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國家日新月異的發(fā)展,公共交通已成為人們出行當中必不可少的方式,而地鐵軌道交通的迅猛發(fā)展,更成為一些大都市的首選。所以地鐵換乘站空間的設計在國外的一些城市中受到了非常多的關注,當?shù)卣驮O計師們想方設法把更加多元化的本土文化藝術元素運用其中,呈現(xiàn)了多方位、多元化的發(fā)展勢頭。針對提出的問題和解決的基本方法,對發(fā)展中的鄭州地鐵換乘站空間裝飾設計進行闡述,制定合理的策略,同時也對中原文化更好的在鄭州地鐵換乘站空間裝飾設計未來的發(fā)展做出參考方案。
【關鍵詞】地域文化 地鐵換乘站空間 結合 分析
地鐵這種公共交通工具在國外出現(xiàn)較早,地鐵空間應運而生,研究其設計的案例也比較多。世界上第一條用蒸汽機車牽引的地下鐵道路線,1863年在英國建成通車,標志著世界第一條地鐵的誕生。特別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由于經(jīng)濟的增長和人口的增加,地鐵更是得到了蓬勃的發(fā)展,已經(jīng)成為世界各大城市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之一。當?shù)罔F這種現(xiàn)代化的交通工具逐漸成為主流后,除了滿足其使用功能以外,許多設計師也根據(jù)當?shù)匚幕厣?,地域風格設計出一個個風格迥異的地下空間,從而突出當?shù)氐奈幕厣?/p>
一、地域文化相關概念
1.地域文化的概念
對于地域文化的定義并不是都是一定的。在我國,地域文化一般指特定的,特有的文化傳統(tǒng),是一定當?shù)亓曀椎捏w現(xiàn)。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民族文化、圖騰文化、器具文化、飲食文化和建筑文化的綜合體現(xiàn)。因此地域文化也是一個長期形成的過程,我們應賦予其穩(wěn)固的傳承性。
2.設計的地域文化
我們常說的設計其實都是在形容一個創(chuàng)新的過程,是一個經(jīng)由創(chuàng)作,思考從而產(chǎn)生的產(chǎn)物。其實設計中所包涵的所謂的地域性,就是它吸收當?shù)氐拿袼酌耧L及歷史文化的痕跡同時,自然而然的也有了設計的“歸屬感”。就是再多的人模仿和借鑒它設計中的地域性特點,也只是借鑒而已,它始終有著專屬的印記,也具有較強的可識別性。比如:法國的巴黎圣母院,美國的自由女神像,北京的故宮等,在世界的各種設計領域都有人用,但它們始終都屬于各自的地域。
二、國內(nèi)外應用典型實例分析
1.國外應用典型實例分析
關于地域文化在設計中的應用研究,許多國內(nèi)外的設計師針對各自的設計作品所處的地域有過實踐,國外設計師如黑川紀章、普雷多克、里格雷塔、埃利茲等,國內(nèi)王瓊、曾堅等,在上述的國內(nèi)外設計師的作品中都能找到體現(xiàn)地域文化的痕跡。在一些國外擁有地鐵軌道的城市也有一些地域文化風格濃厚的地鐵換乘空間的實例,下面羅列幾個典型實例。
(1)貝克街換乘站
貝克街車站(Baker Street)是英國倫敦眾多地鐵換乘站其中之一,是五條地鐵線路的換乘站,每天都有成千上萬的乘客在此換乘。在貝克街車站里,有一個很顯眼的銅質(zhì)明銘牌寫到:“此站臺為1863年建成的世界第一條地鐵的一部分,特此證明。”貝克街車站比較特殊,每個站臺的座椅上方都留有海報位置,記錄了這個車站自1863年啟用時的情景,當之無愧的成為倫敦地鐵的歷史博物館。
不僅如此,貝克街車站還因為一個經(jīng)典的虛擬小說人物福爾摩斯而聞名,因此貝克街換乘站空間里也到處能看到福爾摩斯的頭像剪影和海報等等。
(2)國王十字換乘站
國王十字車站(King's Cross)是承載倫敦6條地鐵線路的換乘站,同時它還具備了一個很重要的功能,接受來自國王十字和圣潘可拉斯兩個火車站的人流??梢赃@樣理解,它既是地鐵換乘站,也是火車站。國王十字車站整體內(nèi)部風格還是偏向哥特式的建筑裝飾風格,內(nèi)部黃色的磚石墻面,巨大的拱形窗,2012年剛好是倫敦奧運會,借此之機,倫敦市政府在把握“保舊立新”的的理念下對國王十字車站進行改造修繕,使之在保留歷史的感覺下煥然一新。
(3)莫斯科共青團換乘站
莫斯科共青團換乘站,坐落在俄羅斯三條地鐵主干線的交匯處,也是莫斯科主要的地鐵換乘站之一。莫斯科地鐵站之所以備受矚目的原因是它特殊的歷史背景,斯大林在1927年成為蘇聯(lián)最高領導人后,把前衛(wèi)藝術的設計視為西方資產(chǎn)階級腐朽主義的體現(xiàn),同時復古風格的建筑和裝飾風格占據(jù)主導地位。巨大的圓頂、寬闊的空間尺度、豪華的裝飾柱廊、光滑的大理石地磚,還有大型的吊燈,無一不在體現(xiàn)著“斯大林風格”和莫斯科地鐵站的獨特性格。
