理論知識。文章從選擇案例、切割整理、設計問題、課堂教學、修正微調五個環(huán)節(jié)探討了遞進式案例教學的組織和實施。
[關鍵詞]遞進式 "案例教學法 "刑事案件偵查
[作者簡介]蘆佳(1979- ),女,江蘇泰州人,南京森林警察學院偵查系,講師,研究方向為刑事案件偵查。(江蘇 "南京 "210046)
[中圖分類號]G642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985(2014)36-0146-02
案例教學法是我國公安院?!靶淌掳讣刹椤闭n程專業(yè)教學中較為常用的一種基本教學方法,但是,在實踐應用中,因為案例繁雜冗長,學生失去學習興趣;或者偵查工作分布于案例陳述之中,學生思維過程受到“答案”影響而訓練效果不好;以及案例教學法本身不適合理論知識傳授,難以形成系統(tǒng)完整的知識體系的局限性等缺點,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案例教學的效果。為了改變這種局面,經過多年案例教學改革實踐,提出一種以案例教學法為基礎,將理論教學和實踐訓練有機結合,并且適應“刑事案件偵查”課程特點的遞進式案例教學法,主要目的是為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達到啟發(fā)學生思考、鞏固理論知識和提高技能訓練的教學目的。
一、遞進式案例教學法的含義
遞進式案例教學法,將教學案例按照偵查過程,劃分為受案、立案、偵查、重點、破案偵查終結等五個層次(部分),其中二至五部分在教學初始階段進行屏蔽,只給予第一部分案情介紹及設計問題,當完成本階段課堂討論、點評、理論講授、偵查工作評析等教學環(huán)節(jié)后,進入案例教學第二層次,給予此層次案情介紹及設計問題,逐層依次推進直至五部分案例全部討論結束,完成案例整體教學。
使用遞進式案例教學法,可以使學生已掌握的理論知識在逐層推進的教學中深化鞏固,其應用能力也能得以提高。學生可以進一步掌握刑事案件偵查的基本理論,鞏固偵查辦案的程序意識,提高辦理刑事案件的能力,養(yǎng)成嚴謹的工作作風、邏輯思維習慣。教師采用此種教學方法,比以往更容易把握討論進程,控制討論節(jié)奏和方向。由淺入深的案件偵查模塊,使得學生可以很快上手,自覺參與度高,且能保持探究熱情,很少出現冷場、僵局,課堂氣氛較為活躍。
二、遞進式案例教學法的特點
1.教學過程順應案件偵查工作逐層推進的時間順序和邏輯順序。當一篇從受案到偵查終結的完整案例,采用文字式長篇敘述方式展現在學生面前時,學生接受信息可能并不是順應案件偵查過程的時間順序,而是首先關注案件發(fā)生情況及最終偵查結果,乃至誰是兇手。在全面接受案件信息過程中,這種時間順序的顛倒對后期分析判斷案情,制訂偵查方案都會產生錯誤影響。而首要關注如何認定案犯以及抓獲案犯時,也不符合案例教學中的邏輯順序。
遞進式案例教學法可以解決這個問題,當學生拿到只有受案階段案件材料時,按照時間順序和邏輯順序被動接受,他們的關注點自然只能停留于偵查程序的初始階段,隨著偵查工作的逐層推進,進而逐一研究立案、對案情的分析判斷、采用的偵查措施、收集固定證據等部分。這種方式不但可以提高情境思維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更為關鍵的是提高學生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收到最佳教學效果。
2.注重和強調開放式思維訓練。遞進式案例教學法最大的優(yōu)勢就是注重和強調對學生開放式思維的訓練。每一階段導入的案例都將后期工作內容進行了屏蔽,這不同于以往案例分析過程中全盤推出案例內容的方式,因為這種方式勢必將部分偵查工作提前公布,從而影響學生獨立的邏輯判斷。這種不可避免的單一化和模式化的定向思維方式,與我們強調在對案件分析判斷中的開放式思維訓練相左。偵查工作不像數理化試題,它沒有標準答案,每個案例都是獨一無二的,每個人對案件都有自己的看法,教師不必過多拘泥于結果,而應鼓勵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給學生開辟一個廣闊的思維空間。開放式思維活動下,學生制訂的偵查工作方案,有些還不夠嚴謹、完善、規(guī)范,但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通過主動思維,自覺研究獲得知識這個教師無法傳授的法寶。同時,他們還能夠學習他人的思維方式和思考結果,拓寬自己的視野。
