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史料教學在國內(nèi)外歷史教學中處于重要的地位。史料,指的是構(gòu)成歷史的材料,是人類通過史料承載的歷史信息,認識人類在歷史活動中的各種印記。本文從如何選擇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歷史材料入手,分析了歷史教學中選擇史料的三個原則;緊接著闡述了歷史材料在高中歷史教材中的實際運用以及對學生的意義。
【關鍵詞】高中歷史 教學 歷史材料 運用
前言
新課標對史料的重視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課程的“基本理念、實施建議、內(nèi)容標準”中,無論是提倡學生“知史論史,史料結(jié)合”的方式學習,還是提倡以探究式的方式進行史料的學習,都對教師的的職業(yè)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做好歷史材料的運用,是提高學生進一步獲取歷史信息和閱讀能力的重要工作。
1.高中歷史教學中選擇歷史材料的原則
1.1 形象生動
歷史的發(fā)展是多向和多維的,在選取史料的過程中,史料的題材和內(nèi)容應該注重廣泛性和綜合性。讓學生們一眼就能形象直觀地被吸引住。比如說,歷朝歷代的歷史地圖可以形象直觀地展示各個朝代的歷史疆域變遷;歷史文獻、藝術(shù)作品則是人類祖先在文學和藝術(shù)上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在內(nèi)容上,也應該注意多樣性,社會學、哲學、人類學、地理學的相關史料能使課堂充滿生氣,使學生形成清晰表象的認識。
1.2 簡練精要
使學生形成清晰表象并不是本質(zhì),感性認識必須上升為理性認識。在主張多樣性的基礎上,不是所有的歷史材料都能夠用于歷史教學的。歷史是厚重的,歷史材料不僅形式多樣,而且內(nèi)容繁多。所以,盲目選擇很容易造成學生的負擔。在教學中,應該注意史料選擇上的典型性:不能用非典型或者是有缺陷的材料對學生進行分析。另外,選取材料時,應該和教材有相關,做到:“論從史出”選擇國家政策性的文件時,必須以有權(quán)威性的或者觀點性的文件為準。比如說:關于毛澤東的評價應以一九八一年六月二十七日頒布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為準。
1.3 高效合理
那么,怎樣高效地選取歷史材料呢?在史料教學中并不以史料的新奇為好。課改后的教材,無論是岳麓版、人教版、人民版,都以直接史料為主。不僅如此,以文字、圖片和漫畫等多種形式呈現(xiàn)的間接材料的可信度也是很高的。這些材料富有啟發(fā)型、典型性和補充性。這些間接的材料在史料教學中作用重要,不僅可以培養(yǎng)學生由此及彼的延伸能力,也能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意識。比如說:高中人教版必修一在講述中國古代政治制度中,主要圍繞中央集權(quán)和君主專制制度展開。但是,在教材中,明代的中央集權(quán)的相關知識并沒有直接地呈現(xiàn)。細心的歷史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從整體的觀念看待問題,在教材第16頁的歷史縱橫中,給出了明朝在繼元朝之后加強中央集權(quán)和封建君主專制的相關知識材料。仔細研讀就會發(fā)現(xiàn),在教材中,就有許多有價值的史料可供選擇。
2.高中歷史教學中歷史材料的運用
2.1 培養(yǎng)學生史料鑒別的能力
史學家鑒別史料的真?zhèn)问且豁椘D苦卓絕的任務,這是為了對歷史負責。但是,高中生進行史料鑒別的目的,并不是像歷史學家一樣,需要同學去核對大量的原始材料,而主要是鍛煉出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高中歷史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對史料的鑒別,識別史實與知識,區(qū)分史料中的事實和觀點。史實指的是不以人的主體意識為轉(zhuǎn)移的客觀存在,它具有不可更改的特性。一經(jīng)發(fā)生,就成了不可更改的存在。史料指的是認識主體對歷史的認識,以自己的知識結(jié)構(gòu)和社會經(jīng)驗進行的處理。比如說亞里士多德與孔子,后人可以對他們作不同的評價,可是他們的行為和功業(yè),已經(jīng)成為歷史的一部分。所以,在提供大量的史料給同學們進行鑒別的時候,培養(yǎng)的不僅是學生鑒別真?zhèn)蔚哪芰?,更在培養(yǎng)學生將行為和評論區(qū)分的能力,培養(yǎng)他們正確的史學觀念。
2.2 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邏輯思維分為形式和辯證兩種形式,在史料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歸納能力、類比能力很重要。比如說,通過分析唐朝的各種墓碑、經(jīng)書和不同風格的寺廟建筑。可以推理出唐朝是三教并行的時代,宗教文化政策非常的開放。唐三彩的精致、清真寺的寧謐和中國碑在大秦景教的流行,也可以推測世界和唐朝的宗教是一種開放式交流。體現(xiàn)了唐朝宗教政策的“兼容并包、多教盛行”的特點。
邏輯思維是指遵循唯物辯證法,要求人們用全面的、發(fā)展的、聯(lián)系的眼光看問題的思維形式,揭示事物客觀存在的規(guī)律和本質(zhì)。歷史結(jié)論往往是開放的,無人知曉絕對正確的結(jié)果。即便是歷史學家,也未必見過歷史的全貌。高中引進史料教學是培養(yǎng)學生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事物發(fā)展的重要舉措。比如說:一直以來,我們都認為秦始皇時期的阿房宮是中國歷史上規(guī)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宮殿建筑之一。阿房宮被西漢政治家賈山描述成“殿高數(shù)十仞,東西五里,南北千步,從車羅騎,四馬騖馳,旌旗不橈。為宮室之麗至至于此,使其后世曾不得聚廬而托處焉?!彼抉R遷筆下的阿房宮“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施閣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顛以為闕。為復道,自阿房渡渭,屬之咸陽,以象天極閣道絕漢抵營室也?!比欢@樣一座歷史的瑰寶,在學者最近的研究中,卻發(fā)現(xiàn)阿房宮遠沒有想象的壯麗,甚至是個半拉子工程。在學者們進行完全面的遺址勘探之后,根本沒有大火燒毀的建筑遺存,甚至,根本就不存在阿房宮!歷史并非永恒的真理。
3.結(jié)語
教師應以歷史教育學和歷史學為教學基礎,在史料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對歷史知識的運用能力,讓學生去解決自己頭腦中的疑問。全面培養(yǎng)學生的史料鑒別的能力和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本文從選擇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歷史材料的原則入手,分析了歷史教學中選擇史料的三個原則,闡述了史料在高中歷史教材中的實際運用與意義。但是,由于史料自身具有的不完善性和殘缺性,史料教學還具有諸多的不完善。要求人們的歷史觀念始終要和實踐結(jié)合在一起,經(jīng)過時間和實踐的考驗,才能得到相對真理。
【參考文獻】
[1]李偉科.二十一世紀高中歷史教材中的史料及其在教學中的應用[J].歷史教學問題,2011,6(5):34-35.
[2]何成剛、沈為慧.材料選擇題中的“史料分析”與“歷史語境”[J].歷史教學(中學版),2012,7(11):27-28.
[3]陳家華.史料教學的缺憾與思考——2010 年臺州市高中歷史課堂教學評比分析[J].歷史教學,2011,6(7):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