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文教學是整個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頭戲,作文教學是擺在師生面前一道難題。如何帶領(lǐng)我的學生投入到燦爛的語言文學中去汲取豐富的文化營養(yǎng)?如何做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統(tǒng)一?即能通過習作鍛煉學生的能力又能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和寫作能力?如何做到讓學生能做到想寫,會寫,會改?我進行了不斷地學習不斷地思考和探索,希望能找到更好的教學方式。
【關(guān)鍵詞】想象力 觀察能力 體驗?zāi)芰?多積累 多動筆 多修改
作文教學是整個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作文教學是擺在師生面前一道難點。如何帶領(lǐng)我的學生投入到燦爛的語言文學中去汲取豐富的文化營養(yǎng)以做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統(tǒng)一?既能通過習作鍛煉學生的能力又能提高學生的人文和寫作的素養(yǎng)?如何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作欲望做到讓學生能做到想寫,會寫? 我進行了不斷地學習不斷地思考和探索,希望能找到更好的教學方式。主要得到了以下的思考:
一、激發(fā)能力,提高習作興趣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庇纱丝梢?,興趣是學習的基礎(chǔ),是學習的動力,是獲得知識的源泉。因此,在作文教學中,如何激發(fā)孩子習作興趣是習作教學的一個切入點。要提高學生習作興趣,需要激發(fā)學生的三方面重要能力。
(一)立足于學生的身心特點,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激發(fā)學生展開想像和幻想,鼓勵學生寫想像中的事物?!眱和翘焐摹袄寺髁x”的“童話作家”,因此要根據(jù)學生各學齡段思維發(fā)展的特征選擇習作練習的主要方式,促進他們以思維為核心的認識能力的迅速提高。比如,低段學生的形象思維水平較高,富于奇思妙想,就要引導他們多寫童話小故事;中段學生形象思維的水平得到了進一步提高,觀察能力較強,故要多安排他們對自然景物、小動物、靜物及人物的言行舉止進行觀察描寫;高段學生抽象思維發(fā)展較快,認識水平較高,習作訓練的重點要由觀察作文轉(zhuǎn)向具有明確生活需要的實用作文。在低中高年段其實都應(yīng)該注重一種非常重要的能力的培養(yǎng)那就是想象力。童話作文可以用其所長,把學生潛在的想像力激發(fā)出來。如教續(xù)寫想象時,許多課文的結(jié)尾言有盡而意無窮,讓學生沿著作者的思想續(xù)寫下去,例如:對《去年的樹》的故事的續(xù)寫這類續(xù)寫中,既鞏固了課文秘示的知識,又拓展了學生想象的空間。
(二)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
法國雕塑家羅丹語曾說:“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一些學生的作文,往往寫不出新意來,就是因為缺少細致的觀察、發(fā)現(xiàn),觀察本身就是一種“沉默”的思維。老師在作文教學中應(yīng)加強觀察的指導,使學生養(yǎng)成善于觀察生活,抓住事物特點的習慣,從而克服“無材料可寫”的缺點。其實,學生的生活內(nèi)容極為豐富多彩。在學校里,有多種多樣的活動,如學習、文娛、課余興趣等活動;在家里,有生活、外出旅游等各種形式活動。然而學生面對這么多的材料仍無從下筆,那是因為他們不留意身邊的事情,缺乏體驗。所以老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去接觸社會,接觸自然,用他們的眼睛留心觀察周圍的一切,訓練學生通過多種感官認識世界。這樣學生才能捕捉素材,開發(fā)寫作的源泉。例如,在教學《美麗的校園》時,我組織學生參觀了學校,引導他們?nèi)グl(fā)現(xiàn)、捕捉平時忽略的美麗。觀察時,我給予學生明確的目標,仔細觀察成為他們自身的需要。這樣激發(fā)了學生的觀察動機和寫作的欲望,所以他們能寫出了一篇篇描寫細致、富有真實感的作文。
(三)到生活中去,增強體驗力