3.遞進式案例教學法能夠增強學生學習興趣。以往案例分析中,學生沒有耐心讀完繁雜冗長的案例,很多重要的細節(jié)性問題都被忽略,而往往一個案件的突破口可能就在某一細節(jié)問題上。偵查辦案本身就是搜集案件信息的過程,有時全篇案例為了完整性和真實性,將案犯和作案過程的介紹涵蓋其中,學生的探究精神沒有得到鼓勵,所以信息較大的陳述式案例介紹并不適合實踐教學,也直接導致學生在案例分析初期就已經失去學習興趣。
遞進式案例教學法中,設計為第一程序模塊的案例,通常都是報案材料或者發(fā)現案件情況介紹。這部分內容簡潔明了,傳遞信息量少,學生可以在閱讀之后快速進入真實情境,逼真的案件情境也已經激發(fā)起了學生學習興趣和偵查破案的決心。此外,遞進式案例教學采用分解目標,以案件發(fā)生的時間順序按照偵查不同階段導入案例,將問題化整為零穿插于不同階段,從而逐一攻克,減小分析的難度。案例隨著程序推進由淺入深層層遞進,學生始終積極參與其中,體驗案件偵查不同階段。這些都能夠激發(fā)并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取得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4.遞進式案例教學法能夠系統(tǒng)全面地梳理理論知識。通常案例教學法并不適合進行理論知識的傳授,這也是案例教學法的局限性所在。遞進式案例教學法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這一弊端,全面系統(tǒng)地幫助學生梳理理論知識,讓學生在一起刑事案件的偵查中,直觀地形成系統(tǒng)完整的刑事案件偵查知識體系。
同時,在以往的案例教學過程中,強調以個案偵查方法的研究為主線,而對學生系統(tǒng)、全面掌握刑事案件偵查的程序和方法上體現不足,使用遞進式案例教學法則可以彌補這一缺陷。案例在前期已經按照刑事案件偵查的程序切割成幾大模塊,教學中按照程序順序依次給定案例模塊,只有完成本階段的工作,才能進入下一程序。教學過程始終強調程序,這一思路不僅為培養(yǎng)學生的程序意識,也是順應現階段實踐部門偵查工作的重心。
三、遞進式案例教學的組織和實施
1.選擇案例。選擇用于教學的案例,除了具備真實性、時效性、典型性等特點,還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案件偵查過程中程序節(jié)點清楚,層次分明。案例能夠體現案件偵查各階段程序,即在簡單整理后容易被切割分層次,采用逐層推進進行教學的案例。有些案件偵查程序交叉疊加,或者層次不清;還有的案例案情介紹與偵查工作結果摻雜在一起混淆不清,或者偵查工作存在瑕疵,導致偵查程序體現不明顯,甚至存在諸多漏洞。如果選用這樣的案例,教師需要在教學前期進行大量整理工作,費時費力,效率不高。
第二,偵查工作內容全面豐富,包含全部成功與失敗以及無果的偵查工作內容信息。以往教師拿到手的案例,都已被成功偵破,文字材料也是被辦案人員整理好的,這樣的案例具有局限性,它往往展示的是從接受案件到偵查終結整個過程中成功之處,是一條陽光大道走到底,但事實上,偵查過程曲折迂回,甚至走過死胡同。學生分析案件時,因為采用開放式思維方式,他們也會像偵查員一樣遇到曲折迂回甚至死胡同,此時教師就必須給學生反饋信息,然后讓學生自己來修正方向。假如我們沒有掌握這些成功與失敗以及無果的偵查工作,就無法給學生反饋信息,那么開放式思維方式訓練效果將大打折扣。因此,選擇有全部成功與失敗以及無果的偵查工作內容的案例,才能在教學中給予相應反饋。
