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素質教育的逐步發(fā)展,在高中教學上,化學課程的科學改革也在與時俱進。不斷完善的教育體制,不斷提高的師資水平,正在潛移默化地改變著化學教學手段。但是,在發(fā)展過程中,一些弊端和不足也逐漸展現(xiàn)出來。學生課堂學習效率往往不盡人意,對此,我們以化學教學實際和學生個人的學習特點為基礎,逐步探討如何強化課堂教學效率,積極探索新模式下的化學課堂有效改革。
【關鍵詞】高中化學 高效教學 實踐教學
一、正確理解“高效課堂”定義
何為高效課堂?顧名思義,就是指在課堂的授課過程中,在投入最少的精力和時間的前提下,使教學效果能夠最好地完成,從而達到學習的高效性。為了促使現(xiàn)代高中能夠朝著未來社會需要的方向發(fā)展,我們有必要將高效課堂的教學理念盡快樹立,并且將現(xiàn)代素質教育理念與之完美銜接,才能最大化地達到預期效果。我們應當看清當前教育形式,將個人的教學經驗大力整合,構建高中化學效率課堂。
二、正確分析高中化學課堂的低效的原因
1.教師自身的素質是化學課堂低效的原因之一
首先我們了解,高中生的“三觀”尚未穩(wěn)定形成,老師作為學生前進路上的指路人,孩子們的思想和行為會被老師們的一言一行所影響。因此,教師們必須提高自身的教學素質,對學生的行為進行正確的引導,將課堂的高效性有組織的提高。在教學方式方面,原本傳統(tǒng)的教學做法相當不科學,將老師作為知識的傳輸者,僅僅關注是否將知識重點完整地交給學生,而學生也是一味地接納,死記硬背,在完成實踐要求時也僅僅做大量的習題,思維和想象力不能得到開放,受到極大地限制。這種機械性的教學流程不能使孩子們更好地掌握所學內容,并且很難得到鞏固,學習興趣也得不到有效提升,就算當時能夠記憶,也是短暫地存在腦海中。
2.學生自身的學習習慣也是造成低效課堂的原因
化學處處都來源于現(xiàn)實生活,但是對于學生來說可以算是較困難一門學科,因此一些同學產生一些錯誤的學習態(tài)度,對將要學習的知識沒有較高的期盼或者沒有學習的興趣,沉悶的課堂對老師講課的情緒產生一定的影響,從而導致課堂效率低下。其次,每個人的學習能力接受能力掌握能力參差不齊,顧前不易顧后,在授課進度上很難掌握,也導致授課效率低下。
二、有效提升高中化學課堂效率的措施方法
1.合理分組 合作學習框架
每個學生都有自己思維和特點,老師應該就學生自身的能力分組和整合,形成優(yōu)勢互補的狀況,同時也相互監(jiān)督相互促進,共同進步。首先要建立起合理地學習計劃和目標,以此為基礎提高化學課堂學習效率。比如在“生活中兩種常見的有機物”一課的學習中,確立明確的學習目標。(1)明確烴的衍生物、官能團等概念。從乙醇和醋酸的分子結構,乙醇和醋酸的性質,明確官能團與性質的關系。學生帶著有關的問題透徹分析課本,經過各種互相討論得出結論,強化記憶。(2)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以及思維的有效拓展,結合生活實際,想象生活中哪些常見的物質屬于烴的含氧衍生物。其次,對于問題的提出,將學生合理分組,并且就提出的問題彼此討論,拓寬學生的思路,提高學習效率。在小組彼此配合下,對于較高難度的化學題一樣可以迎刃而解,比如一個經典例題:實驗室中用乙酸和乙醇制得乙酸乙酯1mL后,將0.5mL紫色石蕊試液沿器壁加入,這時石蕊試液將存在于飽和碳酸鈉溶液層與乙酸乙酯層之間(整個過程不進行振蕩).對可能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下列敘述中正確的是哪個?
A.石蕊層為兩層環(huán),上層為紫色,下層為藍色
B.石蕊層為三層環(huán),由上而下是紅、紫、藍色
C.液體為兩層,有機層為無色,石蕊層為紫色
D.石蕊層為三層環(huán),由上而下是藍、紫、紅色
經過小組討論后可得,液體分為三層,上層因乙酸乙酯中溶有乙酸而顯紅色,中層石蕊仍為紫色,下層因Na2CO3溶液呈堿性而顯藍色。得出正確答案。
2.情景教學 提升效率
化學現(xiàn)象的描述,僅靠語言很難清晰地表達出來,我們需要利用多媒體將化學操作中所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呈現(xiàn)給學生。直觀地體驗具有抽象意義的化學研究??梢郧擅畹卦O計幻燈片為豐富教學特色。適當?shù)貭I造教學情景,有效創(chuàng)建課堂模式,逐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3.巧妙運用解題方法 提高效率
學習方法至關重要,在課堂教學中,利用巧妙的解題方法去講解,并且教會同學們,會將學習效率大大提升。比如在學習“鈉的重要化合物相關計算問題”的專題時,我們先引出差量法給學生掌握。首先提出學生熟悉的問題:在硫酸銅溶液中插入一根質量為100克的鐵棒,幾分鐘后將鐵棒取出。烘干后經稱量,鐵棒質量變?yōu)?00.8克,問參加反應的鐵有多少克?
學生先寫出有關的化學方程式,引導由方程式知理論上參加反應的鐵56g時,就會有64g的銅隨之返回到鐵棒,棒就增加8g。實際若棒增加100.8g-100g=0.8g。反應的鐵質量即可算出:
解:設參加反應的鐵質量為X,則
Fe+CuSO4=FeSO4+Cu 棒的質量增加(差量)
56g 64g 64g-56g=8g
X 100.8g-100g=0.8g
56:8=X:0.8,則X=5.6g
學生最終得出:差量法即是化學方程式中的理論差量與實際差量成比例,列出比例式求解的解題方法。教師接著拋出本課問題:過氧化鈉與水、二氧化碳反應,碳酸氫鈉分解反應有關計算題,課堂效果會有很大的提升。
小結
作為重要課程出現(xiàn)在高中階段的化學,重要性不容小覷。多元化地改革和發(fā)展高中化學課堂效率的途徑,使新一代的高中生更加適應社會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王建國. 構建高中化學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J]. 林區(qū)教學. 2013(12)
[2]王延芳. 高中化學高效課堂構建策略初探[J]. 延邊教育學院學報. 2012(02)
[3]周校鷹. 芻議如何構建高中化學高效課堂教學模式[J]. 中學時代. 201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