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經(jīng)記不清自己是從什么時候開始喜歡上看書的。在閱讀時我的心情隨著故事情節(jié)變化著,時而快樂,時而憂愁,時而惋惜……
在上學前,我看的都是彩圖版的《睡美人》《海的女兒》之類的童話。上小學之后,我的課外讀物變成了《笑貓日記》《夏洛的網(wǎng)》等。我在閱讀時不忘記下那些優(yōu)美的詞句,這為我寫好作文提供了幫助。到了三、四年級,我開始看《傲慢與偏見》《基度山伯爵》等世界名著了。這些書就像是吸滿了知識之水的海綿,我貪婪地吮吸著海綿里的水。
有一次,爸爸給我買了一本我夢寐以求的書,一拿到那本書我就如饑似渴地讀起來。正當我看到最精彩的部分時,媽媽喊我去吃午飯,我嘴上答應(yīng)著,身子卻一動不動。直到媽媽沖進房間,命令我去吃飯,我才依依不舍地放下書去吃飯。吃完午飯,媽媽要我去午睡,可我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著,腦子里全是那本書。我悄悄地從床上爬起來,躡手躡腳地走到書桌旁,飛快地抓起那本書,迅速回到床上坐下來讀。我翻開書,一頁,兩頁……飛快地讀著,心里既緊張又快樂。突然,爸爸媽媽的房間里傳出門把轉(zhuǎn)動的聲音,我立馬把書塞到枕頭底下,然后躺下裝睡,心兒“怦怦”地狂跳著,像是一只被人拼命敲打的小鼓。隔壁的門打開了,我豎起耳朵仔細聽著,惴惴不安地擔心有沒有人到我這邊來。媽媽從衛(wèi)生間出來后,并沒有到我房間里“巡視”一番,而是直接回房間了。我松了口氣,下意識地摸了摸額頭,喲,居然全是汗!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的理解能力也在逐漸增強。在被那曲折的情節(jié)、細致的描寫所吸引的同時,我也開始細細品味書中的文句,漸漸懂得了蘊藏在書中的道理。我還有個習慣,看過的書會時不時拿起來閱讀一番。每次閱讀,我總會發(fā)現(xiàn)一些以前沒有注意到的新東西。就拿《笑貓日記》《沈石溪動物小說》系列來說,我在一、二年級時看到的是有趣的情節(jié)和細膩的描寫;但到了三、四年級,我看到的卻是書中人物之間的真摯感情,以及一些社會現(xiàn)象,甚至從中品味出了一些人生道理。
書是我的知心朋友,也是一盞為我指路的明燈。好書能夠陪伴人一生,令人永遠不會寂寞!
總評
“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yǎng)品。”劉思圻和陳子唯兩位同學用自己讀書的經(jīng)歷詮釋著這句話。在寫作上,兩篇習作有著共同之處:1.兩篇習作都采用了首尾呼應(yīng)的方法來證明小作者對書的喜愛。2.劉思圻同學列舉“求讀書”的事例,展現(xiàn)書對自己深深的吸引力;陳子唯同學則用“竊讀”的事例來展現(xiàn)書的魔力。3.劉思圻同學寫出了多讀書對自己寫作水平的提高大有益處,而陳子唯同學則寫出了多讀書有益于自己理解力的增強。同是表現(xiàn)對書的喜愛,兩篇習作各有千秋:1.《我的“一米陽光”》開篇采用比喻的修辭手法,道出了書在“我”心中的位置,而《我和書的故事》則用讀書帶給自己的千般滋味來表明自己對書的喜歡;2.具體的事例講述中,陳子唯同學略勝一籌,心理、動作等多種描寫手法并用,將讀者帶入那緊張、刺激的“竊讀”情境中,扣人心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