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從事歷史學科教育的過程中,往往教師講述的是已經(jīng)發(fā)生過的歷史事實,對于現(xiàn)代化生活節(jié)奏日益加快的今天來說,孩子們從認知深處來說,的確對歷史學科存在距離感,認為“過去離我們越來越遠”,在知識的掌握上遠不如工具學科容易,扎實。通過教學實踐,我覺得運用成功的導入教學方式對歷史教學十分奏效。
導入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究竟有哪些作用呢?
第一,成功的導入會有效吸引學生關注課堂,較快進入學習狀態(tài)。歷史課在中學課堂安排中,大多集中在上午最后一節(jié)或者下午第一二節(jié),正值學生容易產生饑餓感或疲倦懈怠感的高峰期。如果課前導入到位,可以很快轉移學生的學習懈怠,從而有利于開展學習活動。
第二,成功的導入可以極大提升學生的求知興趣。教學藝術在于激勵學生,引導學生。教育家第斯多惠就說過,“教學成功的藝術就在于使學生對你教的東西感興趣?!弊龅綄W生樂意聽講,這需要教師不斷摸索和完善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總結經(jīng)驗教訓。
第三,成功的導入有利于建立新舊知識的聯(lián)系體系。在初中義務教育階段,按照大綱規(guī)定,每周只有兩節(jié)歷史課,學習周期間隔較長,學生容易遺忘,如果能在課前導入時巧妙地引導學生回顧上節(jié)課的內容,會使新舊知識的銜接更加穩(wěn)固。
第四,成功的導入有利于學生明確學習任務,增強教學實效。在全面推行素質教育后,歷史課堂內容活潑生動,史料豐富,采取恰當?shù)膶肽軒椭瑢W們把握核心知識,分請重點難點。
剛才講了成功的導入對于初中教學的益處,那么“成功的導入”教學法有哪些呢?
首先,復習導入法使學生溫故而知新。初中段每周兩次的歷史課容易使同學們記憶遺忘,采用復習導入的方法可以幫助學生們回憶舊知識,進而學習新內容。這種方法特別適合用在兩節(jié)或幾節(jié)關聯(lián)性強的教學內容學習上。如在講述初中七年級歷史17課《昌盛的秦漢文化二》時,我采用了復習導入:同學們,上節(jié)課的學習中,我們學習了哪些秦漢文化?學生會說道:紙的發(fā)明,數(shù)學專著,地理學成就--地動儀問世,還有醫(yī)學成就。教師可以接著引入新課:今天我們繼續(xù)來學習《昌盛的秦漢文化二》來領略秦漢宗教,史學,雕塑等方面的成就。又如再講到八年級歷史第二單元近代化探索中,因為本單元設計了近代中國向西方學習的幾個過程:技術---制度---思想依次講述了《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在講述下一課內容時都可以以復習導入方式完成新舊知的連接。
其次,設置懸念問題導入法引發(fā)學生的對內容的探究。在講《兩漢與匈奴的和戰(zhàn)》這一課時,我先問學生:“在2008年舉辦的北京奧運會上,我國共得了幾塊金牌?”學生幾乎是齊聲回答“51塊”,我緊接問:“那同學們知道這第一名,也就是冠軍的稱呼從何而來呢?”學生都不知道,坐在那兒直搖頭。然后我就指出:這冠軍的稱呼與我們今天所要學習的歷史人物──霍去病有關,那為什么有關呢?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就能知道了。 在講述七年級歷史《華夏之祖》時,我讓同學們猜猜看,誰被稱為中華民族的祖先呢?同學們說:皇帝。教師可以追問:為何將皇帝尊奉為華夏之祖呢?他有哪些貢獻呢?讓我們共同進入今天的學習。還有,運用適當?shù)臍v史教具能增強學習的直觀性。在講述八年級歷史上冊時,上第12課《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拿著一頂軍帽,一枚臂章上面分別有“八一”字樣,一進班,同學們因為參加過初一的軍訓,所以可感興趣了,問老師為何拿著它們呢?教師當即就可以導入新課,講述南昌起義。又如八年級級下冊《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學習時,為了讓同學們對比改革開放前后的變化,我拿來了幾張布票,糧票。同學們很驚訝,問老師:這是做啥用的?可以當貨幣使用嗎?教師可以答道:它在當時甚至比貨幣還可貴。由此直接導入本節(jié)課的學習。
