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科學是小學教育的重要內容,科學知識來源于生活,也應當運用于生活,它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小學生的思維、智力還處在發(fā)育的階段,對于理論還缺乏足夠的理解和把握,因此在小學開展科學生活化教學,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給他們更多的實際體驗,并且能夠將所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之中。
【關鍵詞】小學教育 科學 生活化 實踐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的,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須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薄敖逃挥型ㄟ^生活才能夠產生作用并真正成為教育?!毙W科學是以培養(yǎng)小學生科學素養(yǎng)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對于孩子的學習和成長具有重要的作用,科學教育只有通過生活的實踐才能夠讓學生將知識與實際進行緊密的結合,體驗生活的意義和學習的樂趣,最終實現(xiàn)科學的內在價值。因此老師在進行科學教育時,應當從學生所熟悉的日常生活入手,讓學生走進生活,體驗生活,感受生活,還應當創(chuàng)設更多學生熟悉的情景,為學生提供更多學習和練習的機會,以全面提升科學能力和綜合素養(yǎng)。
一、創(chuàng)設情景,激發(fā)學習興趣
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曾說:“只有要求兒童作用于環(huán)境,其認識發(fā)展才能順利進行。只有當兒童對環(huán)境中的刺激進行同化和順應時,其認識結構的發(fā)展才能得到保障?!笨梢姀膶W生已有的生活實際和認識情況出發(fā),創(chuàng)設學生熟悉的情景,能夠引起學生的同化和共識,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fā)他們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他們在具體、形象的感知中真正認識科學知識。
比如在講授《磁鐵的兩極》一課時,首先出示一塊小磁鐵和一個小螺帽,這些都是學生非常熟悉的事物,而且很我學生都有玩過,所以開始就會對課程比較感興趣了。然后老師提出問題,“我這塊小磁鐵可以吸住這枚小螺帽嗎?”學生們都知道“可以”,然后老師示范一次,又換一個大螺帽,“那它能吸住大螺帽嗎?”學生回答“不能,要用大磁鐵”,當學生進入到這個情景之中后,老師就將學生向課程目標上引導,“為什么不同的磁鐵吸力不同?”學生就會非常好奇,興趣被激發(fā),思維也打開,有的拿出自己的磁鐵來試驗,最后發(fā)現(xiàn)不僅不同大小的磁鐵吸力不同,而且同一磁鐵的不同地方吸力也不同,“哪位同學舉例一下生活中磁鐵的運用?”學生們都積極舉手發(fā)言“錢包扣”“冰箱門”等,通過這個簡單的情景演示,不僅激發(fā)了學生興趣,就讓課堂變得活躍,而且還讓學生學到了真正的知識,并與生活產生了聯(lián)系。
二、積極探索,感悟科學魅力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生學習的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越高?!笨梢娫诳茖W教學中,學生對于內容、案例等知識的熟悉程度極大地影響著學習的效果,所以應當鼓勵學生體驗生活,不斷接觸生活中的事物,積累生活經驗,最后聯(lián)系到科學方法。
比如結合學生的生活開展科學實驗課,能夠讓他們邊學習邊思考生活中相似的情景,認識到科學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如要怎么樣將煮熟的雞蛋放入一個瓶口比自己小的瓶子,這是通過實踐證明了的,學生對這些都會非常好奇,會不斷探究,尋找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最后通過改變氣壓讓雞蛋進入瓶內;比如在一個杯中裝滿水,放上紙片,為什么倒過來誰不會流出來,在冬天里墨水瓶蓋擰太緊打不開怎么辦,冬天如何解決道路結冰的問題等,這些都是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隨處可遇見的,而這恰好能夠吸引學生的興趣,讓他們感受到科學的真正魅力所在。
三、聯(lián)系生活,積累科學素材
科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在小學的科學教材上的內容,如彩虹、滑輪、氣體等都是根據(jù)生活實際情況提煉而來,它們都有著生活原型,所以應當將身邊的一切資源都運用到科學之中,根植于生活深入挖掘科學素材,讓學生認識到科學是可以走出教室,走進生活,從而在日常生活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意識,體會到真正的科學生活化。
比如在進行《聲音是怎樣產生》這個實驗課程時,老師先讓學生聽到各種聲音,然后讓學生回憶生活中的各種聲音,最后提出問題“聲音是怎么產生的?”“不同事物的聲音有什么不同?”等,再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在課堂上,學生可以運用身邊的一切工具來制造聲音,可以結合自己的生活情況,模擬各種動物的聲音,最后讓學生明白聲音是震動發(fā)出的,并且它們之間有很多的區(qū)別,包括音量、音色等各方面,聲音的傳播必須要有媒介,而且速度是不一樣的,最后還給學生布置相應的作業(yè),讓學生在下課之余或在家中的時候,思考身邊的物體都是否能發(fā)音,不同的力度、不同敲擊物等所發(fā)出的聲音有什么差別。這些都是學生生活中的東西,然而通過課堂學習卻挖掘出了無數(shù)的科學知識。
四、加強實踐,提升運用能力
科學絕不僅僅是來源于生活而成了純粹的理論和書面知識,這些知識更應該被運用到實際生活之中,學以致用才能夠體現(xiàn)科學的精髓和真正價值。因此必須加強課本知識與生活實際的聯(lián)系,用科學的眼光和思維看待周圍的事物,并能夠運用科學知識解決生活之中的實際問題。
比如在學到,《導體與絕緣體》的時候,要讓學生知道它們的概念和具體作用,并在課堂上讓學生學習運用,給學生一個電阻,電線、小燈泡、導體和絕緣體等資源,引導學生運用導體使燈泡正常使用,用絕緣體讓燈光熄滅,最后給學生舉例我們生活中的導體和絕緣體,鐵絲、鋁絲、濕棒等都是導體,所以在實際中不能拿著去碰電,而膠、干竹棒等是絕緣體,“如果有同學觸電了怎么辦?”學生會知道不能用手去拉,而要想辦法先斷電源,然后再用干棍或者膠棒去弄開電線,而且要將電線用膠布纏好。這不僅讓學生學到理論,更重要的是讓學生能夠運用知識解決現(xiàn)實中的問題。
總之,科學源于生活,用于生活,老師應該尊重學生的成長和認知規(guī)律,根據(jù)學生的身心發(fā)展情況和生活實際情況,進行生活化教學,將課內外知識與生活相連,讓科學植根于生活之中,并且不斷創(chuàng)造情景,設置問題,體會科學與生活緊密聯(lián)系的樂趣,讓學生真正體驗到學科學、用科學和再創(chuàng)造的完整過程,使科學回歸生活化,全面提升學生的科學理解能力和運用能力。
【參考文獻】
[1]全日制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姜偉杰.淺談小學科學生活化教學策略的運用[M].新課程導學,2014(23).
[3]周友利.生活與課堂有效銜接——小學科學生活化教學策略探析[J].小學時代(教育研究),2014(10).
[4]屠利峰.小學科學“生活化”教學的實踐與思考[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2(07).
[5]柳春梅,祁俊玲.融入生活 體驗科學——談小學科學生活化教學[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