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當前農(nóng)村教師本身信息技術課的基本功不夠扎實,教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學生對這門課程沒有基礎,學習起來有一定的難度;當前農(nóng)村學校的計算機的配備也許還滿足不了一人一機的要求。這樣,學生在學習這門課功課時,可能會覺得莫測高深,很難入門,或許會把自己人為地擋在信息技術課程的殿堂之外。針對以上情況,我認為,代信息技術課的教師在上信息技術課時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一、精講多練,注重課堂教學實效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講解法”是不可或缺的??萍家匀藶楸荆虒W則是“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為了一切學生?!苯虒W照本宣科,從頭講到尾,不從學生出發(fā),而從教案出發(fā),像個錄音機一樣,準時開播,按既定程序運轉,準時關閉。如果發(fā)現(xiàn)有學生尚未聽懂,不是另想辦法,而是再一遍,又一遍,原樣重復,美其名曰“誨人不倦”,其實是缺乏變通能力和創(chuàng)造性。信息技術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注重精講多練,給學生充足的時間上機,從而達到鞏固、熟練的目的。教師要鼓勵學生利用所學得的信息技術,在日常生活或學習其他學科中進行豐富多彩的創(chuàng)作和信息交流活動,以學促用,以用促學。如研究性課題的研究,班級網(wǎng)頁制作,用Internet進行信息交流、資料查詢,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各種電子作品制作的競賽,這些不但有利于鞏固已學知識,拓展、加深所學內容,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各種創(chuàng)新思維,激發(fā)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熱情,有利于學生實踐水平的發(fā)揮與提高。
二、任務驅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任務驅動式”教學是根據(jù)教學的內容,設計一項“任務”,通過講解或讓學生自學、討論或操作等方法完成“任務”,從而達到培養(yǎng)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可根據(jù)教學內容精心設計任務,提供一些具體的問題及小專題研究,創(chuàng)設某種情境,少講多練,讓學生通過解決這些問題來形成自己使用計算機的方式和方法。例如,在講Word的圖文混排時,老師可以要求學生制作一張電子賀卡或者電子手抄報,只向學生講清楚要求,如怎么插入圖片、設置成什么效果、設置什么環(huán)繞方式等。然后讓學生動手制作,教師巡回輔導,結束時再作必要的小結和提煉。這樣,可實現(xiàn)個性化教學,解決“吃不飽”與“吃不了”的矛盾,對提高中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實踐操作技能是行之有效的。再如,計算機理論知識學習枯燥乏味,想讓學生能夠記牢也很不容易,可以將“開心辭典”節(jié)目的競答方式引入課堂,既鞏固了所學知識,又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何樂而不為呢?“任務驅動式”學習使學生成了課堂的主人,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吸收。學生在信息技術課堂上不僅僅是學習計算機知識,同時也將其他學科和信息技術有機地整合在一起,從而使學生能夠靈活應用所學知識,促進自身綜合能力的提高。
三、循序漸進。
教師在每一節(jié)課中不要貪多,不要把新內容一股腦兒講給學生后,讓學生自己去練,甚至是去“玩”,這樣學生接受不了,且前邊聽,隨后就忘記了。要做到每節(jié)課都要復習上一節(jié)課的內容,在鞏固上節(jié)課的基礎上適當增加一點兒新的內容,讓學生在鞏固的基礎上學習新的知識。既容易接受,又能夠分享自己在學習中成功的喜悅,進而培養(yǎng)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要防止好高騖遠的心理,要使學生在自己循序漸進的教學過程中循序漸進。
四、信息技術教學要重視學習過程
信息技術教學重結果傾向產(chǎn)生的原因是陳舊的教學思想,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只注重學習結果,不注重學習的過程。教學中教師居于主體地位,學生是被動的知識接受者,教師教,學生模仿學;評價方式是一張試卷或一份操作考核,關注的是結果,而對學生獲得答案的思考與推理、假設的形成以及如何應用證據(jù)等都漠不關心。
信息技術課程的一個重要目標是將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和使用的手段,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奠定基礎。如果教學過程中只注重學生知識技能的獲得,而不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就會導致學生只重結論,忽視過程,就不可能促使學生注重科學探究過程,養(yǎng)成科學的習慣和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和精神,反而易于形成一些似是而非的認識和習慣,不利于其良好思維品質的形成,限制其解決問題的靈活性和創(chuàng)造性。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不但要關注學生應用信息技術的能力,更為重要的是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并最終讓我們實現(xiàn)以學生中心的教育變革。
五、信息技術教育學科本位傾向必須消除
信息技術教育學科本位傾向產(chǎn)生的原因很大程度是應試教育思想和陳舊教學觀念的影響,為了應付會考以及教學觀念陳舊等原因,部分教師只注重課本知識的教學,忽視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缺乏與其他課程整合的意識。
信息技術課與其他學科不同在于,它不可能僅局限于計算機技術的學習,更應在于應用信息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方法。一方面在于實際學習、生活相關的情景中教會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另一方面也引導學生將所學的應用信息技術能力遷移到學習、生活中。
例如:在“本地區(qū)環(huán)境污染的調查”的活動中,讓學生應用電子表格分析統(tǒng)計數(shù)據(jù),用電子幻燈片來展示的過程中,不僅是計算機軟件的學習,更多的是思考涉及地理、物理、化學等有關學科知識的問題,學生們通過討論、思考以及協(xié)作活動,從數(shù)字統(tǒng)計圖表中分析本地區(qū)污染狀況。以及應對的方法。如果單純的信息技術教育的眼光來看,早已經(jīng)不是計算機課了,但這種融合多學科知識的學習內容,將使我們的信息技術教育不再是抽象的、枯燥的,更有利于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
因此,對于信息技術教師而言,擴大知識面,提高各方面素養(yǎng),不斷接受新知識,深化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努力實現(xiàn)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整合和融入,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