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學(xué)認為,七情,即喜、怒、憂、思、悲、恐、驚,是人體的七種情志活動。七情是人們對于外在各種刺激所引起的不同心理狀態(tài),外界不同的刺激因素可引起相應(yīng)的情志活動。如果外來的精神刺激突然而持久,使情志太過,就會導(dǎo)致疾病的發(fā)生。這種過度的七情是內(nèi)傷病的重要致病因素。
中醫(yī)學(xué)還認為,人的情志活動與五臟關(guān)系密切。人體因外界環(huán)境而引起的情志變化,是由五臟的生理活動所產(chǎn)生,所以將七情稱做五志,分屬于五臟。過度的七情作為精神致病因素,能直接損傷相應(yīng)的五臟。
那么,能不能借助七情之力治療情志之傷呢?當(dāng)然可以。
以怒解憂
傳說戰(zhàn)國時期的齊閔王得了憂郁癥,請了幾位醫(yī)生都沒有治好。后請來宋國名醫(yī)文摯為其診治。文摯了解病情后告訴太子:“大王的病只有用激怒的方法才能治好。可我要是把他激怒,他會殺了我的。”太子安慰他說:“只要治好父王的病,我和母后一定能保證您的安全?!庇谑俏膿春妄R王約好了看病的時間,到時候卻沒來。第二次、第三次仍然失約。齊王非常氣憤,痛罵文摯言而無信,發(fā)誓再不請他看病。誰知過了幾天文摯突然不請自到,來了既不施禮也不問安,穿著鞋就上了齊王的床鋪,看病時言語粗魯態(tài)度蠻橫。齊王氣得翻身坐起,大罵文摯。結(jié)果這一怒一罵,憂郁癥不藥而愈。
長期的憂愁可導(dǎo)致肺氣郁滯不舒、氣機閉塞、精神不振,而突然的憤怒可使情緒激動、氣血上行、氣機通暢。雖然太子和王后沒有保住文摯的性命,文摯最終還是被齊閔王殺死,但是文摯治愈齊閔王的案例說明,早在兩千多年前中醫(yī)就已經(jīng)運用心理療法治療疾病。
以悲勝喜
明代有個名叫李大諫的人。家里雖世代務(wù)農(nóng),但他憑借著勤奮好學(xué),考取了舉人,他父親高興得逢人便夸他兒子有出息。后來李又考取了進士,做了大官。他父親更是笑得合不上嘴,連夜里都時不時大笑不止,過了10年仍是笑個不停。李大諫請?zhí)t(yī)為父親診治。太醫(yī)于是派人到李的家鄉(xiāng)報喪,對他父親說:“你兒子因患重病不幸去世?!逼涓嘎劼犡谋从^,一連哭了十幾天,大笑自然停止。這時,太醫(yī)又派人告訴其父:“你兒子沒死,幸虧太醫(yī)妙手回春,起死回生?!崩畹母赣H聽后止住了悲痛,狂笑病也沒再犯。
喜悅適度可使人心情愉快,氣血和調(diào),因而有益于健康。但突然得到夢寐以求的東西,喜出望外,可能導(dǎo)致心神憚散而不藏。太醫(yī)用“悲”抑制李父過度的“喜”,使喜而不過,悲而有時,令人不免嘆服其巧妙之處。
以喜療悲
元朝有位秀才,新婚不久后妻子病逝。因多日悲傷哭泣,終致臥床不起。其父帶他四處求醫(yī),均無起色。有一天遇到朱丹溪,便求朱救救他兒子。朱丹溪詢問病人有什么不舒服,然后仔細為他切脈,而后自言自語說:“怕是有喜了吧。你看,整日茶飯不思,渾身無力,對吧,就是有喜了,我給開個保胎方?!比缓笊酚薪槭碌啬闷鸺埞P開起保胎方。秀才不禁捧腹大笑:“什么名醫(yī),連男女都不分。”以后,每當(dāng)想起此事,秀才都要笑上一番。過了半個月,他的身體不知不覺好起來。這時,有人告訴他,是朱丹溪用笑治好了他的病,秀才恍然大悟:朱丹溪的醫(yī)術(shù)果然名不虛傳。