2.國內(nèi)應用典型實例分析
(1)北京地鐵15號線望京西換乘站
截至2013年9月,北京已經(jīng)開通了17條地鐵運營線路,但北京地鐵站的裝飾設計一直沒有跟上北京地鐵發(fā)展的步伐, 2011年隨著北京地鐵15號線的全線貫通,地域文化的設計在15號線的各個地鐵站空間中也很好的體現(xiàn)出來。15號線的車站裝飾風格基本一致,主打“中國紅”的色調(diào),再加上方方正正的立柱、天花板的仿斗拱裝飾、出入口的方形鏤空雕花紋樣、還有空間內(nèi)的仿宮燈造型的燈飾。
(2)蘇州地鐵1號線廣濟路換乘站
蘇州地鐵1號線的設計理念非常有特色,把握了共性和個性的劃分,線路的共性主題“一線一景”,主要體現(xiàn)在地面、墻面、客服中心、欄桿等;線路的個性主題“一站一景”,在共性中體現(xiàn)細節(jié)的變化,主要體現(xiàn)在頂面、藝術墻等等。特別是作為1號線和2號線換乘站的廣濟路站,很好的融合了蘇州的地域文化特色,如頂部采用了仿生塑木的具有蘇州園林的木雕鏤空窗造型,中心地板的六角石方磚地板磚,凳子的石材元素,最具個性所在的設計,就是站臺里的立柱設計,柱子兩側采用了黑白馬賽克的材質(zhì)拼裝,遠看能看出一幅類似水墨山水畫,也充分體現(xiàn)了蘇州從古至今也是文人墨客競相出現(xiàn)的地方。
三、國內(nèi)地鐵換乘站空間裝飾設計中地域文化表現(xiàn)的不足
1.歷史文化風格的缺失
正如本文主要研究的地鐵換乘站空間裝飾設計,在我國內(nèi)有很多城市的地鐵換乘站空間都被“現(xiàn)代風格”和“外來設計”所侵蝕。對于這類問題的產(chǎn)生主要歸納出以下幾點因素:(一)民眾傳統(tǒng)思維中歷史文化的缺失,隨著中國加快改革開放的步伐,國外的一些文化形式以泉涌般大量涌入國內(nèi),相對的傳統(tǒng)文化就自然的被人們拋之腦后。(二)國內(nèi)設計師歷史傳統(tǒng)文化基礎的缺失,國內(nèi)設計師在外來設計的思維沖擊下,雖走出了固步自封的牢籠,但同時也帶來外來思維的泛濫。當下的流行趨勢或者說是客戶的具體要求,但往往是設計師在創(chuàng)作的時候后更加關注的,而很少去在意這個城市的文化積累。(三)城市規(guī)劃對歷史文化保護的缺失,合理的規(guī)劃必然重要,但一味的追求現(xiàn)代化都市,缺少城市歷史文化的保護。那我們的地鐵換乘站空間的設計自然也沒有城市背景依據(jù)設計出相應的歷史文化風格的特色站點。
2.設計手法的雷同
隨著我國越來越多的省級城市都相繼開通地鐵,城市軌道交通發(fā)展的步伐越快,問題出來的也越快,在一些城市的地鐵換乘站空間里,給人們的感覺是“國內(nèi)與國外雷同,城市與城市雷同,站點與站點雷同”,缺少個性,更缺少當?shù)氐牡赜蛭幕厣?/p>
3.車站標識的無特色
一個成功的標志,能讓人很容易產(chǎn)生深刻的記憶,作為地鐵的站名標識也是如此,車站標識的設計看似簡單,但其實意義重大,當我們坐在地鐵的車廂里,人們的視線也在尋找著車廂對面的車站站名標識確認。但現(xiàn)如今的國內(nèi)大多擁有地鐵軌道的城市中的地鐵車站的標識都沒什么特色,站站相同的同色、同字體基本上是現(xiàn)在的大多數(shù)車站站名的設計,很容易讓人產(chǎn)生錯覺,坐過站。
四、結語
研究地鐵換乘站空間中應該怎樣更好的體現(xiàn)當?shù)氐牡赜蛭幕且环N把傳統(tǒng)文化和時代發(fā)展相結合的設計思維模式。地鐵換乘站空間是一個時代孕育而生的新型公共空間,雖然在我國已有數(shù)十年歷史,但怎樣擺脫雷同單一的風格影子,使之更加適用和體現(xiàn)當?shù)氐臍v史特色和文化底蘊,能夠與城市飛速發(fā)展的地鐵工程更好的融合,是一個發(fā)展的過程,同時也是需要時間去適應的一個階段。
【參考文獻】
[1] 章明.巴黎地鐵空間設計新理念 [J].時代建筑.2000/04
[2] 張愛鵬.天津地鐵空間公共藝術設計中的地域文化應用 [J].包裝工程.2013/10
[3] 盧斌; 余其彥.公共藝術介入地鐵空間的必要性及其原則——武漢地鐵公共藝術的發(fā)展向度研究 [J].湖北美術學院學報.2013/04
[4] 易雪梅.問題與對策——成都地鐵空間人文設計探索 [J].大眾文藝.2013/19參考來源: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