再者,巧妙地解析課題導入也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這可以說是一種開門見山的導入方法,可以干脆利落的將同學們直接引入新課的學習。如在講述七年級上冊《大變革的時代》時,根據(jù)課題我啟發(fā)學生:什么叫變革?大變革的時代指的是哪個時代?同學們會結合課前預習說出:鐵工具的使用。教師可進行補充引導:它其實不僅包括工具的革新,還有土地制度,生產關系的革新,下面就讓我們進入----大變革的時代。又如講《三國鼎立》這節(jié)課時,我直接利用課題問同學們:三國鼎立指的是哪三個國家的政權對壘呀?同學們異口同聲:回答出這三個國家依次是:魏蜀吳。那么它們?yōu)楹螘霈F(xiàn)對壘的局面呢?直接可以進入新課官渡之戰(zhàn)的講解學習。再如講述八年級歷史《戰(zhàn)略大決戰(zhàn)》一節(jié)時,通過同學們自己來說說:為和要以戰(zhàn)略大決戰(zhàn)作為本節(jié)課題?大決戰(zhàn)主要指哪些戰(zhàn)役?孩子們會很快理解并回答:遼沈,淮海和平津戰(zhàn)役。由此直接導入本節(jié)課三大戰(zhàn)役的學習。
接著,設置前置學習表格導入法能幫助同學們把握知識的精髓。對于初中的孩子而言,在遇到歷史線索多,內容量大的課程講解時,如果在課堂教學中能夠有目的地設計課前預習表格,會有效地化解學生的學習困難。在講述七年級歷史下冊《民族政權并立的時代》時,我提前給學生設計了這樣一個表格,并做了提示
學生通過課前查找預習,很快完成了表格,這對于本節(jié)課的學習無疑起到了化解難點的作用。又如,在講述《匈奴的興起及與漢朝的和戰(zhàn)》時,因為漢匈關系復雜學生不好把握,我設計了這樣的表格,讓同學們在課前完成通過孩子們自己動手,很快梳理出本節(jié)課的知識線索,教師只需要將不完善的進行評講即會達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再次,詩詞、成語典故導入法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質。歷史學習時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在學科中有句俗語:文史不分家。其實在歷史教學中如果能恰當?shù)嘏囵B(yǎng)學生發(fā)揮文學特長注入歷史課堂,不僅能提升課堂氛圍,還能有效的培養(yǎng)學生全面發(fā)展。在講述七年級歷史下冊《輝煌的隋唐文化》時,我邀請班級中酷愛唐詩的孩子在課前朗誦了杜甫的《石壕吏》,同學們聽得津津有味,更難能可貴的是這個孩子竟然講述了文章的大意,這就為歷史教學中分析杜甫生活的環(huán)境,唐朝由盛轉衰提供了依據(jù),收效很好。又如講述七年級上冊《春秋戰(zhàn)國的紛爭》時,有幾個班里的歷史迷主動承擔了課前將歷史典故的任務:圍魏救趙,紙上談兵的歷史典故惟妙惟肖,將這節(jié)本來很枯燥的戰(zhàn)爭課題詮釋的生動有趣,也為我實施下一步教學提供了便利。最可貴的是,通過這種熏陶,孩子們培養(yǎng)了愛讀書,朗誦和敢于發(fā)表自己觀點的能力,這些恰好是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實現(xiàn)的培養(yǎng)目標。
最后,多媒體聲像創(chuàng)設情景導入法激勵學生繼續(xù)求知的欲望。隨著計算機技術的普及,多媒體音像資料的輔助教學為歷史課堂送來了視覺盛宴,教學過程中逐步被大多數(shù)教師采用。如講述八年級上冊歷史《紅軍不怕遠征難》時,我采用視頻資料《飛奪瀘定橋》精彩視頻使同學們加深了對于長征過程中精神的理解,引發(fā)了學生的學習欲望。有如在講述八年級下冊《外交事業(yè)的發(fā)展》時,我采用中國恢復聯(lián)合國合法席位的視頻資料,振奮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對于新課講解收效較大。
要注意的是:在初中歷史課堂使用成功的導入教學要注意方法靈活,要注意提出高質量的問題,并且導入時間最好在三分鐘之內以免喧賓奪主。
總之,托爾斯泰曾經(jīng)說過:“成功的教育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背晒Φ?導入恰好能有效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情不自禁地對歷史產生求知的欲望,從而有利于教師課堂教學活動的開展,作為教師的我也會不斷的總結,不斷地改進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充分享受歷史學習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