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任何一種思想都是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產物,是人類歷史的思想的積淀。教育思想也不例外,每一種教育思想都是繼承了前人的精華,并根據時代的特點加以發(fā)展而來的。本文以永恒主義教育思想對亞里士多德自由教育思想的繼承與發(fā)展為例,來闡釋教育思想繼承與發(fā)展的原因。
【關鍵詞】永恒主義教育思想 亞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思想 原因
一、亞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與永恒教育思想
1. 亞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思想
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是亞里士多德在其著作《政治學》、《尼各馬可倫理學》等著作中表現出來的。所謂的自由教育是指自由人的教育。在古希臘城邦中使用大量的奴隸勞動,所以自由人不必從事職業(yè)勞動,有大量的閑暇時間。自由教育強調的是為知識而知識,為教育而教育,把知識當成一種目的而不是手段。在亞氏看來,教育應是探索純理論知識的一種活動,不是為了職業(yè)生活作準備。為此,亞氏將教育分為“自由教育”和“實用教育”,亞氏鄙視實用教育,認為這種教育僅僅是為了滿足人們的生活需要而對其進行的職業(yè)教育,有損自由民的智力發(fā)展,因此亞氏崇尚自由教育,認為自由教育有利于訓練人們的心智,發(fā)展人的自由思想,有利于人的理性的充分發(fā)展,從而去追求真理,探索世界的真、善、美。亞氏的自由教育思想雖經歷了文藝復興時期以及近代的發(fā)展,但總的來說,自由教育思想的核心是追求真理,為知識而知識,從而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和諧發(fā)展。自由教育是排斥職業(yè)性、功利性的教育,追求的是廣博性、均衡性的教育,但帶有階級性,這與亞氏的階級立場密切有關的。
2. 永恒主義教育思想
永恒主義教育是20世紀30年代美國一個影響較大的教育思想流派,其代表人物主要有美國的赫欽斯、阿德勒等。永恒主義教育認為世界上存在著永恒的東西,那就是千年來人類所贊賞的真理和理性,以及對真、善、美的追求。正因為世界上存在著這些永恒的真、善、美,正因為人類崇尚理性,所以教育的性質、教育的基本原則是永恒不變的。教育的作用就是發(fā)展人的理性,形成人的睿智,達到止于至善的完人,就是幫助年輕人發(fā)現那永恒的原則,從而理解真實的世界。正因為有如此的看法,永恒主義提出了六條基本原則,即因為人性不變,所以教育的性質也保持不變;因為推理能力是人的最顯著的特點,教育就應集中于發(fā)展理性的官能;教育應該培養(yǎng)的唯一的一種適應力就是適應真理的能力,因為真理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和不變的;教育不是生活的復本,而是生活的準備;應當教育兒童學習能使他們認識精神和物質世界之永恒事物的那些基礎課目;最好是從永恒主義者們所謂的名著杰作中學習這些永恒的事物。
二、永恒主義教育思想對亞氏自由教育思想繼承與發(fā)展的原因
1. 哲學基礎——古典實在論
永恒主義的哲學基礎是古典實在論,而古典實在論當以亞氏為正宗。古典實在論的本體論認為共相本身具有客觀實在性,共相是先于事物而獨立存在的精神實體,共相是個別事物的本質。這種觀點認為,宇宙是真正具體的存在的某種東西。人具有理性所以人不同于動物,高于動物,只有用理性領導欲望,使欲望服從理性人,才成為人。所以古典實在論強調理性是人類最高的屬性,正因為人具有理性的動物,人才追求美好的生活,追求共同的善,強調德行。古典實在論的認識論認為,理性沒有什么東西不是先已在感覺中的,我們所看到的償到的、觸到的、嗅到的東西都不是觀念,不是印象而是事實的實在的客體。古典實在論的價值觀認為價值是永恒的和客觀的,認為有一種一切有理性的人都應該遵守的,能進行推理的普遍的道德法,人可以利用推理來領會道德法。正因為永恒主義的哲學基礎是古典實在論,所以永恒主義教育思想繼承了亞氏的自由教育思想。
2. 社會基礎——永恒主義教育思想產生的時代背景
比較教育學的權威專家康德爾常言,影響一國教育的因素,其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勢力,有時比教育本身的力量還要大。永恒主義教育思想的興起與發(fā)展有其深刻的時代背景。建國之前的美國高等教育體制深受英國傳統的影響,基本上以英國的劍橋、牛津大學的模板,目的是培養(yǎng)社會所需的牧師、律師、醫(yī)生為主,課程以傳統的七藝為主,提倡自由教育,擴展學生的心智,充實學生的心靈。然美國的民族又是一個重視探索、勇于創(chuàng)新的民族,1756年費城學院開始開設比較實用的課目,注重培養(yǎng)實用性的人才,以滿足建國和開發(fā)之初對各式各樣人才的需要,新興的課目如現代語文、工藝技術等開始大量開授,甚至開始懷疑傳統的古典學科有多少價值,在這種情況下《1828年耶魯報告》發(fā)表以此來捍衛(wèi)傳統的自由教育。但歷史的車輪是滾滾向前的,1862年美國頒布《莫里爾法案》,由此產生了著名的“威斯康星思想”即學校要全心全意為社會服務;由于德國柏林大學學術自由思想的影響,各大學中學生自由選修之風漸行,加上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響,大量的以科技、工業(yè)技術為主的課程開始涌進課堂,對傳統的自由教育進行了嚴重的挑戰(zhàn)。興起于美國本土的以杜威為代表的實用主義正在此時盛行,該思想認為世界是不斷變化發(fā)展的,不承認有永恒的東西存在,教育即生活,教育即讓學生適應變化的需要。他們開設了大量的動手課程如烹飪、裁剪等實用主義課程。隨著民主思想的發(fā)展,學生要求入學的增加,大量的初級學院,以培養(yǎng)學生適應職業(yè)為目標的學院也聲譽日隆,對傳統的自由教育進行了嚴重挑戰(zhàn)。面對這種情況,以赫欽斯為代表的永恒主義教育應運產生,并對美國的高等教育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參考文獻】
[1] [古希臘] 亞里士多德,吳壽彭譯. 政治學 [M] . 北京: 商務印書館,1965年
[2] [美] 赫欽斯著,汪利兵譯. 美國高等教育 [M] . 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1年
[3] 張壽松著. 大學通識教育課程論稿 [M] .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