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歷史教學中的情感教育就是教師在課堂上向?qū)W生展示絢麗多彩、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講述娓娓動聽、引人入勝的歷史故事;傳遞深刻精辟、賦予意境的哲理,刻意引起學生的興趣,點燃學生的熱情,啟發(fā)學生的聯(lián)想。從而在歷史知識的認識過程中產(chǎn)生相應的內(nèi)心感受。在長期的學習、理解的感受與體驗過程中自然而然、潛移默化地形成并豐富其積極、健康、內(nèi)在和穩(wěn)定的情感。
【關鍵詞】情感教育;初中歷史;運用;質(zhì)量
長期以來,受應試教育的影響,絕大部分歷史教師未能正確處理傳道、授業(yè)、解惑三者的辯證關系,教學僅僅局限于讓學生接受具體知識、理解概念、掌握解題方法和步驟,以期考試得高分,卻忽視了對學生思想情感、道德情操的教育,特別不能有效地利用歷史學科的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國際主義教育,使學生不能通過歷史課程的學習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這種舍本逐末的教學現(xiàn)狀實在不利于我們的青少年學生的成長。近年來,通過初中歷史教學,我深切體會出情感教育在歷史教學中的作用與“魅力”。
一、以情施教,做到師生情感交融
以情施教是情感教育的一條重要原則。因為情感可以傳遞信號,具有感染功能。要達到這點,教師首先要會用表情表現(xiàn)情感,感染學生。當教師帶著微笑,懷著喜悅的心情走進教室時,學生會倍感親切、溫暖,課堂上老師的慈祥的面容、微笑的表情,振奮的情緒狀態(tài),就能更好地感染學生,教師一舉手、一投足、一顰一笑都會使學生在課堂上產(chǎn)生愉悅的情感,所以老師在教學中的主導情緒應是快樂的,充滿激情的,這樣才有可能營造一種輕松的情緒氣氛,讓學生在快樂——興趣的狀態(tài)下參與學習活動,吸納新信息。反之,學生會感到情緒壓抑,氣氛緊張,造成學生心理封鎖,阻礙新信息的輸入。教師只有以情施教,才能讓學生自己去“體驗”和“生成”學習歷史。
二、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中學歷史教材中蘊藏著豐富的愛國主義素材,我們要充分利用這些素材,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例如,在學習《香港和澳門的回歸》一課時,我著重講了鄧小平的“一國兩制”。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國進入了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新時期,鄧小平從維護祖國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出發(fā),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這一偉大構想為實現(xiàn)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指明了前景,贏得了海內(nèi)外人士的好評。根據(jù)這一構想,中國于1997和1999年分別恢復對香港和澳門的行使主權,當中國國旗在香港、澳門升起時,許多中國人眼里噙滿激動的淚花,歡慶港、澳回歸。學生看完錄相帶時,相繼發(fā)言,各抒己見,決心勤奮學習,要把回歸后的港﹑澳建設得更好。在這一刻,每個人都表現(xiàn)出強大的凝聚力,真正感受到了我國經(jīng)濟的迅速發(fā)展,綜合國力的增強和國際地位的提高。
三、以史為鑒,對學生進行競爭和憂患意識教育
古云:“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碑斀耠S著人們生活條件改善,加上獨生子女受家長\"小太陽\"教育影響,一些學生形成了經(jīng)不起風雨,不善于與人合作的性格,缺乏競爭意識和憂患意識。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時因勢利導,引導學生對歷史進行觀察:大凡每一個朝代開國君主都能勵精圖治,使其統(tǒng)治下的封建王朝出現(xiàn)興盛局面。其原因在于他們知道江山來之不易,只有勵精圖治,才能使其統(tǒng)治長治久安。而每一個朝代后期,統(tǒng)治者大都貪圖享樂,政治腐敗,最終滅亡。學生明白這些道理后,再引導他們思考:21世紀是一個競爭激烈的世紀,如不具備新形勢下的綜合素質(zhì),不論是國家還是個人,肯定受到淘汰。那么怎樣才能避免遭到淘汰呢?學生自然就明白其中的道理了??梢姡@對培養(yǎng)學生的競爭意識和憂患意識具有重要意義。
四、培養(yǎng)學生的團結合作精神
俗話說“眾人拾柴火焰高”,“團結就是力量”。一個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只有許多人聯(lián)合起來力量才大。當今世界,競爭日益激烈,單靠個人的努力是不能趕上時代快速發(fā)展要求的。國家與國家之間需要合作,部門與部門之間需要合作,人與人之間也需要合作。因此,在歷史教學中,我常對學生進行團結合作精神的培養(yǎng),
五、運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歷史情景,激起學生的情感共鳴
“以史為鑒” 是我們學習歷史的目的之一,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挖掘歷史教材中蘊含的思想內(nèi)容,對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tǒng)教育和國情教育。但是,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單靠語言來描述,缺乏情景渲染,往往不能使學生產(chǎn)生共鳴,難以發(fā)揮歷史學科的思想教育功能。多媒體技術在課堂上的應用,能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化遠為近,真實、形象地反映歷史的本來面貌,為學生提供豐富逼真的歷史情景,把學生帶到當時當?shù)氐那榫爸?,增強歷史的真實感,使學生產(chǎn)生情感共鳴,自覺地接受熏陶。如講五四運動的導火線是因為巴黎和會上中國的外交失敗而引起的,學生可能不能理解當時人們的那種憤怒的心情,但如果通過播放影片《我的1919》片段,當學生看到巴黎和會上中國代表有理有據(jù)而又義正詞嚴的講述時,無不為之動容,感同身受,從而情感上產(chǎn)生共鳴,深切理解五四運動的爆發(fā)原因,同時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情。
總之,情感教育應關注學生的生活世界和生命價值,如果我們的課堂帶給學生的只是一個個遠離學生生活世界和社會現(xiàn)實的問題,學生受到的只是單調(diào)、枯燥、乏味的刺激,而他們也只會痛苦地學習,沒有真實生活的愉悅體驗,更沒有生活的激情,沒有成功感和成就感,對學生的情感教育也難以落實。所以,我們的情感教育要將歷史與現(xiàn)實相結合,回歸學生的生活世界,啟迪學生的心靈感受,讓學生在現(xiàn)實中談歷史,在體驗中看規(guī)律,在生活中悟理想,享受學習過程中成功的喜悅和樂趣,使學生獲得的不光是理智上,更是從道德上、美感上、心理上獲得的一種熏陶和沐浴。如今,世界的競爭已轉入以國民素質(zhì)為中心的人才競爭?!疤煜屡d亡,匹夫有責”。教育學生,就要學好歷史知識,珍惜今天的學習機會,樹立遠大的理想,從小好學,長大為祖國多做貢獻,做一個有志氣的中國人。
【參考文獻】
[1]韓省.初中歷史情感教學探究[J].成功教育,2012(07)
[2]石萬山.初中歷史如何進行情感教育的滲透[J].江西教育,20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