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中新課程理念倡導的政治教學,尤其突出強調課堂教學要培養(yǎng)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這就使課堂教學注定要從封閉走向開放,從單一走向綜合,為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供廣闊的空間和平臺。新課程這種開放性、綜合性和與時俱進的內在品質為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的開展提供了新的契機。
【關鍵詞】改革 思考 適應
一、時代呼喚教育改革
當今世界是知識經濟時代,科學技術的不斷更新、日新月異,國際競爭空前激烈。21世紀國際競爭是各國綜合國力的較量,說到底就是人才的較量。教育是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的,是提高民族素質的。而教育最重要的領域是教學,創(chuàng)新人才的培養(yǎng)、民族素質的提高歸根結底都要落實到教學上。瑞士著名教育學家裴斯泰洛齊說過:“在課堂上決定著一個民族的未來?!痹谶@樣的背景下,為了提高社會公民的素質、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新意識的人才,上個世紀末開始美國、英國、日本等當今世界主要大國為適應新世紀新時代的發(fā)展都進行了課程改革。
看看我國現在正面臨著生態(tài)惡化、資源短缺、人才缺乏、技術落后、國家競爭力不強等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問題。對此,江總書記指出:當今世界,綜合國力的競爭,越來越表現為經濟實力、國防實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競爭,無論就其中哪一個方面實力的增強來說,教育都具有基礎性的地位。胡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指出:在新的發(fā)展階段繼續(xù)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同時又進一步指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以人為本,德育為先,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育的現代化水平,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為了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為了使我們的教育能不斷適應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要求。為了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提高民族素質。國家從2004年開始實施高中新課程改革,海南、廣東、山東、寧夏為首批實驗區(qū)。2007年秋季新學期起, 我省進入新課程實施,至此,全國已有15個省市、自治區(qū)正式開始實施新課程改革。本次課程改革是我國建國以來改革力度最大、影響最為深遠的一次教育變革,其核心在于通過變革人才培養(yǎng)模式,發(fā)展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把脈時代發(fā)展潮流,新課程改革應運而生。在這樣的大改革中,廣大政治教師應有清醒的認識、與時俱進的意識,勇于實踐在拼闖中走出一條高中政治教學水平不斷提高的道路來。
二、新課程下高中政治教學的思考
1、教學理念轉變
傳統(tǒng)教學中存在“重知識內容和結論,輕學習過程和學習方法”、“重認知教學輕情感、意志和價值觀的培養(yǎng)”的問題。新課程改革針對這一問題,首先就要求教學理念的轉變。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結合學科教學特點,力爭全方位地落實科學素養(yǎng)教育,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奠定基礎”。
但是在新課程實施過程中,我們也看到這樣的現象。一些教師追求教學設計新穎,但學生的學習方式并沒有改變,仍然是在配合教師完成教學任務。一些教師只是注重學生一堂課下來對教材基本觀點的接受,對學生有創(chuàng)意的想法置之不理,甚至對于學生有勝過教師的獨到見解也不予以鼓勵。面對學生的不同意見,有的教師回應“這道題就這么答,不能改了”,“教參”便成為問題的標準答案。足見在一些教師潛意識里依然關注的是教案,總希望學生沿著自己事先設定的思路回答問題,在自己事先安排好的空間開展“自主”活動,最后圓滿地實現預定目標。豈不知,這種教學恰恰把學生的學習引入死胡同——為認同而學習,為標準答案而思考。這些看似正確、深刻、全面的標準答案,實際上限制了學生積極性和主動性的發(fā)揮。
2、教學方式、方法轉變
教學理念與教學方式、方法二者是相輔相成的關系。理念不轉變,方式、方法轉變就沒有了方向,沒有了基礎;方式、方法不轉變,理念轉變就失去了歸宿,失去了落腳點。傳統(tǒng)的政治課教學方法基本上是教師滔滔不絕地講滿四十五分鐘,不留給學生充分的主動學習和消化時間,這種教學方式導致的直接結果就是學生被動接受、死記硬背,從而失去學習政治的興趣。其實,這種陳舊的教學方法是與“重教師主導作用、輕學生主體作用,重知識灌輸、輕養(yǎng)成教育,重群體教育、輕個體教育,重課堂教育、輕社會實踐,重學校教育、輕社會教育”的應試教育理念相適應的。
因此,在新課程改革過程中必須改革高中政治課教學方式和方法,而要改革政治課的教學方式和方法,就必須徹底打破封閉、單項、機械、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模式。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兩個個方面來努力。
第一,教法和學法的開放性
教學中,實施教學方法的開放和學習方法的開放,盡量放手讓學生自己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自己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法,并按之去進行探究活動,最終了解一些知識,學會一些技能。比如,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可以鼓勵學生在全班同學面前談自己于生活和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讓大家一起討論研究問題之所在,并從課本中尋找解決的辦法。例如,在經濟生活中我們的學生會遇到人民幣與外匯的兌換問題,甚至于會涉及到外匯的“賣入價”和“賣出價”的問題,這在高一政治新教材中就能幫助學生找到答案。
第二,從教材的利用者到課堂教學的設計者
在政治課教學過程中,教師還要特別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作用,要想方設法讓他們動起來。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教師是“導演”,學生是“演員”。當好一堂課的設計者,要學會挖掘素材。政治教師要結合政治新教材的內容,有針對性地分析現實社會及生活中活生生的各種政治、經濟、文化現象或事例,尤其是要善于將當今國內外發(fā)生的重大事件、時政熱點與書本中抽象的政治理論知識生動、形象地相結合起來。只有這樣,學生才會對政治課感興趣,接受所學的政治理論觀點,從而加深對政治理論知識的理解。
以上是我結合自己的政治教學體會對新課改課堂教學進行的一些思考。新課改的大船已啟航,廣大政治教師們,你能否在這一輪課改中脫穎而出成為一名優(yōu)秀教師,這不僅關系到自身價值的實現,也關系到新課程改革下政治學科能否煥發(fā)出新的生命力。當然面對新課程改革下政治教學中碰到的問題,廣大政治教師要善于思考,用新理念新辦法來加以解決,更重要的是加強學習不斷提升自我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