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追求思想自由之下的相似抒懷
(一)生存狀態(tài)的相似
李煜和李清照二人雖然生存年代有差異,但是二人的人生經歷和生存狀態(tài)極為相似,其人生都分為前后兩個階段。李煜作為南唐的末代皇帝,他天資聰慧,琴棋書畫無一不通,是一個成就卓著的文學藝術家。他的詞以國破被俘為界,分為前后兩個階段。由于從小受儒家思想的熏陶教育,又對佛家的教義頗有興趣,能夠很好地把儒家與佛家的思想融會貫通,因而具有忠厚、真誠、率真、寬容、不顯不露不爭的良好品性,反映在他的作品中,詞作一派清新本色,雖多寫宮廷生活,描寫帝王的奢侈生活,抒發(fā)離愁別恨之情,卻率真自由而毫不矯飾。后期被俘虜以后,經歷了一番痛苦折磨,忍受了囚禁的侮辱,這時候的詞作沒有了先前的綺麗奢華,而是充滿了故國之思,亡國之痛,哀婉纏綿,但依舊是本性的流露。
李清照是中國歷史上最負盛名之一的女詞人,是婉約詞派的代表。她的詞以南渡為界分為前后兩個階段。出生于文學氛圍十分濃厚的家庭,耳濡目染,家學熏陶,加上她自己天性聰穎,滿腹才華,因而少年便有名氣。她前期過著無憂無慮、天真爛漫的悠閑生活,作品多表現出一位無知少女內心的歡樂和對未來生活的滿心期待。如《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與太學生趙明誠結為夫婦,共同致力于書畫金石的搜集和整理?;楹笊铍m然清貧,但二人琴瑟和諧,志趣相投,高雅有趣,充滿著幸福與歡樂,反映在李清照的作品中,多描寫愛情的美好,如《一剪梅》《醉花陰》等,作品感情真摯,清新優(yōu)美,淳樸自然。然而好景不長,南渡后,國破家亡,丈夫病故,李清照開始了顛沛流離、孤身一人的生活,曲折的人生遭遇使她內心充滿著痛苦,她的詞作一改往日的柔美,呈現出無限的悲痛和哀傷,多描寫個人的凄慘遭遇。但她的意志并沒有消沉,她將個人遭遇、國家遭遇融為一體,從中透露出時代的憂患,具有了特定時代特定階層的面貌和特征,這一時期的《武陵春》是代表,抒發(fā)了詞人真摯的感情,產生強烈的藝術效果。
(二)真性情的自然流露
李煜和李清照創(chuàng)作的最相似之處便是真性情的自然流露,于細小枝節(jié)書寫率真的感情。
首先,表現在語言風格方面。語言清新流暢是二李詞作的共同特點。二人都喜歡采用白描的手法來表現內心世界,直抒胸臆,吐露真情,而很少用到典故。如李煜的“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以流水和落花來比喻美好的事物,以春去也來比喻曾經擁有的一切美好的事物,包括家國等都已遠逝,今昔對比,又如一個天上,一個人間,比喻和象征運用得恰當自如。又如“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以月牽動人的愁思,如水的月光勾起了詞人對故國的深切懷念,置身于皎皎明月當中,心卻早已飛往那已逝去無法找尋的故國家園。“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李煜所經歷的大起大落的人生變故,真切的感受流露于筆端。正因為有了情,才能打動讀者,才具有更加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凄惻動人。就連加拿大的華裔學者葉嘉瑩也十分欣賞李煜的詞作,“我們先從其閱世淺與不失赤子之心的一面來說,后主之為人與詞的最大的好處原來就在于他的真純無偽飾。我嘗以為中國歷代詩人中最能以任真的態(tài)度與世人相見的,一個是陶淵明,另一個就是李后主”①。正因為李煜閱世未深,很少受到復雜社會勾心斗角、污濁盈利等黑暗面的影響,他保持著最原始、最真摯的內心,對社會、對生活有著最主觀的深切感受,這不得不說是他創(chuàng)作真性情的一個原因。
李清照同樣是一個率性真實的女子。她把自身遭遇與人民的命運,與國家的前途聯系起來,更真實地反映了現實生活。如她的《永遇樂》:“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處。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元宵佳節(jié),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如今憔悴,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边@首詞雖寫元夕,卻一反常調,以今昔元宵的不同情景作對比,抒發(fā)了深沉的盛衰之感和身世之悲,寄托愁苦寂寞的情懷。全詞情景交融,跌宕有致,感情深沉、真摯,語言于樸素中見清新,平淡中見工致。李調元《雨村詞話》評:“易安在宋諸媛中,自卓然一家,不在秦七、黃九之下。詞無一首不工,其煉處可奪夢窗之席,其麗處直參片玉班,蓋不徒俯視巾幗,直欲壓倒須眉?!崩钋逭者@首詞實際上不止是寫自己的身世之悲和盛衰之感,實為當時大多數人的命運。因為帶上了整個時代和社會的悲劇色彩,寫出了大多數人的心聲,這首詞變得格外渾厚深重,在當時影響很大。
