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在源遠流長的英國文學史上,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諸多優(yōu)秀的女作家,諸如簡·奧斯?。↗ane Austen)、艾米莉·勃朗特(Emily Bronte)、喬治·艾略特(George Eliot)、弗吉尼亞·伍爾芙(Virginia Woolf)、多麗絲·萊辛(Doris Lessing)等,似乎英國文學已經(jīng)形成了女性創(chuàng)作的偉大傳統(tǒng)。在這些女性作家中,弗吉尼亞·伍爾芙無疑是一個最為另類的作家。她1882年出生于英國倫敦,原名弗吉尼亞·斯蒂芬(Adeline Virginia Stephen),一生多次經(jīng)歷精神病折磨,并于1941年投河自盡。在其傳奇的一生中,弗吉尼亞·伍爾芙不僅從事散文、隨筆、文學評論,而且從事小說創(chuàng)作,其中著名的作品有《遠航》(The Voyage Out,1915)、《墻上的斑點》(Mark on the wall,1919)、《雅各的房間》(Jacob’s Room,1920)《到燈塔去》(To the Lighthouse,1927)、《海浪》(The Waves,1931)等。她的這些作品堪稱藝術精品,憑借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思想價值對后世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幾十年來,已有不少學者對其作品進行多維度的研究,而且取得了相當大的成果,然而從空間視角對其作品進行卓有成效的研究的為數(shù)甚少。因此本文擬從空間批評的視角對弗吉尼亞·伍爾芙的文學創(chuàng)作進行粗淺的分析,試以揭示其深刻的文藝創(chuàng)作思想。
二、空間批評理論概述
空間批評理論是隨著20世紀文學批評的空間轉向而出現(xiàn)的,以1945年約瑟夫·弗蘭克(Joseph Frank)的文章《現(xiàn)代小說中的空間形式》的發(fā)表為誕生標志。他通過對文學作品中空間的梳理分類,提升了“空間敘事”的地位。當然,空間批評理論的出現(xiàn)也深受其他學者的影響,比如亨利·列斐伏爾的《空間的生產(chǎn)》、??碌摹墩撈渌臻g》、加斯東·巴什拉的《空間詩學》等著作很大程度上推動了空間敘事理論的誕生。在約瑟夫·弗蘭克之后,許多學者推動發(fā)展了空間敘事理論,尤以加布里爾·佐倫的成就最為顯著,他構建了到目前為止最為權威的空間理論模型,從縱向區(qū)分了構成空間的三個維度:地志學、時空體和文本。在其文章《走向敘事空間理論》中明確劃分了文本空間結構的三個層次:地志學層次,即作為靜態(tài)實體的空間;時空體層次,即事件或行動的空間結構;文本層次,即符號文本的空間結構。伴隨著《現(xiàn)代小說中的空間形式》《走向敘事空間理論》《敘述中的空間結構類型》等論文的發(fā)表,敘事空間理論引起學界越來越多人的重視,眾多文學批評家開始從空間敘事理論來重新解讀經(jīng)典作品,為一貫沉悶的批評界帶來縷縷春風。而弗吉尼亞·伍爾芙作為一個意識流文學大師,自然是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采取了多種時空并置的手法,即在通過外在空間描繪人物行動的同時,又在內(nèi)在的心理空間層面深入刻畫人物的精神世界,從而觸及人類感性而矛盾的生活狀態(tài)以及對未來生活的一種迷惘期盼。因此借助空間批評理論對弗吉尼亞·伍爾芙的作品進行分析是頗有價值的,它會為弗吉尼亞·伍爾芙的研究提供一點參考。
