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边@就要求數學教學要充分體現以學生為本,強調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應把課堂交給學生,真正讓學生在課堂中“活”起來,“動”起來。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在動手實踐中、自主探究中、合作交流中去思考、去質疑、去辨析、去釋疑。讓學生愉快輕松的教學氛圍下學會了新知,在具體實踐活動中學會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歸納概括、判斷、推理。教師要徹底改變教學觀念,學生不是外在于課堂的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而是課堂的主人、課程的主人,是數學知識的創(chuàng)造者,讓數學的學習過程變?yōu)閷W生創(chuàng)造和發(fā)展的過程,促進學生全面、持續(xù)、和諧地發(fā)展,為學生的終身可持續(xù)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一、讓學生主動探索與發(fā)現,經歷數學知識形成的過程
著名數學家波利亞說過:“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學生自己去發(fā)現。因為這種發(fā)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規(guī)律和聯系?!薄白约喝グl(fā)現”,就是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去探究。在教學中教師要盡可能地給學生提供廣闊的空間,自覺地將教學過程處理成組織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操作、實踐的過程,讓他們合作交流、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并從中獲取新知,體驗嘗試成功、探索與發(fā)現的快樂。如,在教學“三角形”、“梯形”的面積公式推導時,把學習的自主權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學本節(jié)課的學習內容,自制學具,探索研究、推導出面積的計算公式。再進一步地與同學交流,并讓學生勇敢地走上講臺,展示出自己探索研究出的成果。從學生實踐、演示、自信的講述中,他們學會了推理,學懂了新的知識。讓學生自制學具進行自主探索研究,并與同學交流,拼、擺各種圖形,從而有效提煉,創(chuàng)作出自己喜歡的作品,并對作品特征加以觀察、分析,歸納得出結論,從整體上理解和把握所學的知識點。通過不斷地嘗試——發(fā)現,讓學生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使課堂成為學生張揚個性的舞臺。
二、改革學習方式,促進學生主動發(fā)展
學習方式的改革是這次課程改革的核心?!稊祵W課程標準》提倡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是著眼于學生的未來和發(fā)展提出的學習方式。傳統(tǒng)的數學教學是教師根據數學題目類型進行分類講解,讓學生記住例題,然后根據例題去套解數學問題,當出現與例題相類似的問題時,學生得心應手,如果稍加變動,學生就會顯得束手無策。這種新的學習方式就是讓每個學生都成為探究者、發(fā)現者,爭取用自己的數學思考解決數學問題,在潛移默化中形成創(chuàng)新能力。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推導時,引導學生合作交流,探索把“平行四邊形”能否轉化成已經學過的圖形,學生動手實踐,一會就設計出了自己的作品,有近一半的同學想到了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已經學過的圖形。教師進一步鼓勵學生大膽地提出猜想“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由于受長方形面積公式的干擾,大多數同學認為:平行四邊形面積等于兩條相鄰邊的乘積。對于學生的猜想,教師要給予鼓勵,雖然第一個猜想的結果是錯誤的,但就猜想本身而言卻是合理的,而創(chuàng)新思維的火花往往在猜想的瞬間被點燃,不同的猜想結果又激發(fā)起學生進行驗證的需要,需要學生作進一步的探索。令人驚喜的是,有的同學竟能發(fā)現兩種猜想有矛盾之處,這雖出乎意料之外,卻又在情理之中。因為教師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一種民主、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給了學生充分的思考問題的時間與空間,在這樣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始終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合作者,在這樣的課堂學習中學生樂想、善思、敢說,他們可以自由地思考、猜想、實踐、驗證,在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的基礎上組織學生進行合作交流。由于學生的學習活動是獨立自主的,因此面對同樣的問題學生會出現不同的思維方式,讓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合作交流能滿足學生展示自我的心理需要,同時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能夠使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問題 ,能夠對自己和他人的觀點進行反思與批判,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啟發(fā)、互相激勵、共同發(fā)展。通過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相互啟發(fā)才能到靈感,而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的各種方法正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學生只有在相互討論,各種不同觀點相互碰撞的過程中才能迸發(fā)出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火花,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不斷得到增強。
三、發(fā)展學生的問題意識,促進學生主動發(fā)展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能給學生的思維以方向和動力,不善于發(fā)現、提出和解決問題的學生是不可能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要培養(yǎng)學生探索知識的問題意識,首先教師要精心設計具有探索性的問題,教師的提問切忌太多、太細、太直,教師要做到,學生能說的要讓學生說、學生能做的要讓學生做,重視培養(yǎng)學生學會發(fā)現問題,探索、實踐、解決問題的能力。老師決不能代替。在平行四邊形面積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你能想什么辦法自己去發(fā)現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呢?”這一問題的指向不在于公式本身,而在于發(fā)現公式的方法,這樣學生的思維方向自然聚焦在探究的方法上,于是學生就開始思索、實踐、猜想,并積極探求猜想的依據。當學生初步用數方格的方法驗證自己的猜想后,教師再引導:“這個公式能運用于所有的平行四邊形嗎?”這個問題把學生引向了深入,這不僅使學生再次激發(fā)起探究的欲望,使學生對知識理解得更深刻,同時更是一種科學態(tài)度的教育。其次,要積極鼓勵學生敢于提出問題。教師對學生產生的問題意識要倍加呵護與尊重,師生之間應保持平等、和諧、民主的人際關系,消除學生的緊張感,讓學生充分披露靈性,展示個性。于是,“平行四邊形面積該怎樣求?是等于兩條鄰邊乘積還是等于底乘高?”“該怎樣來驗證自己的猜想呢?”“怎樣用數方格來數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怎樣用轉化的方法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呢?”這些問題在學生的頭腦中自然產生,學生在獨立思考、相互交流、相互評價的過程中感受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滿足了學生自尊、交流和成功的心理需求,從而以積極快樂的姿態(tài)投入到數學學習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