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的教學中有一部分內容很特別,那就是“虛線框”。
虛線框有以下幾種:案例(情景)導入、相關鏈接、專家點評、名詞點擊,還有一種特殊的框,不是以虛線形式出現(xiàn)的,但是地位和以上幾種很接近,而且是哲學課本特有的,那就是名言。
很多教師和同學,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往往最容易忽視的就是這部分內容,但其實恰恰是這部分內容很能夠幫助同學們拓展視野、增加知識儲備,也恰恰是這部分內容很能夠幫助同學們在預習時引導他們一步步走向教材的內容,所以,這部分內容,建議各位教師在平時的工作中讓同學們把這部分內容注重起來。
下面,我就這幾部分內容簡要做一下淺顯的分析,若有不到位的地方,望各位教師和同學們指教:
一、案例(情景)導入
這個部分位于每一框的框標題下方呵每一部分內容之前,它本身是沒有任何標題的,這部分的用意是通過學生閱讀材料,并思考材料下方的幾個問題,從而自然而然導出本框和本部分的內容。
很多教師在備課、上課時,非常頭疼的一件事就是情景導入,究竟該使用什么樣的材料、什么內容的材料,才能使導入顯得精彩呢?才能吸引學生的眼球呢?于是,很多教師挖空心思地從網(wǎng)上搜集材料、找案例。但是,我認為,這實在是舍本逐末。這部分內容本身就是非常好的導入,而且和本框內容結合緊密,既不用教師費心費力地去尋找相關資料,又能引起學生對教材中這個部分內容的重視,這么一舉兩得的事情何樂而不為呢!
比如,《生活與哲學》中第四課第一框《世界的物質性》,情景導入虛線框中引用了《圣經(jīng)》中上帝創(chuàng)造了世界萬事萬物的說法,并提出疑問:“天地萬物是上帝萬物創(chuàng)造的嗎?聯(lián)系你所知道的有關地球起源的知識,說明為什么上帝創(chuàng)世說是背離客觀實際的?!边@樣就必然引出了自然界的產生于發(fā)展是有其自身規(guī)律的,根本就不會有上帝和諸神創(chuàng)造世界的活動。這樣的導入既吸引學生、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還讓學生思考了幾個有價值的問題,學生通過課前的預習自己就能明白教材的內容,既有可操作性,又實用。所以,我個人非常喜歡用課本中的情景(探究)式導入的。
二、專家點評、相關鏈接和名詞點擊
這部分內容通常位于每一正文內容之后,通常是對教材內容中觀點或者其相反觀點、相關觀點的一些介紹。這部分內容的用意在于擴展學生的知識面,不僅讓學生知道自己要學習的觀點,還要明白,在我們學習的觀點外,學術界還存在哪些相應的、相對的觀點及說法,讓學生能夠更加充分地了解所學知識,全面地、辯證地看待教材內容,做出自己的思考與判斷。所以,我想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在預習課本時和課后積極地查找資料,去思考、去追溯,從而增加對思想政治課的興趣,養(yǎng)成勤于思考和追問的好習慣。我想,這也應該是我們思想政治課應該讓學生獲得的一種能力吧!
例如:《經(jīng)濟生活》中第一課第一框《揭開貨幣的神秘面紗》中專家對流通中所需貨幣量的點評和相關鏈接中貨幣的其他三種職能。既開闊了學生的視野,也是本框的一點重要內容,不但需要學生了解,還要認真思考。
三、名言
嚴格說,名言沒有設置在虛線框內,但是因為它的身份同樣很特殊,名言框在《生活與哲學》中設置的尤其多。我想,名言這部分起到的最大作用就是論據(jù)。例如,在《生活與哲學》中就是用來證明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最有力的證據(jù)。因此,尤其在學習哲學知識中晦澀難懂的內容時,多讀讀馬克思、恩格斯、毛澤東、鄧小平等名人名言,對于學生理解和認同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有很大的作用。
以上就是我對高中思想政治課本中“虛線框”內容的大致理解。其實,很多考試中都或多或少會涉及到對這幾部分內容的考查。所以,希望廣大師生朋友們在學習的過程中也將這部分的知識重視起來,這對于思想政治課的教學不無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