三、弗吉尼亞·伍爾芙作品的空間解讀
弗吉尼亞·伍爾芙在作品中的空間構建是多元化的,比如經(jīng)常以倫敦這座城市以及荒原、河流、山川等實體地理空間作為作品的背景,但是這只是一種較為淺層的空間構建,不具有明顯的獨立意義。除此之外,伍爾芙在作品中構建了一些充滿深意的空間,這才是其空間抒寫的重心。自從發(fā)表散文《一間自己的屋子》之后,伍爾芙就明確提出了“屋子”這一空間概念,其含義不僅僅限于伍爾芙“進行自由創(chuàng)作的空間”,而是有強大的外延,泛指各種精神生存層面的空間。在其作品中,這種空間既是具體的,又是抽象的,主要有:
(一)“燈塔”空間
《到燈塔去》堪稱伍爾芙小說中的扛鼎之作,小說以“燈塔”為中心構建了一個色彩斑斕的空間世界。從小說的題目就可以管窺“燈塔”空間意象在文中的重要性,實際上它是整部小說空間構建的核心,不僅直接影響著文中關鍵人物的舉動,而且是對美好未來世界的一種預示。燈塔位于拉姆齊先生一個別墅之外的大海中央一處巖石上面,可謂聳立云天,它經(jīng)常成為拉姆齊夫人隔窗眺望的一個景觀。對于拉姆齊夫人來說,燈塔的意義遠不止是一個景觀,而是一個牽動其內(nèi)心世界的寄托。小說中的拉姆齊夫人是一個典型的完美家庭主婦,不僅把家里的八個子女照顧得無微不至、井然有序,而且對性格偏執(zhí)的丈夫進行悉心的寬慰。除了照顧家人的生活起居外,拉姆齊夫人還奔走于各種社交場合,通過周到的人際關系處理來為丈夫的前途鋪路。然而拉姆齊夫人這種忘我犧牲的做法只是一個表象,一旦到了晚上或閑暇時刻,她會不自覺惆悵憂思,就會不自覺地眺望遠處那座燈塔。而在這一刻,她內(nèi)心沉浸于一種莫名的喜悅中,她似乎看到了自己在燈塔上面發(fā)出點點亮光,而那就是她靈魂深處的美,然而這種閃光又是那么短暫,同時燈塔也似乎在眺望中若隱若現(xiàn)。因此,燈塔對于矛盾體的拉姆齊夫人來說是一種希望,也許只是一個夢,因為在整個空間中燈塔是那么遙不可及,但卻又近在眼前,這是對拉姆齊夫人內(nèi)心的考驗和呼喚。
(二)“大橡樹”空間
“大橡樹”是伍爾芙在傳奇自傳體小說《奧蘭多》中構建的一個空間,包括這棵處在山頂?shù)拇髽湟约爸車母呱胶瓦h景,它和“燈塔”一樣充滿了象征意味,更多的體現(xiàn)的是主人公奧蘭多的一種寄托和情思。在這部傳奇小說中,奧蘭多從小就喜歡這棵大橡樹,每當遇到生活中的煩惱,他就會跑到大橡樹下這個開闊之地,呼吸腳下泥土的芬芳,實現(xiàn)內(nèi)心的愉悅。以后隨著年齡的增大,即使是經(jīng)歷了詹姆士時代、查理一世時代、維多利亞時代,奧蘭多自身也在經(jīng)歷種種變化,但是他始終沒有忘記山頂?shù)哪强么笙饦?。而且無論時代如何變化,不管是戰(zhàn)亂和平,還是人性蛻變,大橡樹本身并沒有絲毫的改變,依然矗立在高高的山巔,這也正是讓奧蘭多魂牽夢繞的根本。在400多年的人生歷程中,奧蘭多經(jīng)歷了諸多巨變,不僅社會角色不斷改變,而且也實現(xiàn)了性別的變化,他已經(jīng)從一個風度翩翩的少年郎成長為一個成熟的少婦,其中自然體驗了人世間的萬千巨變,但是其內(nèi)心深處依然是一片茫然,她感受更多的一直是“生活的破碎和不完整”,于是在其憂傷之時,她總會投向大橡樹的懷抱,祈求一種庇護和指引。因此,“大橡樹”空間是伍爾芙為撫慰奧蘭多脆弱敏感的心靈而構建的一個空間,希望她在尋求寄托的基礎上,找到一個美好的歸宿,而這又是伍爾芙對人類生存問題的又一次拷問。
(三)“波因茨宅”空間