第三,案例最好有全面的文書材料或案件卷宗。文書材料包括有接報案材料、現場勘查筆錄、現場照片、詢問筆錄、訊問筆錄、辨認筆錄等,有條件的可以直接收集其案件卷宗,這些材料可以讓學生直觀認識案件,并對前期知識體系進行全面復習與查漏補缺。
2.切割整理。選擇好的案例,使用前還需要教師進行切割整理。首先,按照以下模塊對案例進行分割,即受案、前期處置程序,立案程序,分析案情、查找犯罪嫌疑人的程序,認定犯罪嫌疑人的程序,破案偵查終結程序。其次,分割案例之后還要對其整理,先將每一階段中偵查工作具體內容全部挑出,另外編輯。剩余有關案情介紹內容,教師還需要仔細推敲,斟酌修改,看是否有含糊不清的表述,是否有難以理解的內容,是否有無法表達的案件信息。另外編輯的偵查工作要分為實際開展的有效偵查工作、實際開展的無果偵查工作、實際開展的錯誤偵查工作以及沒有實施的偵查工作四個部分,其中前三種要詳細將偵查工作開展的結果附后。
3.設計問題。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的需要,準備案例還需確定必要的討論題,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第一,有關刑事案件特點、偵查程序和偵查方法的基礎理論知識點及拓展知識點。這部分內容比較固定,只需依照案件類型,將前期理論講授的知識點結合本案例有重點地選取即可。第二,有關此案具體偵查程序和偵查方法的相關問題。這部分討論題設計時,要具有啟發(fā)性、誘導性和可討論性,能最大程度地發(fā)揮學生創(chuàng)造性,給予最大空間讓其見仁見智、百家爭鳴,才能充分挖掘每一個案例的使用潛力。第三,對實踐部門辦理此案的成敗得失之評析。第四,在本次討論中學生個人總結。以上兩部分內容,問題的設計都是讓學生進行評析與自我評析,進而能夠從大局出發(fā),再次全面認識案件,從而克服學生自身經驗或思維方面的原因導致的看法單一、思路狹窄。
4.課堂教學。遞進式案例教學法的課堂教學,與普通案例教學基本相同,即課前的理論知識復習回顧、熟悉案例(這里的案例僅指被切割后案例的第一部分),課堂討論以及總結評析。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教師最好不要過多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和觀點,更不能簡單、隨意評論學生的觀點,以免學生先入為主而固定思維,得出千篇一律的結論。教師應該鼓勵學生,提出自己不同的見解,并組織他們對這些方案進行探討。通過這種方式,不但能夠起到訓練學生發(fā)散式、開放式思維的作用,更能提高他們言談、交流、管理等方面的能力。
在案例教學過程中,因為前期對案例的切割整理,且在課堂討論中案例模塊逐一拋出,層層遞進,因此教師在整個討論過程中,更容易把握討論進程,控制討論節(jié)奏和方向,也能全面復習基礎理論知識。而第一拋出的接報案模塊難度較低,學生很快上手,自覺參與度高,也很少出現冷場、僵局,課堂氣氛較為活躍。
5.修正微調。從案例的選擇到切割整理案例、設計問題,是對案例的前期準備工作。但是能全部滿足選擇案例條件的案例不多,能進行簡單切割整理和設計問題的更是少之又少,教師在經過教學實踐后對案例進行修正和補充。教師可以返回當時收集案例的偵查實踐部門,和辦案人員多多溝通,重點就失敗以及無果的偵查工作,所設計問題偵查員怎么看以及教學過程中出現什么問題等進行探討,畢竟對案件最熟悉的莫過于他們,他們的意見和建議是最直觀和中肯的。
[參考文獻]
[1]戴蓬.偵查學專業(yè)教學中案例教學法的應用[J].教學研究,2010(4).
[2]李波陽,李棟.“刑事案件偵查”實踐教學模式思考[J].公安教育,2011(9).
[3]于成江.案例再現教學法探討[J].教育與職業(yè),2011(24).
[4]張穎.美國案例教學對我國法學教育的啟示[J].江蘇警官學院學報,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