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學習離不開思維,數學探索需要通過思維來實現,在初中數學教學中逐步滲透數學思想方法,提高主體意識,培養(yǎng)思維能力,形成良好的數學思維習慣,既符合新的課程標準,也是進行數學素質教育的一個切入點。學習是一種個性化行為,存在方方面面的差異,作為教師,應當在備課時就吃透教材、了解學生,在課堂教學環(huán)境中創(chuàng)設一個有利于學生張揚個性的“場所”,讓學生的個性在寬松、自然、愉悅的氛圍中得到釋放,展現生命的活力。然而長期以來,我們的課堂忽視了學生這個主體,忽視了學生個性的發(fā)展,過多地強調知識的記憶、模仿,壓抑了學生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最終使教學變得機械、沉悶、缺乏童心和靈性,缺乏生命活力。由于數學學科具有較強的抽象性,因此傳統(tǒng)的數學教學理念與方法多是片面的理性主義教學,即過分重視單一的認知因素和邏輯過程,教師往往只關注演繹化、概念化和邏輯化的數學學科知識體系,簡單將數學看作文本化、形式化和符號化的知識。而按照發(fā)展心理學理論,學生的數學思維發(fā)展處于形象型的邏輯思維階段,豐富的生活經驗是他們理解數學、熱愛數學和掌握數學的基礎。數學教學過分追求知識的形式化和程式化,不僅不利于學生數學邏輯思維的提高,更為嚴重的是把活生生、豐富多彩的數學窄化為純理性、缺乏情調的枯燥符號,久而久之,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數學激情就喪失了。那么面對新課改的挑戰(zhàn),如何讓我們的數學課堂真正達到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的目的呢?
“數學課程標準”對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育價值觀等多方面都提出許多新的要求,因此要拋棄許多傳統(tǒng)教學根深蒂固的思想,確立新的教學理念,并將其與原有的教學方式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在數學教學中積極引導學生由抽象思維向形象思維發(fā)展,改變傳統(tǒng)數學課堂“概念—例題—習題”的教學模式,改變單純的單方“傳授”,改變僅以數學知識的邏輯為線索,而是以生活為主線,通過認識、情感、意志等多種因素的參與,通過學生自身主體性的活動、思維,在內心自主“構建”而生成數學知識來代替學生的被動理解與接受。這樣的知識才是真正“內化”的知識,也才能夠有效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積極性。
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形象思維,可以從數學教學的生活化、情境化、實驗化三方面入手。
一、數學教學的生活化
數學概念是現實世界中空間形式和數量關系及其特有屬性在思維中的反映,是人們在實踐的基礎上經過多級的抽象概括而形成的。因此,無論數學概念如何抽象,我們都可以在現實生活中找到它的具體材料和背景。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曾用“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變,日月之繁,無處不用數學”描述了數學與生活的息息相關。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處處存在著數學思想,關鍵在于教師是否能夠結合課堂教學內容,去采擷生活數學實例,為課堂教學服務?!皵祵W課程標準”中也強調要“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fā),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
比如,在引入數字概念時,為了幫助學生形成數學問題,積累生活經驗,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深入居民社區(qū)了解居民樓的棟數,深入商店了解商品價格。也可以引導學生比身高、體重、大小;在引入“負數”概念時,可以通過列舉大量的實例,如零上5℃和零下5℃;高出海平面1500米和低于海平面150米;前進10米和后退5米;收入3元和支出2元等等,以此說明“負數”的產生是為了表示客觀現實中存在的相反意義的量;在引入“時、分、秒”的概念后,可以讓學生回家記錄幾時吃晚飯、看動畫片、睡覺,早上幾點起床等,并在此基礎上合理安排自己一天的作息時間。寓數學教學于生活,引導學生積極按照自己的思維角度來思考問題,打破數學與生活的界限,才能更好地讓學生理解數學,學好數學。
二、數學教學的情境化
在數學教學中,精心設計教學情境,把教學難點與貼近知識的生活情境結合起來,對于提高教育教學質量,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為教師所設計的情境往往都是學生所熟悉的,易于感知的,學生也容易對這類客觀的問題情境產生情感,并容易將其呈現的信號轉化為信息,形成新的探究欲望,為新學知識奠定基礎。
例如,在學習“直線和圓的位置關系”時,可以利用學生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太陽從地平線上冉冉升起時的情境”來導入,讓學生進入想象。在學習“統(tǒng)計”的相關知識時,可以利用學校運動會將至的時機,請學生根據本班運動成績相近的跳高運動員甲、乙兩人的近期內的十次訓練記錄,選出一名選手代表班級參加校運動會比賽。在學習“有理數的乘方”時,可以讓學生準備一張紙,當堂對折幾次,然后讓他們猜想:如果把一張紙對折30次,想象一下,它有多高?也許學生們會認為一張紙對折30次沒什么了不起,但當告訴他們這個高度相當于10個珠穆朗瑪峰時,學生們肯定會對這個結果驚奇不已,急于學習的興趣馬上被調動起來了。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只有一個問題引起學生足夠的重視,使其產生心理需要,引發(fā)主動學習的愿望,才是最成功的教學之道。
三、數學教學的實驗化
傳統(tǒng)的認知理論多認為只有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的教學才會用到實驗。實際上,任何新知識的學習都可以通過直接或間接的實踐活動來進行。數學知識因其抽象性,更需要在教學過程中借助形象性的描述、實物顯示和現場模擬等方式,讓學生通過形象感知,體悟抽象的概念,進而熟悉和掌握所學內容。所以,在數學教學中同樣需要確立實驗意識,強調實踐模擬的重要性,借此變抽象為形象、變深奧為簡潔,使數學教學更加豐富、生動、形象。
例如,講《角的認識》時,涉及到射線知識的構建,可以先從生活經驗出發(fā),用一根繩子引出線段,再進一步認識線段的特點。教師用學生常玩的激光燈,先投射到墻壁上出現一個亮點,這個亮點與燈泡之間此時是一條什么線?接著慢慢將亮點移到窗戶上,投射到窗外,這時射出的光線還是一條線段嗎?引導學生發(fā)揮想象:那個亮點已經無限向外延長了。學生通過看亮點移動,發(fā)現射線的特點是只有一個端點,無限長。這樣一來,學生的學習自然輕松了不少。
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并能在實踐中運用知識。通過將數學教學生活化、情境化、實驗化,引導學生由抽象思維到形象思維,使數學問題化難為易,化繁為簡,化生為熟,不僅能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讓學生樂意去學數學,更能在實踐中培養(yǎng)和鍛煉學生的多種能力,這才是數學教育的真諦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