其次,表現在意象的選擇方面,二人也多有相似之處。月意象是二李所共同愛好的。月缺月圓本是自然現象,卻成了人們情感寄托的對象。李煜詞《臨江仙》:“櫻桃落盡春歸去,蝶翻金粉雙飛。子規(guī)啼月小樓西,玉鉤羅幕,惆悵暮煙垂。別巷寂寥人散后,望殘煙草低迷。爐香閑裊鳳凰兒,空持羅帶,回首恨依依。”其中 “櫻桃落盡”和“子規(guī)啼月”化用櫻桃難獻宗廟和杜宇(子規(guī))失國的兩個典故寫傷逝之情、亡國的預感,用心良深,把一個淪為階下囚的亡國之君的情感形象展現得淋漓盡致。李清照《一剪梅》:“紅藕香殘玉蕈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ㄗ燥h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月滿西樓,人卻難圓。此時的詞人正忍受著與丈夫別離的孤獨和痛苦,她期盼丈夫的歸來,夫妻團聚,然而無情的月亮無視人間真情,自圓自缺。詞人的相思之愁無法排遣,滿樓的月輝也籠罩了一層淡淡的哀愁。愁緒是李清照和李煜詞中常出現的意象,二人的愁也有相似之處。李清照是“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詞句流利工整,輕快中帶著思緒沉重,“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把一“愁”字更加深化了,仿佛愁成為一種具體可感的客觀事物,就在眼前,觸手可及。李煜是“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紛繁的思緒還是無法理清,越理越亂,無始無終,一番愁緒繚繞在詞人心頭,揮之不去,抹之不掉?!皢柧苡袔锥喑?,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運用比喻的手法寫愁之多,如滔滔江水,滾滾而來,將愁具體形象化了,讀者讀完之后,如聞其聲。
二、自由思想下的創(chuàng)作差異
李清照和李煜都追求思想的自由,因而他們的作品都流露出真性情,這是難能可貴的,但是二人畢竟生活年代、身份地位、性別、人生經歷等都各異,因而他們的詞作也存在差異。
(一)性別差異導致的詞作主題不同
古代社會對于不同性別所擔的責任有著嚴格的標準,“男主外,女主內”,作為一國之君的李煜,自然擔當著治理國家、安撫百姓的重任,兒女私情、家庭瑣事都為次要。因而在亡國后,他的詞作多表現的是對故國河山的懷念,是對自己治國不當的悔恨,是作為一名男性對自己失職的懺悔,而很少男女私情之作?!按夯ㄇ镌潞螘r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明月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一曲《虞美人》訴盡滿腔的恨血,這是一位帝王在淪為階下囚之后內心痛楚的最真情流露,讀來令人肝腸欲斷。
而李清照作為一輩女流,盡管在詞壇上多有鋒芒,然而她的責任仍不出相夫教子,因而她的作品多為表現男女之間的愛情,琴瑟和諧之樂,在國破家亡后,她在詞中寄托著她對亡夫的深切思念,對家鄉(xiāng)的無比眷戀,如《浪淘沙》:“簾外五更風,吹夢無蹤。畫樓重上與誰同?記得玉釵斜撥火,寶篆成空。回首紫金峰,雨潤煙濃。一江春浪醉醒中。留得羅襟前日淚,彈與征鴻?!?/p>
(二) 作品的社會影響力不同
李清照早期過著無憂無慮的少婦生活,多描寫少女的天真無邪,表現大自然的美好以及愛情生活的甜蜜,多從個人角度出發(fā)。靖康之難后南渡,經歷了國破家亡的變故,顛沛流離,孤苦伶仃。時代巨變毀掉了她的幸福生活,同時也玉成了她。她后期的詞作成就更大。正因為有著家破、國亡、夫亡的磨難,她才真正地走進人民,深切體會到人民的苦難,她把自身的凄慘遭遇與人民大眾的命運,與國家的前途聯系起來,這樣,作品所表達的就不只是個人的悲痛,而具有了時代特征,是具有普遍性的廣大民眾的共同表達。李清照后期的詞作之所以取得卓著的成就,原因之一就是她的真性情不止是表露自己的感受,而是融入了人們的共同感受,具有社會的普遍意義。李煜帝王的特殊身份把他與國家政治緊密聯系。亡國后,李煜詞作也多表達對故國的思念,對統治者的反思,也有對人民百姓的愧疚。但是李煜的這種反思只是從最高統治者的角度出發(fā),從自身遭遇經歷的天壤之別來表現,畢竟他無法體會到平民百姓所受的苦難,因而他的詞作讀起來還是缺少社會普遍性。
李煜和李清照合稱為“二李”,清初學者沈謙《填詞雜說》有云:“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極是當行本色。”足見二人在中國詞學史上的卓著成就。二人都追求思想的自由和奔放,于詞作中流露出真性情,然而又因為身份地位等的差異,二人詞的創(chuàng)作同中有異,各有千秋,為詞壇增添了絢麗的色彩。
注釋:
① 張葆全:《中國古代詩話詞話辭典》,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426頁。
[參考文獻]
[1] 張葆全.中國古代詩話詞話辭典[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2] 王國維.人間詞話[M].徐調孚,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9.
[3] 孫剛.自由吟唱:李煜和李清照“故國之哀”詞作比較[J].語文建設,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