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群體是大學生中的一個特殊群體,也是學生工作中需要關注的重點對象之一。他們不僅要承受巨大的經濟壓力,而且還要承受巨大的學習壓力和精神壓力,從而形成了特殊的心理特點,結果就出現了“心理貧困”問題。雖然國家和學校加大了對學生尤其是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力度,在解決他們的經濟問題上取得了較大的效果,但他們的健康成長不僅需要物質扶持,更需要心理脫貧。
一、案例
小王來自云南偏遠山村,家庭經濟非常貧困,父母年過半百,家庭勞動力匱乏,大學四年一直靠借錢上學,有當地政府的相關補助。小王平時比較沉默寡言,只和自己寢室的同學來往,與班上其他同學很少交流。由于來自西部偏遠山村,受教育的基礎比較差,學習成績一直在班上處于下游水平,特別是英語成績一直無法趕上,還出現了多次掛科現象。大一評選國家助學金時,班上同學和評議小組成員都了解他的家庭實際狀況,給予他最大的幫助,把3000元助學金給了他。但是,由于他的專業(yè)學習成績一直比較差,并且很少與其他同學交流來往,同學們開始對他頗有微詞和議論。同時,雖然有當地政府的相關補助,但是小王也沒有參加勤工助學或是到校外做兼職。在第二年評選國家助學金時,有學生認為國家助學金不應該評給他,應該評給那些學習努力、通過自己實際勞動改善自己目前艱難狀況的同學,這種自強不息的典型才是國家助學金資助的重點,大部分評議小組成員也這樣認為。這些言論給了小王很大的心理壓力,甚至自己主動提出不申請國家助學金。自那以后他變得更加沉默,更加“獨來獨往”,其處境越來越糟,成績也越來越差,出現幾門掛科補考,還經常出入網吧。
在深入了解他的這些情況之后,我主動找他談過好多次,希望找到他消極的原因,勸說他應該積極面對自己的學習,努力讓自己的未來變得更好,不要辜負父母的期望,不能對不起含辛茹苦的父母。通過與他的交流,我發(fā)現他所面臨的最大困難不是經濟上的,而是心理上的問題。
二、解決方案
在勸說和引導小王積極面對生活的過程中,我深深感覺到說教的無力,僅僅通過勸說根本無法起到實際的作用,也無法緩解學生所面臨的困境。與經濟上的困難相比,解決其心理上的問題更加迫在眉睫。我覺得為他提供一份勤工助學的機會對解決他的心理問題是最好的解決方法。首先,勤工助學的機會可以緩解他的經濟困境;其次,勤工助學可以促使其與人接觸,緩解其個人自我封閉的問題;再次,也可以緩解同學們對他的誤解。
通過學院為其提供的實驗室勤工助學和做家教的機會,我發(fā)現該學生有了很大改變,變得比以前開朗了很多,學習也漸漸進步了,再也沒有出現掛科補考現象,同學們對他的評價也改善了。通過其他同學和學生家長的側面了解,該學生在勤工助學的過程中非常認真,受到了老師和學生家長的好評。小王現已順利畢業(yè),并如愿考取了當地高中的生物教師。
三、經驗與啟示
通過這個案例,我認識到對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來說,僅僅給予其經濟上的資助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對其心理上的幫助。相對于只給貧困生金錢上的資助,更應該給其提供勞動的機會。我認為給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兼職的機會而不單純給其經濟資助,更能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因為這種方法可以解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心理上的矛盾,達到顧及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自尊、降低經濟上的依賴心理、鍛煉其對現實的應對能力等目的。
我認為小王的案例是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中的一個典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心理問題比經濟問題更復雜、更難解決。通過對小王的觀察,我覺得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心理問題是一種矛盾心理,這種沖突和矛盾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自卑與自尊相矛盾的心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自卑心理主要源于家庭經濟貧困,懷疑自己的能力,情緒低落,意志消沉,對前途感到悲觀失望。這種心理現狀在行為上常常表現為對群體生活比較退縮,沉默寡言,擔心自己受到別人的輕視。同時,由于自尊心的影響,會采取隱瞞自己家庭情況,不申請助學貸款和困難補助等經濟資助,不參加校內的勤工助學等行為。小王的行為恰恰符合這一矛盾的特點。