葉圣陶先生說過:“作文這件事離不開生活?!睂πW生而言,他們?nèi)鄙俚牟皇蔷唧w的生活,而是缺乏對生活的觀察和自我體驗。新頒布的“課標” “總目標”提出“表述自己的意思”;“階段目標”提出“寫自己想說的話”,“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感受和想像”,“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要讓學生感到有話可說,有情可抒。首先要讓作文融入學生的生活。生活是取之不盡的源泉,讓他們在生活的廣闊天地里,以飽滿的熱情去體驗生活,才會寫出真情實感的文章來。要培養(yǎng)學生“寫親眼所見、親耳所聞、親身所經(jīng)歷,教師應(yīng)鼓勵學生經(jīng)常參觀游覽,領(lǐng)略大自然無限的風光;走進社會,認識社會的真、善美;參加有意義的活動,讓學生用心體驗生活,感受生活。引導他們在活動中體驗并關(guān)注他人在活動中的表現(xiàn)。只有將生活和作文聯(lián)系起來,用小學生的眼光和語氣把這些事情寫下來,就會是一篇感情真摯的作文。學生的視野別有一片天地,我們教師應(yīng)引導學生把這些看到的、聽到的隨時記錄下來,在寫作時就會有述有敘、有情可抒、有感可發(fā)了。例如在教學四年級下冊以鄉(xiāng)村為主題的習作中,孩子們通過在綜合實踐過程中回憶自己在鄉(xiāng)下的體驗以及在搜索資料和展示的過程中有了充分的體會后,才思如泉涌,寫出來的習作都有非常鮮活的生活氣息!因此要求學生在生活中做有心人,時時處處留意生活,觀察生活,感悟生活。引導學生將自己不同于別人的感受寫出來,作文就不愁沒有新意,就可以讓一個個不同的“我”在作文中活靈活現(xiàn)、充分展現(xiàn)。
二、多積累、多動筆,多修改
魯迅先生說得好:“文章該怎么做,我說不出來,因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或練習,此外并無心得或方法?!庇纱丝梢妼W生要想作文寫得好的最直接的途徑就是多積累、多動筆,多修改。
(一)多積累
要引導學生讀寫結(jié)合,豐富積累,務(wù)實語言表達的基本功。為此,除引導學生多寫各種形式的讀書筆記,如低年級摘抄詞句、中年級寫作感想、高年級編擬提綱等之外,還必須在自由表達的前提下確立各學齡段習作指導與評講的重點,并結(jié)合閱讀教學把這些重點落實下去。
首先是從課文閱讀中積累 “重視文本”是新課標的要求,而且在很多課文的思考練習中,都有“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摘抄好詞佳句”這樣形式的練習。讓學生在背誦時感受到語言文字的優(yōu)美,并從摘抄中積累材料。學生通過平時的積累為寫作打下鋪墊,在寫作時就不至于“無話可說,無從下筆”。 比如:在教完《桂林山水》這節(jié)課后,我就讓學生摘抄好詞佳句,并用其來寫寫熟悉的景物(如家鄉(xiāng))。
其次是從課外閱讀中積累。唐代大詩人杜甫曾經(jīng)說過“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閱讀是寫作的基石 。多讀課外書或報刊、雜志,摘抄好詞、佳句。單從課本里學到知識、積累素材還是不夠的,閱讀是寫作的基礎(chǔ),魯迅先生講過,要把作文寫好,最可靠的是看課外書。但讀課外書只求數(shù)量,不求質(zhì)量,閱讀的作用就會大大減弱。因此,閱讀要注意精讀,積累詞匯,把文章精彩的部分記錄下來,如能把平常的積累運用到寫作當中,作文一定增添光彩。根據(jù)平時的教學我總結(jié)出以下課外閱讀積累的方法:鼓勵學生積極借閱圖書室的圖書進行閱讀,另外利用每周的課外活動時間安排全班學生進行課外自主閱讀。寫讀書筆記是一種很好的讀書方法,寫讀書筆記可以提高我們的思維能力和寫作能力,養(yǎng)成良好的讀書習慣。所以要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就要指導學生做好讀書筆記,只有經(jīng)過長期積累,語言才會豐富,寫作時大量生動的語句就會涌向筆端,文章自然不會空洞,生澀。教師還要讓學生隨時摘錄,寫感受,有意識地背誦。這樣,學生的的知識豐富起來了,那寫起文章就會得心應(yīng)手。
(二)多動筆“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1、課內(nèi)仿寫
模仿寫作就好比孩童學步時期的“學步車”,小孩子的模仿能力是最強的。我們小學語文書中有很多課文可以作為事例來進行作文教學,讓學生學會模仿文章的語言、結(jié)構(gòu)、表達方法、寫作順序、修辭手法,還可以模仿范文的開頭、結(jié)尾、過渡、照應(yīng)等。也可引導學生模仿文章的結(jié)構(gòu),最好是模仿語文課本中范文的結(jié)構(gòu)。因為范文的結(jié)構(gòu)既全面、千姿百態(tài),又科學、規(guī)范。模仿結(jié)構(gòu),可以學習全篇結(jié)構(gòu)安排的特點,可以模仿局部的層次安排。例如:教學《桂林山水》時,讓學生用總分總的結(jié)構(gòu),采用排比、比喻等修辭手法來寫一處風景。教學《頤和園》時,就學習作者的游覽順序:進了頤和園的大門,繞過大殿,就來到有名的長廊——走完長廊,就來到了萬壽山腳下——登上萬壽山,站在佛香閣的前面向下望,頤和園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從萬壽山下來,就是昆明湖。讓學生模仿游覽順序?qū)懹斡洝0催@樣的順序來描寫。先扶后放,從仿到創(chuàng),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提高學生作文能力的方法。
