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甲型H1N1;流感;防治
【中圖分類號】R511 【文獻標識碼】C【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1-0120-01
甲型H1N1流感于2009年4月在墨西哥暴發(fā),此型流感的傳染性高、傳播迅速、易流行的特點,使之極易在人群中引起流行。本文對該病毒的結(jié)構(gòu)特點、流行病學特征、診斷、治療及預防作一綜述以便對甲型 H1N1 流感的防控有所幫助。
1病毒結(jié)構(gòu)特征
甲型 H1N1流感病毒屬于正粘病毒科,甲型流感病毒屬。它攜帶有H1N1亞型豬流感病毒毒株,包含有豬流感、禽流感和人流感三種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斷,是一種新型的基因段三重重組豬流感病毒。病毒顆粒呈球狀或絲狀,直徑80-120 nm。顆粒內(nèi)為核衣殼,直徑10nm,呈螺旋狀對稱。顆粒外有囊膜包裹。病毒為單股負鏈RNA病毒,基因組長13588 bp,由大小不等的8個獨立RNA片段組成,分別為:PB1基因、PB2基因、PA 基因、HA 基因、NP基因、NA基因、M基因、NS基因?;蚪M各片段與病毒 RNA 聚合酶復合體相連,其外由核衣殼蛋白包裹,形成獨立的核衣殼[1]。
囊膜上的紅細胞血凝素(HA)、神經(jīng)氨酸酶(NA)和基質(zhì)蛋白M等糖蛋白呈放射狀排列。HA 可被宿主細胞識別并觸發(fā)病毒與宿主細胞膜融合,使病毒 RNA 進入細胞質(zhì)。NA可裂解宿主和病毒蛋白上的唾液酸,利于病毒脫離細胞,在病毒顆粒釋放過程中起重要作用,其抗體能減少病毒排泄量?;|(zhì)蛋白M病毒的主要結(jié)構(gòu)蛋白,參與病毒生活周期的多個環(huán)節(jié),也是病毒感染時宿主 T 細胞識別的主要靶蛋白之一[2,3]。
2流行病學特征
甲型H1N1流感多發(fā)于冬春季節(jié),主要通過呼吸道傳播,也可通過口腔、鼻腔、眼睛等處黏膜直接或間接接觸傳播。人群普遍易感。病毒傳染性強,傳播迅速,潛伏期為 1 -7 天。病人是最主要的傳染源。
3癥狀與診斷
患者早期癥狀與普通流感相似,可出現(xiàn)發(fā)熱、咳嗽、頭痛、畏寒等,部分患者病情進展迅速,出現(xiàn)突然高熱(體溫超過39℃),甚至繼發(fā)嚴重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及多器官損傷等,導致死亡。
甲型H1N1流感診斷標準以衛(wèi)生部2009年頒布的《甲型HINI流感診療方案(2009年試行版第一版)》為準[4],即出現(xiàn)流感樣癥狀,咽拭子標本在整個病程中兩次經(jīng)國家指定的監(jiān)測網(wǎng)絡實驗室確定為甲型HINI流感病毒核酸檢測陽性,并經(jīng)省市專家組會診而確立診斷。
4治療
4.1抗病毒治療
研究發(fā)現(xiàn)甲型H1N1流感病毒對金剛烷胺及金剛乙胺具有抗藥性,而奧司他韋(達菲)和扎那米韋(瑞樂沙)對病毒有抑制作用[5]。奧司他韋是一種強效的高選擇性的流感病毒NA抑制劑??诜蠼?jīng)肝臟和腸道酯酶迅速催化轉(zhuǎn)化為其活性代謝物奧司他韋羧酸,奧司他韋羧酸可競爭性地與流感病毒神經(jīng)氨酸酶的活動位點結(jié)合,干擾病毒從被感染的宿主細胞中釋放,從而減少甲型或乙型流感病毒的傳播。扎那米韋亦可抑制流感病毒的神經(jīng)氨酸酶,改變流感病毒在感染細胞內(nèi)的聚集和釋放。
4.2中醫(yī)治療
近年來我國傳統(tǒng)醫(yī)學在甲型流行性感冒的防治中顯示出其獨特的優(yōu)勢。研究發(fā)現(xiàn)板藍根和大青葉在對甲型流感的防治方面有效 [6];連花清瘟膠囊對甲型HINI病毒有明顯抑制作用,它對病毒轉(zhuǎn)印的效果與磷酸奧司他韋膠囊相同,且能較快緩解患者咳嗽、咽痛、等癥狀[7]。
5預防
5.1接種疫苗
全球每年約有5%-15%的人口感染流感病毒,而人體對新變異病毒沒有天然抗體,接種流感疫苗可對甲型H1N1流感及與季節(jié)性流感起到一定的交叉免疫作用[8]。目前使用的流感疫苗主要是通過流感病毒表面抗原HA和NA誘導機體產(chǎn)生保護性抗體,但由于抗原不斷發(fā)生漂移及轉(zhuǎn)換,新毒株不斷形成,每年2月份WHO將根據(jù)全球監(jiān)測情況推薦當年的流感疫苗生產(chǎn)毒株,并由其網(wǎng)絡實驗室構(gòu)建高產(chǎn)的疫苗候選病毒株[9]。
5.2一般預防
及時接種疫苗有利于預防流感等呼吸道傳染病。保持手部清潔,勤洗手。流感季節(jié)應避免前往公共場所,患者和密切接觸者及時去醫(yī)院就診或在家休息,做好隔離措施。早發(fā)現(xiàn)、早診斷、早隔離這才是科學、有效的防控甲型H1N1 流感的關鍵措施。
參考文獻
[1] SHINDEV, BRIDGESC B,UYEKITM, et al. Triple-reassortant swine influenzaA (H1) in humans in theUnited States, 2005-2009[J]. N Engl JMed, 2009, 36.
[2] Ekiert DC, Bhabha G, Elsliger M A, et al. Antibody recognition of a highly conserved influenza virus epitope[J]. Science, 2009, 324:246-251.
[3] Helenius A. Unpacking the incoming influenza virus Cell[J]. 1992, 69(4):577-578.
[4]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 甲型H1N1流感診療方案(2009年試行版第一版). 傳染病信息, 2009, 22(3):1-3.
[5] CDC. UPdate: Novel lnfiuenza A (HINI) Virus Infections Worldwide,May 6, 2009. MMWR2009, 58:453-456.
[6] 劉盛, 陳萬生, 喬傳卓, 等. 不同種質(zhì)板藍根和大青葉的抗甲型流感病毒作用[J]. 第二軍醫(yī)大學學報, 2000, 21(3):204-206.
[7] 劉更新, 張艷霞, 楊繼清, 等. 連花清瘟膠囊治療甲型HINI流感隨機對照臨床研究[J]. 疑難病雜志, 2010, 9(1):14-15.
[8] 王瑞琴, 蔡旭, 劉重程, 等. 2011年北京市昌平區(qū)甲型H1N1流感血清流行病學調(diào)查結(jié)果分析[J]. 中國預防醫(yī)學雜志, 2012, 13(10):783-785.
[9] 陳則. 通用流感疫苗研究進展[J]. 湖南師范大學學報(醫(yī)學版), 2012, 9(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