秀才之病源于妻子早亡的悲傷。過度而持久的悲傷,使他心情沉重,悶悶不樂。朱丹溪為了治他的病,不惜放下醫(yī)生的矜持和嚴肅,以逗樂的方法讓病人不由自主地發(fā)笑,終致情志和調(diào),疾病自去。
以驚恐克喜
吳敬梓在《儒林外史》中記述了范進中舉的故事。清朝的范進連年參加科舉考試,到年邁終于得中舉人。因大喜過望而發(fā)癲狂,整天狂笑不止:“噫!中了!我中了!”有人說這種病嚇一嚇才能好。讓誰嚇他呢?他平時懼怕他岳父胡屠戶,就讓他岳父嚇他吧。胡屠戶狠狠打他耳光,并罵道:“該死的畜生!你中了什么?那報錄人的話是騙你的?!狈哆M聽后昏倒在地,醒后癲瘋消失。
考取功名,擺脫大半生的貧困和屈辱,是范進朝思暮想的目標。而今一旦夢想實現(xiàn),過度的喜卻讓他心氣渙散,神不守舍。胡屠戶的耳光用“驚”、“恐”消除了極度的“喜”,癲狂即止。
以怒喜治思
有位商人外出經(jīng)商多年不歸,他妻子因思念丈夫,致不思飲食,日漸消瘦。朱丹溪診治后告訴她父親,這種病需用情志療法才能奏效。于是囑咐她父親打女兒幾個耳光,并高聲責(zé)罵她。女子本是富家千金小姐,如今無故被打,既氣又怒,忍不住放聲大哭。誰知這一哭,到晚上忽然想吃點東西了。朱丹溪給她開了些藥,又囑咐其父告訴她丈夫不久就要回家。女子聽說后驚喜不已,病情很快就好轉(zhuǎn)了。
長期思慮太過,導(dǎo)致氣機郁滯、脾胃失健,出現(xiàn)食欲不振、倦怠乏力、肌肉消瘦。朱丹溪先是用“怒”稍稍緩解了“思”的郁結(jié),而后又用“喜”打開她的心結(jié),使心病徹底治愈。
以驚止驚
宋元年間,一官宦人家的婦人患“驚恐癥”。她膽子特別小,每聽到一點聲音就會驚慌失措。家里請了當(dāng)?shù)夭簧籴t(yī)家,服過多種名貴藥物,不但沒有好轉(zhuǎn)還日趨嚴重。家里人只得屏聲息聲,躡手躡腳,不敢發(fā)出一點動靜。后來名醫(yī)張子和路過此地,家人即請來為婦人診治。張子和了解到她的發(fā)病原因。原來,不久前的一天夜晚,一伙強盜來此地搶劫,臨走還放火殺人。當(dāng)時婦人嚇得躲在屋里渾身發(fā)抖,從此便落下了病根。張子和沉思片刻后說,這病有辦法治。他讓丫鬟扶病人站在高凳上,前面放一木案,然后用醒目敲擊木案。病人聽到“啪”的一聲,嚇得差點跌下來。張子和說:“這不過是敲塊木頭,不用害怕?!苯又诌B續(xù)敲擊木案,聲音逐漸加大。病人卻慢慢地不像先前那么害怕了。張子和又讓人在夜里敲擊門窗,甚至敲鑼打鼓。病人起初害怕,不久便神色平靜。連續(xù)數(shù)日,婦人對外面的響聲已無驚恐之狀。
婦人的病由“驚”而起。家人擔(dān)心她害怕,不敢出聲驚動她,她的病情卻逐漸加重。張子和反其道而行之,先用小的聲音讓她能夠接受,而后加大聲音,逐漸提高她對聲音的適應(yīng)能力,最終恢復(fù)如常人。
(摘自《北京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