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史料是構成歷史的材料,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想要讓學生了解和認識過去的歷史事實,就必須閱讀承載歷史信息的史料。在歷史教學中恰當?shù)剡\用史料,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文中筆者對史料教學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必要性和意義展開論述,并提出史料分析在歷史教學中的實施策略。
【關鍵詞】史料教學法 高中歷史 新課程
新課改中將史料在教學中的運用,作為開展歷史課程改革,實現(xiàn)歷史課程目標的重要途徑。在教學中重視史料在教學中的運用,有助于改革現(xiàn)有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轉變學習方式。下面筆者對史料在教學中的運用作以簡要論述,愿與讀者共同探討:
一、史料教學法的必要性
史料教學法是新課程的必然要求。感性記憶是歷史學習的基礎之一,但光有感性的記憶是不夠的,還需要理性的辨析與推理,這樣才能真正把握歷史學習的真諦,領略歷史的內(nèi)涵。對教師來說,如何處理好感性記憶與理性辨析的關系一直是個難題——克服死記硬背的僵化模式,引領學生通過有條理、有思路的理性思考,得出正確的結論。史料教學法卻可以通過師生將文本和搜集的史料引入學習,通過史料的媒介作用,讓學生能更清晰、真實地掌握歷史知識,并在對史料的分析歸納理性化的過程中張揚學生的人格個性,發(fā)展歷史思維能力,培養(yǎng)正確史觀??梢?,史料教學法滿足了新課程對于歷史教法的客觀需要,在實施新課程今天,充分顯示出了其必要性。
史料教學法可以促進教師自我蛻變[1]。任何一種新觀念的確立,都是對舊觀念的一種變革,而變革的往往是那些我們駕輕就熟的東西,這對許多人來說,不是沒有痛苦的。本次課程改革,不僅要改變千百萬教師的教育觀念,而且要改變他們每天都進行的習以為常的教學方式、教學行為。特別是對于歷史學科而言,數(shù)十年來教師們早已習慣了講、練,再講、再練的教學方式,一下子要以“促進”“引導”為主要方式。這種變化的過程甚至可以說是痛苦的,教師們遇到的第一個難題就是從何處下手來進行調(diào)整的問題。而史料教學法恰好可以幫助教師解決這個難題,這種方式因其指向教師自我的教學姿態(tài)的調(diào)整而具有可操作性。在運用史料教學法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通過不斷的角色調(diào)整,使教學過程日益趨向完美,這個過程也是教師的自我蛻變過程。
二、運用史料教學法的重要意義
1、激發(fā)學習興趣
在史料教學法的歷史課堂上,教師不再是單純的傳授歷史知識、解答疑惑,而是引導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探究知識,課堂上出現(xiàn)的不是教的場景,而是學的場景,是一個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互教互學的生機勃勃的學習場面,學生的學習方式與思維方式發(fā)生了質的飛躍[2]。這種質的飛躍,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歷史材料的選取與教師的巧妙引導。只有歷史材料的選取得當,教師的引導得法,才會真正地還學生一個自由探究與學習的舞臺,學生才會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2、增強歷史感、培養(yǎng)探究精神
歷史教學應具有濃郁的歷史感,這也是歷史教學必須遵循的一條基本原則。適當引用古人的原話和古籍原文,可以增強歷史感,使歷史教學富有時代氣息。講述史料,看似增加難度,實質上是簡化了教材內(nèi)容。歷史教學的目的是要使學生成為有思想的人,而不是讓學生只是簡單地記住一種答案或是一種權威性的解釋[3]。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盡可能地讓學生直接閱讀一些史料,接觸一些歷史文獻,并可根據(jù)學情,介紹各種學術觀點,這樣,可以使學生對歷史進行直接的探索研究
3.培養(yǎng)領悟、思維能力
歷史知識最顯著、最根本的特點就是過去性。因此,作為中學生,理解歷史必然有較大的難度,領悟歷史的能力也較差,倘若一知半解地死記教材結論,就會嚴重制約歷史思維能力的發(fā)展[1]。而史料能比較生動地反映歷史的本來面貌,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幫助學生準確地領悟歷史,培養(yǎng)、發(fā)展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三、史料教學法在歷史教學中的實施策略
1.精心準備史料
史料可以是課內(nèi)的,也可以是課外的,包括各種典籍、圖表、碑文、筆記、圖片等,越是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材料,越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因此,在選擇材料時應盡可能地把目光放在學生耳熟能詳或實際已在學生身邊、只是未引起其注意、只要教師稍加點撥、就會引起學生興趣的材料。特別是一些地方史,如果選擇恰當,更會發(fā)揮意想不到的作用。
2.精心設計問題
精心設計問題是史料教學最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設問的質量水平,直接制約史料價值的發(fā)揮和具體教學的成敗[1]。設問太難或設問不當,史料很可能成為一堆廢料,對材料的理解和把握,要通過讓學生解答有關問題的形式來展開。對教材中的材料應設計一些高質量的富有啟發(fā)性的、規(guī)律性的問題,激發(fā)學生興趣,啟發(fā)他們積極思考,從而更好地理解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內(nèi)容。
3.科學指導學生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必須有意識的指導學生在學習時遵循以下的原則:①在觀察客觀歷史發(fā)展進程各要素的相互作用時,要用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同時也承認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反作用。②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即實事求是,依據(jù)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實際得出相應的結論。③堅持史論結合的原則。史料教學中,“史”往往以直觀形態(tài)存在著,而論則以隱性狀態(tài)存在于“史”中。在平時教學中應培養(yǎng)學生牢固地樹立史論結合的歷史學習意識,堅持貫徹史從證來,論從史出的原則。
四、總結
史料教學法在貫徹新課程標準要求、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及新的教學資源開發(fā)等方面都發(fā)揮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和有著非常明顯的優(yōu)勢,可以看作是最能夠體現(xiàn)新課程理念和有助于提高學生歷史學科能力的教學方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如果能遵循以上原則與策略,必定能夠更好的發(fā)揮史料教學法的優(yōu)勢,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謝燕娟,中學歷史教學法,《教育科研》,2010(6)
[2]李常明,馬軍,新課改下歷史教學的新面貌,《文學與教育》,2008(8)
[3]孟姜超,焦麗麗,對新課程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學的思考,《新課程》,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