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讓課堂貼近學生生活實際,是我們時代的要求,是提升我們課堂質量的有效手段。在生物課堂教學中,有意識的把學生學習與生活體驗、實驗探究、游戲相結合,不僅可以轉變我們的教學理念,體驗生本教育理念,還可以使教學化難為易,解決生活中的科學問題,更正生活經(jīng)驗中的錯誤。此外,課堂與生活有機結合能增強應用意識提高應用能力,同時使課堂高效有趣。本文對于構建高效有趣的中學生物課堂有一定的指導和啟發(fā)意義。
【關鍵詞】生活體驗 實驗探究 貼近生活 化難為易
當前,生本教育理念得到了廣大教師的普遍認可,是課堂教學改革的最重要的理論指導。如何落實生本教育理念,并使之在我們平時的教學中扎根開花結果呢?我認為,最重要的就是要讓我們的生物課堂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要使我們的生物課堂為學生的生活服務?!敖逃瓷?,”教育是學生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失去了生活,教育就成了無本之木。教學設計要努力實現(xiàn)由教材向社會的回歸,為學生搭建“科學世界”通往“生活世界”的橋梁。[1]學生在日常生活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jīng)驗,這是一種珍貴的教學資源。善于發(fā)現(xiàn)、挖掘和利用這些生活經(jīng)驗,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引導學生深入理解生物知識并應用于生活有著積極的意義。[2]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就生物課堂生活化談談自己的教學嘗試與思考。
一、用生物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科學問題。
為了讓生物課堂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教學時可以有新的創(chuàng)設。如在教學演示實驗“光合作用產(chǎn)生氧氣”這個實驗前,我不是先演示,而是先出示一道習題:在實驗室的一個封閉的水族箱中生活著一些金魚藻、一條金魚、兩只田螺,要想讓金魚和田螺能較長時間地活著,必須提供( )A、氧氣 B、陽光 C、食物 D、水分 。讓學生討論回答,學生各抒己見,答案是五花八門,理由也各不相同。接著演示實驗,學生再根據(jù)光合作用的條件、產(chǎn)物等,前后一對比,這時學生理解了其中的科學道理,很快就能得出正確結論:陽光。
再如,在教學“合理營養(yǎng)與食品安全”這部分內容時,因為這部分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息息相關,教學時先讓學生設計午餐食譜,然后再讓學生學習課內的內容,最后分析食譜是否合理,從而讓學生理解其中的科學道理。
二、課堂教學與生活體驗、實驗探究相結合。
在課堂學到的知識,只有與豐富的生活實踐相結合,知識才會變得深刻,而對于一些生活經(jīng)驗,學生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參與、體驗、探究。
如,我們平常所見的白菜和甘藍露在外面的葉片是綠色的,而越里面就越白。以此引導學生提出問題:葉綠素的形成是否與光有關?教師通過指導學生在學校生物園中種植韭菜,進行設計探究方案,師生共同討論得出方案:第一步,把韭菜苗的葉和老根剪掉,只留韭菜頭,把這些韭菜頭平均分成三份,分別種在準備好的三個花盆中,編為A、B、C三組,A、B組用黑色塑料袋罩住,(不見光),C組放在陽光下,其它條件相同;第二步,一周后觀察三個花盆中韭菜葉片的顏色,并將觀察結果填入實驗記錄表,同時將B盆黑色塑料袋拿走,A、C盆不變;第三步,兩周后繼續(xù)觀察,并把觀察結果填入記錄表中,進行再次對照。通過比較:A組始終在暗處生長(無光條件下)葉片呈黃白色,B組的生長條件是從無光到有光,葉片從黃白色變成淡綠色,C組一直在光下生長呈綠色。說明葉綠素的形成與光有關。這個探究讓學生親身體驗、參與,緊密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使學生的課內外學習相得益彰,同時也使學生認識到自身價值,提高了學生學習生物科學的興趣。
三、貼近學生生活,化難為易。
對于教材中新出現(xiàn)的一些概念和知識,特別是一些較深奧的、微觀方面的知識,學生理解起來會感到困難、抽象。這時教師可以用一些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作比方,使學生對深奧的生物知識和概念化難為易,進而形成相應的能力。
