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繪本閱讀到文本閱讀,從遣詞造句到習作練習,小學生語文水平的提高總是離不開語文教師對于閱讀和寫作水平的重視培養(yǎng)。因此,如何有效提高小學生語文閱讀和寫作水平成為了我語文教學的一個思考方向,直到看到葉圣陶先生的一句話——“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傾吐能否合乎法度,顯然與吸收有密切的聯系?!蔽也耪嬲J真思考閱讀與寫作之間的關系,并努力去尋找挖掘語文教材中閱讀和寫作的結合點。
一、讀中積累,課內激趣。
常言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入門的向導。” 贊科夫也說過:“對所學知識內容的興趣可能成為學習動機?!笨梢姡ㄟ^閱讀積累,激發(fā)學生讀寫興趣至關重要。對此,我堅持課內為主,課外為輔的教學方式,積極營造讀書氛圍,激發(fā)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
1、品詞賞句,感文學語言。
語文教學中,我經常會讓學生品讀語段中的重點詞、經典句。通過閱讀,學生們逐漸領悟了作者的寫作意圖。如:在教學《橋》一文時,我認為“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經在路面上跳舞了?!边@句話的“跳舞”用詞十分精妙,于是,就引導學生運用進行換詞比較理解。我是這樣設計的:“跳舞”是一種肢體語言,如此緊張的情況下,作者竟然用了“跳舞”這個詞?你覺得妥當嗎?為什么作者不用“跳躍”而用“跳舞”?通過引導,學生們逐漸理解了“千變萬化中的舞蹈”更能展現出人們在面臨不可預測的水勢時的緊張和恐懼,明白了這是一場“死亡之舞”。
2、了民解情,拓文學視野。
閱讀和寫作的源泉來自于生活。因此,給學生一雙善于觀察的眼睛,給學生一顆細致觀察的心靈,是教師課堂教學中需要注意的一方面?!恫菰肥侨私贪嬲Z文五年級下冊的第一篇文章,老舍先生運用了情景交融的藝術表達方式介紹蒙古族的美麗風光和民俗風情,這對于沒有去過內蒙古的同學來說,理解起來是有一定難度的。因此,在導入前,我先讓同學們看了一段有關內蒙古牧民生活的視頻,讓同學們通過“視覺”體驗了少數民族的生活,同學們的學習興趣一下子就被激起。之后,我又利用本單元編排上的特點,讓學生們搜集有關西部的一些學習資料進行探討交流。很多學生都在活動中擁有了一個“自己的西部”。
3、讀經誦典,領文學魅力。
小學語文課本所選的文章都是一些極好的范文,都很有特色,是學生學習、模仿的典范。林海音的《竊讀記》讓學生們體會他人閱讀的快樂,提高閱讀興趣;《狼牙山五壯士》讓學生們明白什么是民族英雄,激發(fā)愛國熱情;《草船借箭》、《景陽岡》、《猴王出世》等讓學生們接觸了經典文學,領悟名著魅力。
二、讀中學寫,課內得法。
1、閱讀中學習選材布局。
在閱讀教學中,我們不僅要教育學生學習作者看待生活、理解生活的角度,還要學習作者處理、甄選素材的方法。如教學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7課《祖父的園子》一課時,我對學生進行了審題訓練,啟發(fā)學生根據題目,思考文章是敘事的還是寫人的,是寫景的還是狀物的,文章可能會寫什么內容,想表述什么主題思想等等。通過這種方式,訓練學生審題能力,提高學生選材剪裁的水平。
2、閱讀中學習表現手法。
在教授重點語段時,我會有意識的讓學生討論段落與文章主旨之間的關系,以及作者是運用什么方式進行表述的等等。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16課《珍珠鳥》是作家馮驥才先生寫的一篇優(yōu)美散文,在引導學生體會小珍珠鳥的變化時,我讓學生們體會作者使用關聯詞的技巧,“先、、、、、、便、、、、、、然后、、、、、、再、、、、、、就、、、、、、”,通過關聯詞的學習,學生們領悟了文章的寫作手法,也逐漸理清了小珍珠鳥的情感脈絡。
三、讀中實踐,課內提高。
學生一旦擁有了良好的閱讀習慣,就會積極主動的進行閱讀。在閱讀中他們不斷豐富情感、提高思維能力;在閱讀中他們積累了詞匯、語言和寫作方法。那么,如何讓學生的積累靈活的運用到實踐中呢?崔巒老師提到:“在閱讀課上,特別是中高年級的閱讀課上,要有練筆的意識和策略?!币虼?,語文教學還應關注學生的讀寫訓練。
1、著眼經典,進行仿寫。
茅盾先生曾說過:“模仿可以說是創(chuàng)造的第一步,模仿又是學習的最初形式。”從語文教材中的經典美文著手,讓學生在范文中學習習作表現手法,學習靈活運用,最終達到作品的自我創(chuàng)新求異。五年級上冊《走遍天下書為侶》中有這樣一句話“一本你喜愛的書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處你隨時想去就去的故地?!蔽以诮虒W中讓學生們先體會比喻句的意義,再結合自己讀書的感受填寫比喻句。學生們都仿出了自己的心聲。
2、展開想象,進行擴寫。
編輯人員們用文字、標點、表格、各色的插畫等組合了小學語文課本。這些或華麗或質樸或豐富或簡練的組合給了學生們想象的空間。找出這些空白點,讓學生進行補充、擴寫,是讀寫訓練的重要方式。學習《再見了,親人》后,我結合課后的小練筆,讓學生們從課文中挑選一位志愿軍戰(zhàn)士所做的事,展開想象,寫下來。許多學生都寫出了自己的想法。
2、發(fā)散思維,進行改寫。
在教學中我們要引導學生把閱讀的體會感受遷移到自己的作文中,產生寫作的情感,創(chuàng)造出烙有個人特色的作文。如《橋》一文的小伙子如果不是老漢的兒子,老漢又會怎么做,兩人之間又會有怎樣的故事?又如《景陽岡》中的武松到現代來找工作,又有什么工作適合他呢?通過這樣的讀寫訓練,不僅有利于激活學生頭腦中儲存的信息,同時又適用將已學知識的重組創(chuàng)新。
語文教師是泥瓦匠,他們用“文字”引領學生建造屬于學生自己的“語文別墅”,閱讀和寫作就像水泥和水,只有將兩者活在一起,學生們才能將“語文別墅”壘砌。有經驗的泥瓦匠會選擇好的水泥,通過合理的配比,活出最有粘性的泥漿,打造出最漂亮堅固的“語文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