“波因茨宅”是弗吉尼亞·伍爾芙在最后一部作品《幕間》中構建的空間,其實這部小說的原名就叫《波因茨宅》。波因茨宅是位于英格蘭中部的一個鄉(xiāng)村,但是在小說中伍爾芙?jīng)]有聚焦于這個地支空間,而是以微觀的角度對一間屋子進行刻畫,特別是其中“空曠,空曠,空曠;寂靜,寂靜,寂靜。這間屋子是個貝殼,頌歌著時間記載之前的往昔:一個花瓶立在屋子中央,石膏做的,平滑,冰涼,盛滿了不變的、提煉過的空曠的本質(zhì)——寂靜”。這段哲思性的描述令讀者深思良久,除了營造一種壓抑緊張的氛圍之外,也是引導讀者去思索人生意義。這部小說創(chuàng)作于二戰(zhàn)爆發(fā)前后,當時伍爾芙已經(jīng)親身經(jīng)歷了種種戰(zhàn)爭陰謀,包括慕尼黑陰謀、英法對德宣戰(zhàn)、巴黎失陷、空襲倫敦等,而且在空襲倫敦中,伍爾芙失去了自己的住宅和印刷廠等,因此她對戰(zhàn)爭有種深刻的厭惡感,于是借助作品中的空間構建表達了對戰(zhàn)爭的抵觸以及對人性變質(zhì)的反感和悲哀,尤其是刻畫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冷漠與深層次矛盾,包括兄妹之間親情的淡漠、兩性之間情感的異化等。因此,《幕間》中的“波因茨宅”空間實際上是一個束縛人性的牢籠,伍爾芙渴望打破樊籬,走向美好自由的未來。
四、結語
當然,弗吉尼亞·伍爾芙在作品對空間的構建不僅僅限于“燈塔”“大橡樹”“波因茨宅”等空間意象,還有很多其他光怪陸離的意象空間,但是無論哪種空間建構,它們都是弗吉尼亞·伍爾芙通過文學創(chuàng)作表達思想的媒介。因此,在梳理分析伍爾芙作品的過程中,不可以停留在對空間的淺層解構上,而要結合其生活經(jīng)歷和社會經(jīng)歷進行多維度的深入思考,只有這樣,我們才可以接近、了解弗吉尼亞·伍爾芙作品的思想真諦。
[參考文獻]
[1] 劉衛(wèi)英,馬彥芳.民間鬼神信仰力影響下的空間敘事——論《鄷都知縣》的敘事藝術[J].學術交流,2011(01).
[2] 蔡芳,謝葆輝.從《奧蘭多》感悟伍爾夫小說創(chuàng)作的文脈:雙性同體觀[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5(12).
[3] 李靜. 空間敘事理論下亨利·詹姆斯《一位女士的畫像》主人公的成長[J].沈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3(01).
[4] 潘建.從失語到“喧嘩”:論弗吉尼亞·伍爾夫?qū)ε詺v史與文學史的追尋[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6(06).
[5] 曲常明.空間的政治性再定義——關于列斐伏爾《空間與政治》的理論述評[J].語文學刊(外語教育教學),2010(11).
[6] 徐晗,呂洪靈.弗吉尼亞·伍爾夫《歲月》對傳統(tǒng)成長小說的繼承與超越[J].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2012(02).
[7] 袁運隆.生命主題的空間敘事——屠格涅夫《獵人筆記》的空間解讀[J].理論月刊,2009(07).
[8] 袁小華,楊金才.論《紅字》中的空間敘事結構及藝術效果[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5,21(06).
[9] 劉茂生.文學倫理學批評實踐的可能空間——兼評《文學倫理學批評:文學研究方法新探討》[J].外國文學研究,2006,2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