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是指語言文字,還是指語言文學,歷史是人們爭論的話題,我以為,語言文字也好,語言文學也罷,語文教學必須突出文學性。語文教材中有相當一部分課文是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文學作品,其顯著特色也就是在于突出的文學性。既然如此,語文教師再講文學作品時又怎能無視其文學性呢?從語文概念上來理解,語文和文學既是接近的,又是有區(qū)別的。葉老早就說明“語文”的含義,“什么叫語文?平常說的話叫口頭語言,寫到紙面上叫書面語言。語就是口頭語言,文就是書面語言。把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連在一起說,就叫語文。”這段話把“語文”的概念表述得非常明確?!罢Z文”就是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的合稱。他還解釋了“語文”“語言文字”和“語言文學”的不同。他說:對于語文“其后有人釋為‘語言’‘文字’,有人釋為‘語言’‘文學’,皆非立此名之原意。第二種解釋與原意為近,唯‘文’之含義較‘文學’為廣,緣書面之‘文’不盡屬于‘文學’也。課本中有文學作品,有非文學之各體文章,可以證之。第一種解釋之‘文字’,如理解為成篇之書面語,則亦與原意合矣?!贝颂?,葉老也說明,語文和文學的含義比較接近。因為選入語文課本的文章大部分是文學作品,而文學也離不開語言——書面語言。而書面語言的內(nèi)涵,就是情意,也就是人文性,而人文性是需要審美的;作為語文課本入選的文章,絕大部分是文質(zhì)兼美的文學作品,語文教學的內(nèi)容要反映人文的真、善、美。
如何才能使語文教學突出文學性呢?我以為,處于語文教學主導地位的語文教師應(yīng)著重在以下兩個方面做文章。
重視語文學科的文學性
語文的文學性,是由語文學科的性質(zhì)決定的。語文是一門思想性、文學性很強的基礎(chǔ)工具課。提到“文學性”人們不禁要問,文學的本質(zhì)特點是什么?文學,就是通過形象、典型來認識生活、反映生活的,這些形象具有生動性、可感性、是主觀與客觀的統(tǒng)一。文學創(chuàng)作包含著作家的思想感情和強烈的愛憎。作家按照一定的審美觀念,對自然和社會生活進行選擇、概括、加工,創(chuàng)造出比自然和生活中的美更理想的美。這樣,學生在學習這些作品時,就會受到強烈的感染,獲得更高更強烈的美感,得到更大的愉快和滿足。
從語文教育的任務(wù)看,更有必要強調(diào)文學性,進行文學審美教育。語文教育,既有傳授語文基礎(chǔ)知識的任務(wù)和培養(yǎng)語文能力的任務(wù),又有開發(fā)學生的智力和進行思想教育的任務(wù),同時還具有進行文學審美教育的任務(wù)。
從我國教育的發(fā)展看,語文教育文學性的特點,始終占有重要地位,文學審美教育從未中斷過。
總之,語文學科的文學性不能消弱,必須充分發(fā)揮語文課的審美教育功能。
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yǎng)
語文素養(yǎng)概括地講,就是兩條:一是使學生掌握與人交流的語言工具,一是傳承民族文化。具體講包括:語文能力(聽、說、讀、寫、書的能力);做人的良好性格和思想、品德、情感、習慣;良好的思維品質(zhì)及思維能力;中國和世界優(yōu)秀文化的積累及正確的審美觀念,健康的心理素質(zhì)。也就是說,語文教學要促進學生語言、思想、品德、情感、思維及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全面發(fā)展。語文能力是小學語文素質(zhì)的核心,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能力也是語文教學的核心。而文學的內(nèi)涵包括:語言、情感、審美三要素,這三要素正是完成語文素養(yǎng)的材料。所以語文教學的目的和手段(學習文學作品)是統(tǒng)一的。也就是說,在閱讀文學作品時,一定要通過理解語言和感悟作品中的思想、情感和美感。
教學文學作品,一定要體現(xiàn)文學的三要素:語言,情感,審美。而“語言是文學的第一要素”(高爾基)??梢哉f,沒有語言就沒有文學。最好的文學作品都是用最規(guī)范、最優(yōu)美的語言寫成的,所以學習文學作品也不能脫離語言。語言的文學性,主要指語言的準確性、形象性、含蓄性、情感性和審美性。
文學語言是準確的。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大都是用準確的詞句表達對審美客體的認識、感受和體驗。閱讀時,就要使學生準確地理解和感悟作品語言的準確性。尤其對于學生學習語文必須把重點放在語言的掌握上,要以聽、說、讀、寫為重點。首先要把課文的語言讀懂。所謂讀懂,就是先要理解,就是要理解一個詞、一句話、一段話所講的是什么意思。讀課文時,要理解詞句含義,理解語言構(gòu)造,理解文章結(jié)構(gòu)。從目前的教學實踐來看,指導學生理解課文的詞句是較差的,而理解語言構(gòu)造及文章結(jié)構(gòu)更不夠。學生對于詞句的理解能力差,是造成對課文深入理解和感悟思想感情的一大障礙。不能一談文學教育就把語文教學中最基本的字詞句教學忽略了,要知道語文的基礎(chǔ)是字詞句,如果寫文章詞不達意,語句不通,怎能寫出好文章呢?所以不能忽視語言的準確性訓練。要使學生讀懂全篇,首先要把字詞句讀明白;學習字詞句的過程也是熟悉全篇的過程。既要準確地理解字詞句本意,還要使學生在語言環(huán)境中靈活掌握詞語,不斷豐富學生的詞匯,使整個學習字詞句的過程豐富多彩。語文教師提高自身文學素養(yǎng)的途徑,不外乎“四多”:
1、多讀。就是多讀古今中文的文學名著、名篇,加強文藝理論知識的學習,感受作品中的藝術(shù)形象,欣賞作品中的精美語言,領(lǐng)悟作品中的寫作技巧。
2、多寫。就是多動筆,多出作品,包括教學論文、文學作品等。以往,不少語文教師忽略這一點,總以為,語文教師的任務(wù)就是講課,批改學生作業(yè)、作文,而寫作是學生的事。
3、多體驗生活。就是多走出校門,到現(xiàn)實生活中去,到群眾中去,把握時代的脈搏,感受群眾的喜怒哀樂。生活是豐富多彩的,生活是創(chuàng)作的唯一源泉。
4、多創(chuàng)新,不斷搜索教學方法。
作為語文教師,要在教學中突出文學性,提高教學效果,就必須在教學方法上創(chuàng)新,在繼承的基礎(chǔ)上創(chuàng)新。啟發(fā)式、討論式等教學方法是一些優(yōu)秀語文教師在實踐中可以“拿來”,為自已所用。現(xiàn)在,已有不少語文教師將多媒體課件運用到教學之中,這是很好的,有利于在教學中突出文學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