第二,經濟上的依賴心理與生活上自立的想法相矛盾的心理。通過與小王的談話,我了解到他本身也有想通過打工改善自己經濟狀況的想法。但是,因為沉默寡言又礙于面子、膽怯等個人因素,一直都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很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都具有這種特點,于是,很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便將自己困難的解決更多地寄托于社會、學校和他人的資助上,表現出強烈的依賴心理,“等、靠、要”思想嚴重,缺乏應有的責任感和奮斗精神。
第三,現實與理想相矛盾的心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承載著改變自己命運的期望,他們滿懷知識改變命運的信念,懷揣著美好理想來到大學。但現實卻使他們不得不為學費、生活費發(fā)愁,不得不利用課余時間打工賺錢。當代大學生就業(yè)存在著相當大的壓力,現實的就業(yè)形勢與他們原本對未來的憧憬和期望產生了矛盾,使得他們對自己的就業(yè)和前途憂心忡忡。這種現實與理想相矛盾的心理狀況,一般表現為精神緊張、焦慮等。
該案例給我們的啟示如下:
第一,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幫扶工作要注意其長期性,做到精神解困和心理脫貧。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幫扶工作不是兩三天就能完成的工作,問題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問題的解決也注定是需要長期關注和找準時機解決的。最主要的是要解決學生認知的問題,即讓學生形成“家境是不能夠改變的,生活卻是可以創(chuàng)造的,在這個起跑線上,大家是平等的”的正確觀念。只有這樣,才能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走出困境,真正的脫胎換骨,做到精神解困和心理脫貧。
第二,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幫扶工作要注意保護學生的自尊心,使其健康成長。每一個年輕人都有一顆敏感的心,學生能和輔導員溝通交流是基于對老師的信任,因此在工作中一定要注意工作方式。如果在不經意間傷害了學生,不僅問題不能解決,而且對學生和他周圍的同學的影響都是很大的。由于家庭貧困等原因,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往往比其他同學的自尊心更強,也更敏感,所以輔導員的工作就一定要謹慎。要和學生達成共識:人不能夠靠別人的同情和資助活著,這樣和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公子哥”沒有任何本質上的差別。因此,對敏感和善良但是怯懦的學生一定要通過各種渠道的努力使他建立正確的認知,然后在各方面鼓勵他(可以適當在他不知情的情況下給予他一些方便和機會),這樣會讓學生迅速成長起來。這樣做,不僅可以解決學生當下的問題,還會影響其一生。
第三,輔導員要注重自身工作能力的積累,提升工作綜合素質。對貧困生的幫扶工作只是輔導員要面對的工作的一部分,輔導員不僅需要具備優(yōu)秀的政治理論素養(yǎng),還需要懂得一定的法律、管理、心理常識等,不斷提升自身的工作能力,這樣方能成為一名合格的輔導員。
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也。輔導員是學生做人的楷模,求知的導師,成長的引領者。在繁雜的工作中,輔導員用自己的方式關心著學生的困惑,關注著學生的成長,這個年復一年的過程中有欣慰有辛勞,有歡喜有失落,有成功有失誤,可是輔導員們對學生那顆關愛的心是始終不渝的。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屆復一屆的基層一線輔導員工作中,我們沒有轟轟烈烈的成就和美名遠揚的事跡,但是卻在每一分每一秒里默默無聞的工作,想學生之所想,急學生之所急,潤物細無聲,讓學生在點滴中受教育、受關懷,不斷進步、成長。也就是這些實實在在而又普普通通的工作在潛移默化中影響、改變著學生的命運。
大學生更多的是需要一種心靈上的支撐,而輔導員對學生的愛的傾注,對一個個綻放的生命的寬容與理解的愛護,將撫慰、激勵著那一顆顆善于感知的心靈。這些無法言明卻又厚重無比的愛將匯成涓涓細流滋潤學生的心田。
(作者單位:贛南師范學院)
責編:曉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