2、通過寫日記動筆
學生作文的源泉是生活,要在生活中體驗、觀察、感受。學生有了習作素材,寫作文才會有話說,才會有內(nèi)容。寫日記既是一個積累素材的好做法又是練筆的好方式。每日一記至關(guān)重要,把平時的點點滴滴記入日記。需要用時,就不愁沒有素材了。日記內(nèi)容不一定非要寫自己想到、聽到、看到、做過的事,只要孩子愿意去記,寫作文時就會有很多可寫的。 在我的教學嘗試中, “接力日記”的教學模式就顯得比較理想。它的核心內(nèi)容是:班上每個小組準備一個日記本,用來寫班級或小組的日記。還可以構(gòu)建合作分享習作的模式。組內(nèi)成員一人寫一天,一個接一個地往下傳,就像接力賽跑一樣。其間,要求每個組員對自己前一個同學所寫的日記進行書面評價,主動邀請老師和家長給自己寫作的日記寫評語,提建議。每周結(jié)束前,各組日記在組內(nèi)展讀,選出的優(yōu)秀日記,經(jīng)組員共同討論、修改后推薦到班內(nèi)展讀,并寄送給??蛘咂渌麍罂瑺幦“l(fā)表。突破了傳統(tǒng)習作教學師生間的單向交往,使師生、生生之間、家長與學生之間的多向互動交流得以實現(xiàn),充分體現(xiàn)了合作分享習作的優(yōu)勢,這樣動筆是全方位的,讓師生家長都有了互動。
(三)多修改。
“課標”里的 “階段目標”提出“愿意將自己的習作讀給他人聽,與他人分享習作的快樂”,“修改自己的習作,并主動與他人交換修改”;“教學建議”提出“重視引導學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過程中提高寫作能力”;“評價建議”提出“要引導通過學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長補短,促進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寫作水平”。合作分享的確是“課標”習作教學的又一鮮明新理念。我國自古以來就有“文不厭改”之說。那么,如何進行作文修改呢?
1、教師根據(jù)每次作文情況講解一些修改要點,修改方法等,逐步引領(lǐng)學生學會修改作文,提高文采。教會學生修改一篇文章的具體步驟和方法如:首先看文章內(nèi)容是否切題,中心是否明確。把不切題的,與中心無關(guān)的內(nèi)容、語句刪去,與中心有關(guān)的材料不清楚的、不具體的要改寫清楚、具體,遺漏的地方要補上。其次看文章結(jié)構(gòu)是否清楚。就是要看段落層次安排是否合理,是否做到了詳略得當、重點突出,過渡是否自然,前后是否照應(yīng)等。如有不當、不足的地方應(yīng)加以調(diào)整或改動,如有重復的段落應(yīng)刪去。最后看文章的語句是否流暢、生動,用詞是否確切。文章語言要得體、簡潔、生動,不通的,不足的要加以修正。
2、實際操作過程中,還要引導學生養(yǎng)成修改草稿的良好習慣,并通過以下三種途徑來培養(yǎng)學生修改作文的能力。 (1)自悟自查,學生自改。即學生作文稿擬好以后,安排專門時間讓學生自己讀自己的文章,邊讀邊感受,邊查邊改。一是感受情感強弱、停頓長短,查標點符號使用是否正確;二是感受語句是否含混別扭,查語句是否明白通順;三是感受語言的表達是否與內(nèi)容貼切,查用詞是否恰當;四是感受內(nèi)容是否雜亂,前后意思是否重復,查段落層次是否清楚。 (2)相互換讀,商議修改。教師一要根據(jù)教材訓練重點的要求,明確修改要點;二要明確修改程序,可以自己選擇伙伴,你讀我聽,對照作文要求相互討論,交流協(xié)商,然后動筆修改。如果二人意見一時不能統(tǒng)一,可通過查閱資料、請教別人等途徑解決。 (3)選準范例,集體修改。教師可選出帶有普遍性問題的學生作品作具體分析,引導學生集體修改,旨在教給學生修改方法,進一步提高其修改能力。在范例修改中,學生往往眾說紛法,要引導其各抒己見,要在意見基本統(tǒng)一時決定怎么改,不要走過場,以保護學生的積極性,引導探究精神,提高修改能力。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碑攲W生想寫,會寫后,就不需要硬著頭皮啃筆頭了。他們會在習作過程中逐步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觀察力和體驗這個美好的創(chuàng)作過程。并在寫作過程中不斷地積累和體會更多語言文字的精華和魅力。而老師也能在教學過程中與孩子們一起探索習作的方法和分享創(chuàng)作的樂趣。習作將不是讓師生頭疼的難題,而是共享的樂趣。這也是我們所追求和探索的道路。希望能在這條路上探索出更多能實現(xiàn)這個理想的方法。路漫漫其修遠,吾將上下而求索。
【參考文獻】
[1]義務(wù)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解讀/溫儒敏,巢宗祺主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