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主體性”課堂教學改革就是從學生的被動學習轉變?yōu)閷W生的主動參與,從以教師的“講授”為主轉變?yōu)榻處熤笇W生自己讀書、自己領悟為主,從師與生的“單向”交流轉變?yōu)椤皫熍c生”、“生與生”的多向型及輻射型交流,切實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充分發(fā)揮學校教育的育人功能,使“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
【關鍵詞】主體性 因材施教 教學目標
隨著職業(yè)教育的發(fā)展,中職學校的生源素質越來越差,絕大多數(shù)學生都厭學好動,對學習沒有興趣。在中職語文課的教學實踐中,如何把課堂教學順利有效的進行下去,不同的教師有不同的方法,但哪種方法適合中職學校語文教學存在著很大的爭議。中職學校的大部分教師還沒有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觀,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以能力為中心,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質量觀,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的教育價值觀。這些問題的存在使語文課的教學質量下降,學生的語文能力得不到提高,因而迫切需要我們構建一種新的教學模式,既能促進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又能把素質教育落實到具體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去。為了更好的提高中職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我將語“文課堂教學的主體性”作為課題進行研究。
一、問題的提出
“主體性”課堂教學改革就是從學生的被動學習轉變?yōu)閷W生的主動參與,從以教師的“講授”為主轉變?yōu)榻處熤笇W生自己讀書、自己領悟為主,從師與生的“單向”交流轉變?yōu)椤皫熍c生”、“生與生”的多向型及輻射型交流,切實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充分發(fā)揮學校教育的育人功能,使“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但是,大部分教師以人為本的教育觀,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以能力為中心,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質量觀,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的教育價值觀還沒有真正樹立起來。主要表現(xiàn)在:在教學內(nèi)容上重知識教學,輕能力培養(yǎng);在教與學的關系上重教師“教”,輕學生的“學”,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得到真正落實;在教學過程中,重“結論”,輕“過程”;在教學方法上重教法輕學法;在對學生的態(tài)度上重優(yōu)秀生的培養(yǎng),輕后進生的輔導,不能一視同仁、因材施教,不能促進每個學生的全面發(fā)展[1]。這些問題的存在發(fā)揮不了學生的主體性,使學生始終處于被動學習狀態(tài),教育教學質量提不上去,學生的能力得不到培養(yǎng),因而需要我們構建一種新的教學模式,既能促進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又能把素質教育落實到具體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去。為此,我們確立了《語文課堂教學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的研究》這一研究課題。
二、課題研究的目標
1、用創(chuàng)新理論轉變教育觀念,改善師生關系,探索能讓學生主動發(fā)展的課堂教學新結構,即以學生自主學習為特征的“主體性教學過程”新結構。
2、用創(chuàng)新學習的新理論轉變教學觀念,改變教法和學法,教師的教是為了引導學生主動的學,努力探索適合學生主動發(fā)展的教學方法和策略。
3、通過課堂教學的實踐,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益,進一步提高教學的質量,把素質教育落到實處。
三、“主體性”課堂教學目標的缺失
在中職的語文教學中,課堂教學目標空缺情況是屢見不鮮的。其一,中職課程中,語文課是為學生學習專業(yè)課服務的,在這種發(fā)展趨向下,語文課被邊緣化,因此在實際語文教學中,課堂教學目標的設置成為可有可無的擺設。其二,課改以來,強調(diào)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于是相應產(chǎn)生了一種極端的觀點,認為不需預設課堂教學目標,課堂上由學生掌握主動權,把課堂交給學生。
例如《鄒忌諷齊王納諫》教學目標空缺:
課堂上文字梳理完畢,教師讓學生提出問題,學生提問:鄒忌怎么可以娶兩個老婆呢?妻是喜歡鄒忌說他比徐公漂亮,那妾怎么是害怕才說他漂亮呢?教師說:對于這位同學提出的這個話題,不是一兩句話講得清楚的,我們先要對中國古代的妻妾制度來作一個了解。
上述案例中這種目標空缺的教學形態(tài),隨意性很強,沒有預設的課堂教學目標,有的觀點認為這就是重視學生主體性的表現(xiàn),這就是在促進學生個性發(fā)展的行為。然而這類目標空置的課堂教學看起來氣氛很熱鬧,學生積極性很高,并且也著眼于解決學生提出來的問題,但實際上這樣的教學行為沒有集中去解決需要落實的內(nèi)容,而只是在呈現(xiàn)出學生積極參與的樣子,討論爭論不斷的一堂課后,學生收獲的只是熱鬧的興致,真正的教學目標并沒有實現(xiàn)[2]。而無課堂教學目標的教學又怎么可能成為有效的課堂教學呢?所以無論語文教學怎么改革,也都不可能脫離整體的教育目標,而課堂正是落實總目標的具體執(zhí)行單位,所以預設目標也好,課堂生成也好,課堂目標的設定仍是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
四、“主體性”課堂教學的實施。
例如《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第一課時的課堂教學目標:(1)讓學生自主閱讀,理清小說情節(jié)結構,概述小說內(nèi)容。(2)進行分析性閱讀,重點把握引起林沖思想變化的原因以及林沖的人物形象。讓學生通過閱讀找出本節(jié)課的目標,而通過這種教學內(nèi)容的安排進而達到我們的教學目標,才應該是一堂課的教學目標。
《荷塘月色》教學目標:①讓學生在誦讀課文的基礎上,找出描寫生動的語句,應有重疊詞與通感句,陳述其生動之處,其中應有對疊詞與通感的解說。②在通讀文章的基礎上,依據(jù)課文的順序列出作者抒發(fā)的感情,并進行概述,其中要有“‘幻想超脫現(xiàn)實’與‘無法超脫現(xiàn)實’的矛盾心理”的描述。③在理清文章情感脈絡的基礎上,選取幾段文字,陳述文中景色能夠表達心中之情的理由(要有4-6段),其中應有“抑郁苦悶,朦朧之間的協(xié)調(diào)美”。通過學生上述的活動鍛煉了學生的閱讀能力、分析判斷能力、理解能力。使他們有駕馭課堂的心里,增強了學習的好奇心。
五、課題研究所帶來的啟示
通過語文課的主體性策略的研究使我的到兩點啟示:
1、在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上有待進一步的研究,學生主體性的發(fā)揮需進一步的的擴展,爭取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教給學生不同的學習方法,使每個學生擁有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為終身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3]。
2、隨著信息技術的普遍運用,我們應及時調(diào)整研究策略,做好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使現(xiàn)代媒體在語文課上發(fā)揮作用,幫助教師和學生在新的教學環(huán)境下找出適合自己發(fā)展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
【參考文獻】
王勤.新課標下中學語文課堂教學目標設計上的誤區(qū)與對策[d].東北師范大學,2011.
黎桃.中職語文教學應考慮的問題[j].職業(yè)教育研究,2009,(8):85—86.
江賽霞.中職語文課改專業(yè)化的思考與探索[j].教育導刊,2012,(5):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