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學教育改革的深入和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探究教學越來越廣泛地深受廣大教師的重視,國家教育部最近公布的科學課程標準,提出“倡導探究性學習”,“在教學中,教師應該讓學生親歷思考和探究的過程,領悟科學探究的方法。”將探究教學置于核心地位。在教學過程中注意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供大家參考和批評指正:
一、精心備課
要求學生進行“科學探究”,我們首先應進入“探究”的角色,進行換位思考,備課的過程應成為我們探究的過程。教 學實踐中我摸索了這樣的備課探究思路:確定教學目標→確定教學內容→收集整理相關信息資料→研究學生的思維和認知基礎→設計問題→尋找探究點→設計課堂具體探究過程。根 據課標要求的教學目標確定教學內容、擬定課堂要解決的重點難點。也就是說我們要以課程標準的理念備課,而不是以教材的理念備課。
二、精彩導課
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一節(jié)優(yōu)秀的課,必須重視導引的設計。探究性教學的導引設計,必須引起學生對學習內容的探究興趣,同時符合學科的特點及教材自身 的性質。引入的方法要依據教學的任務和內容,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需求,靈活應用,切不可千人一面。
如在學習“礦質營養(yǎng)”前,可以這樣設問導課:①“戶養(yǎng)的花為什么要定期松土?為什么要選擇肥料?”②有條件的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到郊區(qū)蔬菜或花卉基地了解“無土栽培技術”中應注意哪些問題?……
這樣可以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活動,促使學生在好奇與思考中獲得知識,并發(fā)現新的問題。
三、創(chuàng)造情景
學習應該在現實情景或相似的情景中,學生得以解決現實生活中遇到實際問題為目標,不僅需考慮教學目標還要把情景創(chuàng)設看作是教學設計的最重要的內容之一。教學環(huán)境又是由課堂空間、課堂師生人際關系、課堂生活質量和課堂社會氣氛等因素構成的課堂生活情境??涿兰~斯曾說:“興趣是創(chuàng)造一個歡樂和光明的教學環(huán)境的主要途徑之一”,同樣教學環(huán)境反作用于興趣,一個歡樂和光明的教學環(huán)境可激發(fā)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心情愉快地學習,不會覺得學習是一種負擔,甚至有時達到廢寢忘食的程度。
四、精心設計問題
探究來自問題,問題始于質疑。設計課堂提問,要有啟發(fā)性,最大限度地引發(fā)學生積極思維,充分體現課堂要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從而達到逐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課堂提問還要注意“度”要適中,即學生通過思維可以得到解決的問題。有些較難的問題就得想辦法,補充適當的輔助性問題,把大題化小,分步提問,引導過渡,幫助學生克服思考難題中的障礙。
五、注重實驗。
在實驗過程中,以學生操作為主,教師有足夠的時間與每位學生交流。而且教師走下講臺,在實驗桌前與學生一起交流儀器的使用、實驗因素的控制、實驗現象的觀察和問題的發(fā)現,這時教師更像是學生實驗的一個合作者、助手。這種經常性的活動強化了學生與教師的互動關系,實驗室中穩(wěn)定的互動關系將進一步遷移到其他課堂教學活動中去,在非實驗課上同樣產生良好的互動效果。
六、內容新穎
心理學表明:只要學生對呈現材料與呈現方式發(fā)生興趣時,才能最有效地引起學生的注意,只有那些形象直觀、新穎有趣的認識材料,才能最有效地讓學生認識和理解。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積極開動腦筋,因材施教,靈活應用各種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以吸引學生的興趣。
七、小結、歸納與發(fā)散并舉
課堂小結是活化知識、豐富學生知識面的好時機。結合具體、有針對性的問題進行分析,對學生的思維進行適時得當的點撥、引導,使學生“居高臨下”地俯視生物知識,有助于他們將平時所學的被肢解了的知識系統化,從而既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又起到思維輻射的作用。
總之,自主探究教學通過激發(fā)學生的內驅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把學習變成學生內在的需求, 從根本上促進學生認知、能力、個性的發(fā)展,乃至完美人格的形成。自主探究教學又是一種課堂教學模式,在課堂上教師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形成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多向反饋結構,在教師的啟發(fā)下,學生積極主動地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