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賞識教育作為一種教育方法,我國古代教育學著作《學記》中提到。教也者而救其失者也”,以及清代教育思想家顏元說過的“數(shù)子十過,不如獎子長”,都表達了對兒童實施“賞識”教育方法的重要性。多年德育工作實踐以后,又有不同聲音提出——不能夸大賞識教育的作用。的確,不是所有孩子都適合賞識教育的,有些孩子的確有效果,有些孩子用了只能適得其反,賞識從而成了一把雙刃劍,如何用才能游刃有余呢?
【關鍵詞】德育 賞識教育 雙刃劍
賞識教育源于父母教孩子“學說話、學走路”成功率百分之百的教育現(xiàn)象,是這個教育過程中的“承認差異、允許失敗、無限熱愛”等奧秘的總結,是周弘老師首倡并全身心推廣的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它與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教育思想是一脈相通的。瀏覽周弘老師的著作,發(fā)現(xiàn)賞識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相對于學校教育更加顯著,因為在家庭環(huán)境中,教育的對象相對較少,以個位數(shù)為基準,雙方父母往往是以生活作為課堂來對孩子進行教育,可以隨時因人而異,特別要提出的是父母因為長期與孩子生活在一起,彼此的親近感和信任度是無人取代的,也許就是父母那小小的一句稱贊,堅定了孩子更大的決心;然而,學校大環(huán)境下,教師面對的孩子基數(shù)龐大,每個孩子都呈現(xiàn)出不同的人格特征,要給學生家庭式的關懷,顯然是不現(xiàn)實的。更確切的說,賞識教育并不適用于學校大環(huán)境下的每一個人。那么怎么樣的孩子最適合“賞識教育”呢?
一、學齡高低有分,總角初學者適
低年級學生比高年級學生更適合賞識教育,教育效果也比較明顯。在擔任一年級的班主任的時候,經(jīng)常強調指正學生的文明禮儀規(guī)范,每天敲鐘念佛地說一堆勸誡的話,還不如真真實實地舉個例子——今天早上,李明跟爸爸媽媽說再見,路上遇到王老師就問好,真是個有禮貌的孩子;昨天放學,王強跟老師說再見,和爸爸手拉手出校門。第二天,班級里就會有很多小朋友開始效仿,這個時候再表揚一下那些平時不開口的同學,效果就更明顯了。課堂上,我們也是常用到賞識教育,比如對于那些學習比較困難的學生,老師會出幾題比較簡單的題目考考他們,對于低年級的孩子來說,每個人的積極性都會很高,就算是成績特別優(yōu)秀的孩子都對老師的表揚也充滿期待,所以這個時候提出簡單的問題,請學習比較困難的學生來回答,不僅肯定了他學習上的進步,也在別人的因為沒有得到這么好的機會的嘆息聲中找回斗志昂揚的自己,就算遇到有點難的題目,也會躍躍欲試。那么對于高年級的學生來講,課堂上的對于簡單題型的表揚就顯得很不屑,有一次五年級的數(shù)學課上,老師出了幾道復習題,請幾個學習困難的學生來回答,回答完了之后,老師的評價說“變聰明了哦”,結果隱隱約約聽到他說了一聲“切~”,看來他并不是覺得做出這樣的題目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情,其他同學甚至都不愿意舉手來回答這么簡單的問題,這更讓他覺得老師挑剩下的題目給他做做,很沒面子,也會讓其他同學覺得做這樣簡單的題目,還進行表揚,簡直就是對智商的侮辱。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呢?因為低年段的孩子還缺乏自我評價能力,你夸他,他就覺得自己是“優(yōu)秀”的。如果是一個正常發(fā)展的高段學生,他做了同樣的“好事”,你也像夸小孩子一樣去夸獎他,去言過其實地夸獎他,他會覺得你把他當小孩子來哄,他會反感。
二、學業(yè)良莠不均,童學退者宜適
學困生比優(yōu)等生更適合賞識教育。學困生長期處于不受重視的地位,因為成績差,事事都落在別人后面,也有可能因為自己是學困生在班級集體生活中備受冷落。長此以往,學習的自信心受挫,有不少學生因為在班集體生活中沒有發(fā)言權,忙于訂正作業(yè)或者補課而變得越來越沉默,性格也偏內向;還有同學已經(jīng)和集體離群,孑孑獨立,對班級漠不關心。自我放任;甚至有學生對老師的任何舉措都抱有成見,對班級有敵意。這都是作為教育者不愿意看到的,可是在不知不覺中就這樣發(fā)生了。既然找到病灶,就應該有良方。
哲人詹姆斯說:“人類本質中最殷切的要求是被肯定?!?而賞識、贊揚、鼓勵正是肯定一個人的具體表現(xiàn)。美國心理學家曾經(jīng)對800名男性進行了30多年的追蹤研究,發(fā)現(xiàn)成就最大者與成就最小者在智力上沒有顯著的差異而他們在自信心、進去心、堅持性、不屈不撓、不自卑等非智力因素上有較大的差異。推而廣之,學生成績不良,并非完全智力上的原因,若只從智力上著眼提高學生成績是徒勞的,只有從改善非智力因素入手,消除他們在非智力心理因素上的不良品質,才能使他們固有的智力優(yōu)勢得以發(fā)展。智力因素相當于種子,非智力因素相當于土壤,只有土壤肥沃,種子才能茁壯成長。而肥沃的土壤的構成成分我認為最基礎的就是“賞識”這一元素。賞識是一座橋梁,是師生精神相融,心靈交匯的橋梁。只有賞識才能樹立學生的自信心,才能激發(fā)他無窮無盡的創(chuàng)新思維。在一次次的被賞識下,就會形成積極的心理暗示,學生就會自然而然地向著人們期望的方向發(fā)展,從而達到教育與被教育的目的。
三、人格各有差異,怯而不言者適
性格懦弱,意志不堅定的學生比較適合賞識教育。這類學生往往能力尚可,信心不足。還沒有上“戰(zhàn)場”就打退堂鼓里,因為他們害怕失敗,害怕挫折,害怕同學和老師異樣的眼光,沒有勇氣去冒險。這是最要不得的。一般老師說個任務就推三推四,比如班級中要開班隊會,請同學來表演節(jié)目,請到這類同學,便是扭扭捏捏,萬般不情愿,一個這樣,群起效仿,弄得活動開展不了,還惹一身“騷”。這個時候,賞識教育就是一把打開心結的鑰匙,鼓勵學生,正視自己,接受失敗,挑戰(zhàn)成功。不是說完成任務就是成功,而是你跨出了自己設的心理防線,這就是最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