例如,在教學細胞膜控制物質的進出這部分內容時,這部分內容如果只靠教師單純的講解,學生理解起來較困難,我就把“細胞膜”比作生活中熟悉的蚊帳,先讓學生討論蚊帳的作用:人體產(chǎn)生的二氧化碳等廢物通過蚊帳排出,而把蚊帳外的有用的物質(氧氣)透過蚊帳進入,把無用的物質(蚊子)擋在蚊帳外。討論完后,接著啟發(fā):細胞膜控制物質的進出就好比蚊帳一樣。這樣一打比方,就使學生輕易地理解了細胞膜控制物質的進出,同時也使學生懂得學習生物知識可以從身邊熟悉的事物想到陌生的事物,可以從宏觀想到微觀,學習生物學知識要多關注生活。
四、用生活中的小游戲學習基本概念。
設計和組織教學活動時可以源于生活,通過充滿生趣的游戲,輕松理解和掌握科學的基本概念。例如:筆者在教學七年級下冊:“神經(jīng)調節(jié)的基本方式——反射”時,在教“反射”這個概念就是通過生活中的小游戲:“拍手”和“抓手指”和“看到解剖針就害怕”等游戲,讓學生從游戲中領悟出“反射”的概念。反射的類型(簡單反射和復雜反射)則是通過學生與學生之間用牙簽扎手指的縮手反射和看到解剖針就害怕這兩個相關的反射分析得出的。這樣,學生就能輕松地理解和掌握有關的科學概念。
五、用課堂知識,更正生活經(jīng)驗中的錯誤。
學生或家長的某些生活經(jīng)驗,生活常識缺乏一定的科學依據(jù),可從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分析其中不科學的原因,并及時更正,這個過程可以加深對有關生物學知識的理解。[3]例如:有的家長告訴孩子,為了避免買到有農藥的蔬菜,買菜時應該買有蟲眼的蔬菜。通過“關注食品與安全”課程的學習,學生就能分析出這是一種不科學的做法。因為有蟲眼的蔬菜有可能是打了農藥蟲還沒死,也有可能先有了蟲眼后才打農藥。為了加強孩子的營養(yǎng),很多家長認為應給孩子吃大魚大肉,山珍海味,這樣不僅沒有達到合理營養(yǎng)的目的,還可能會給孩子偏食、挑食或厭食,造成嚴重的營養(yǎng)不良,合理營養(yǎng)應是按照“平衡膳食寶塔”中的要求,一日三餐的比例應是3:4:3的原則,要葷素搭配。又如:燒菜時先放加碘鹽進行調味,加碘鹽在高溫下長時間燒煮易揮發(fā)流失,而未達到補碘的目的,應在菜快起鍋時再加入碘鹽,這樣才能保證每天攝入足量的碘,從而保證人體有正常的甲狀腺素。再如,為美化居室,人們喜歡在居室內擺放花草,但是由于花草呼吸要消耗氧,夜間與人爭氧,若在室內過多地擺放花草,則會造成室內缺氧,而花草長期處于弱光的環(huán)境也會消耗自身有機物而死亡。
六、生物課堂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
學生的生活中常寓含著豐富的生物學知識應用,引導學生分析其中的應用,舉一反三,能增強學生應用意識,提高應用能力。理論聯(lián)系實際是一個重要的學習方法,而實驗探究的結果,同樣也可以聯(lián)系生活實際。這樣就能使課堂和生活聯(lián)系得更緊密。例如:聯(lián)系種子萌發(fā)的實驗,可以對普遍存在的倉庫貯存糧食,地窯貯存瓜果、蔬菜發(fā)熱現(xiàn)象,找出發(fā)熱的原因,并提出解決的辦法。學習完光合作用的實驗探究后,讓學生解釋栽培韭黃的方法和原理,并嘗試栽種,在調查過植物生長與無機鹽的關系后,可以讓學生親自動手試一下無土栽培,聯(lián)系花的構造和授粉原理,想想怎樣使玉米、向日葵等作物提高產(chǎn)量。
另外,還可以將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引入課堂。例如,在教學人類活動對生物圈的影響這一章時,提出我們要保護環(huán)境,對“如何治理今天的翠江”進行探討,引導學生提出合理的可行性的治理方案,并在校園內發(fā)起倡議,倡議大家為翠江盡一份責任和義務。這樣培養(yǎng)了學生保護環(huán)境的意識,同時也培養(yǎng)了他們關心社會生活和尋找解決生活中存在問題的辦法。
總之,在生物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和利用他們身邊的生活經(jīng)驗和資源,讓課堂與生活有機的結合,能使我們的課堂更加生動有趣,使我們的生物課堂更有效,生活更精彩。同時,也使我們的課堂充滿了生命的活力和求索的動力。我們一定要把生本理念轉化成為我們力所能及的課堂生活化的探索,使我們的生物課堂充滿了高效有趣的探索和研究。
【參考文獻】
[1]張玉花 對“發(fā)酵技術“一節(jié)的教學建議 [J]生物學教學,2010,(6):80
[2]、[3] 程祖建 談學生生活經(jīng)驗在教學中的應用[J] 生物學教學,206,(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