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課堂提問是指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和學生的實際,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設計若干問題,利用問題引導學生學習,培養(yǎng)其歷史能力,從而達到教學目的的一種教學手段和方法。通過提問,可以開闊學生思路,啟發(fā)學生思維,幫助學生掌握學習重點,突破難點;可以掌握學生情況,了解學生動態(tài),反饋學生信息,從而改進教法,找出存在差距,因材施教。在課堂上經(jīng)常提問一些經(jīng)過精心設計的問題,教師要考慮多方面的因素,包括教學任務、教學內(nèi)容、全班學生的程度、教師本人的特點和能力等。
一、歷史課堂提問要有適當?shù)纳疃群蛷V度
課堂提問要有適當?shù)纳疃群蛷V度,如果教師的提問過淺,提問所含的信息量過小,就不會引起學生的積極思維。如提問:“中國同盟會的政治綱領是什么?”學生可以毫無困難地回答:“驅(qū)除韃虜,恢復中華,創(chuàng)立民國,平均地權?!边@顯然是一個信息量過小的問題,沒有深度,但如果改成:“中國同盟會的政治綱領與三民主義是什么關系?”學生可能一下子不好回答,他必須認真看書和仔細思考后才能回答。
如果第一個提問信息量過小,沒有深度,那么第二個提問就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信息量也處于適當?shù)某潭龋芤饘W生的積極思維活動。
但是,如果課堂提問深度和廣度過大,超過學生力所能及的程度,那就不恰當了。如提問:“同盟會政治綱領中是否有反帝反封建的含義?!边@個問題對初中學生來說就深一些了,容易使學生感到束手無策,從而失去信心。
因此,課堂提問要掌握準提問的深度和廣度,既不能讓學生答不出,也不能簡單地答“對”或“不對”,要使學生“跳一跳才能摸得著”,這樣才會引起學生的積極思維活動。
二、歷史課堂提問要有藝術性和趣味性
課堂提問要針對學生實際,貼近學生生活,要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如果教師所提問題激發(fā)不起學生的興趣,學生即使思考了,也是一種被動思維,學習的主動性不能調(diào)動起來。下面是一則生動的例子,如提問:“朱元璋是怎樣建立明朝的?”該問題提出后,學生不怎么感興趣。這時換一種提法:“朱元璋是怎樣從一個和尚做了明朝的開國皇帝?”這樣一問,學生有了解決此問題的興趣和積極性,效果就大不一樣。
三、歷史課堂提問要面向全體學生
課堂提問應面向全體學生,然后根據(jù)教學目的、要求與問題的難易程度,有目的地選擇對象。這樣可以吸引所有的學生都積極參加思維活動,促使每一個學生用心回答問題。如果教師只提問少數(shù)的“尖子”學生,而對那些成績較差的學生總是怕他們答不出,答不準確而避開他們。這就使大部分學生在教師提問時不是積極參與,而是消極等待,甚至把自己當作局外人,最終導致他們思維能力愈差,學習成績每況愈下。有的問題讓學生分組討論,鼓勵較差的學生在本組大膽發(fā)言,然后教師再提問他。提問時,也要注意讓其他同學認真聽??蛇@樣說:“現(xiàn)在請第X組的代表回答,其他同學注意聽他回答的對不對,然后說說自己的看法?!边@就照顧了大多數(shù)學生,使回答的、旁聽的都能積極動腦。
四、歷史課堂提問應該有一定的時間讓學生去思考
在課堂上,教師提出問題后等待足夠的時間,不要重復問題或指定別的學生來回答問題。事實上,教師提出問題后,學生要從記憶中提取信息,然后加工、處理后輸出,而這些過程都需要時間。所以教師提出問題后,一定要留取相當?shù)臅r間讓學生去思考、吸收、理解、創(chuàng)造,這樣才能達到訓練學生思維的目的。
五、歷史課堂提問要體現(xiàn)反饋性原則
這是指教師要對學生的回答給予一個適當評價,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及時給予學生一個評價,并適當?shù)亟o予表揚和鼓勵。正確評價、適當表揚與鼓勵是對學生學習成績的肯定,它激發(fā)學生的上進心、自尊心、集體主義等等。這不但可以鼓勵回答問題的學生,同時也對其他學生是一個鼓勵。如果提問結束后不作評價,學生答對了得不到鼓勵,答錯了得不到糾正,就會使問題流于形式。
此外,在評價學生回答時切忌籠統(tǒng),不要簡單地“好”或“不好”,“對”或“錯”,要善于針對不同的反饋信息,正確而迅速地找出“病癥所在”,學生才能把教師所提供的準確信息找到正確的答案。
六、歷史課堂教學中,要培養(yǎng)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
著名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曾經(jīng)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原因是解決一個問題也許僅僅是數(shù)學上或?qū)嶒炆系募寄芏裕岢鲂碌膯栴}、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認識舊的問題,卻需要有創(chuàng)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在實際教學中,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和教師直接提出問題由學生去解決,結果是學生自己提出問題的難度大于學生去解決教師直接提出問題的難度。可見,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能體現(xiàn)學生的綜合能力。
一般地說,學生提的問題主要有以下五類情況:
1、學生提的問題很到位,也很規(guī)范。
2、學生提的問題雖然是正確的,但雜亂無章。
3、學生提的問題顯然出現(xiàn)了偏差,暴露出理解上的錯誤。
4、學生提的問題雖然很幼稚,甚至有一些錯誤,但卻反映了某種非常規(guī)的創(chuàng)造性的火花。
5、學生提的問題在教學上很合理,但教師缺乏當堂回答的知識或能力。
對于第1類問題,教師一般先應該幫助或引導其他學生回答,只有在此程序失敗的情況下,再由教師作示范性回答;對于第2類問題,教師應幫助或引導學生整理問題,使問題邏輯化后,再按第1類問題處理;對于第3類問題,教師應先鼓勵提問的積極性,然后針對其偏差的原因,面對全體學生,補充某種事實或觀點,幫助或引導提問學生糾正偏差后,再按第1類問題處理;第4類問題是一種可遇而不可求的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意識的機遇,教師應緊緊抓住,了解其為什么會產(chǎn)生這樣的問題,通過突出其思想方法與強化其正確方面,進一步幫助或引導學生明確問題,并根據(jù)問題的大小深淺,決定是否需要調(diào)整教學設計,幫助或引導全體學生通過質(zhì)疑、辯論來解決問題;對于第5類問題,教師應本著“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治學態(tài)度,明確告訴學生自己尚未涉及或研究,鼓勵提問學生自己深入研究后,向全體同學介紹,也可發(fā)動全體學生來分析和探討這個問題。
能夠提出問題,表明學習目的明確,說明學生有解決問題的心理需求,這樣的學習可以減少盲目性。因此教學中始終注意和盡量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大膽啟發(fā)學生更多的提問,保護學生提出問題的熱情。
綜上所述,歷史課堂提問要有適當?shù)纳疃群蛷V度,表達要有藝術性,要有一定的時間讓學生去思考,而且要體現(xiàn)反饋性原則,這樣的提問才有合理性和科學性。另外,要特別鼓勵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大膽質(zhì)疑,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