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很多公司都面臨著現(xiàn)有生產(chǎn)工藝大量洗水難以平衡的問題,為此,對生產(chǎn)線浸出渣進行逆流洗滌試驗,探求較佳的洗滌工藝參數(shù),有利于生產(chǎn)順利進行,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成本。試驗組進行了相應的濃密逆流洗滌模擬試驗,并取得一定效果,希望實驗效果能對同類公司有所幫助。
關(guān)鍵詞:浸出渣;逆流洗滌試驗;洗滌工藝參數(shù)
中圖分類號:TF80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8937(2014)21-0179-02
1浸出渣情況
取車間以下浸出渣作檢測,并自測比重及干份,以備后序試驗。詳見表1。
其中,渣1粘度比渣2較大,渣2呈較多細砂狀,渣2的沉降性能明顯優(yōu)于渣1。
2試驗方式、步驟
用4個1 000 mL的燒杯,按下述方式、步驟,進行了9份4級濃密逆流洗滌模擬試驗:
①參照前期沉降試驗數(shù)據(jù),選擇可行的底流濃度,以濕渣:水(第1份試驗時)或前次第4級液=1:1(重量比),在第1級燒杯中調(diào)制成固含量為37.5~40%的起始料漿。
②按60~130 g絮凝劑/噸干渣,將絮凝劑配成一定濃度溶液,加入起始料漿,攪勻。
③在上述料漿中加入原濕渣量的一定倍數(shù)(0.5~1.5倍)的水(第1份試驗時)或前次第2級洗液,攪勻,此時料漿固含量為25~26.7%(1倍液)或21.4~22.8%(1.5倍液),靜置。
④當靜置后上清液達到步驟3中所加水或洗液量時,抽移該體積量上清液。剩余料漿則與起始料漿固含量相對一致,將其加入第2級燒杯中,加入同樣倍數(shù)的水(第1份試驗時)或前次第3級洗液,攪勻,靜置。
⑤當靜置后上清液達到步驟3中所加水或洗液量時,抽移該體積量上清液。
剩余料漿繼續(xù)保持與起始料漿固含量相對一致,將其加入第3級燒杯中,加入同樣倍數(shù)的水(第1份試驗時)或前次第4級洗液,攪勻,靜置。
⑥當靜置后上清液達到步驟3中所加水或洗液量時,抽移該體積量上清液。剩余料漿加入第4級燒杯中,加入同樣倍數(shù)的水,攪勻,靜置。
⑦當靜置后上清液達到步驟3中所加水或洗液量時,抽移該體積量上清液。剩余料漿進行抽濾,濾液返回步驟1調(diào)制起始料漿,濾渣實物態(tài)送化。
簡單示意圖如圖1所示。
3試驗數(shù)據(jù)
第1份(A循環(huán))步驟3為洗水量為原濕渣量的0.5倍(重量比),第2~4份(B~D循環(huán))步驟3為洗水量為原濕渣量的1倍,第5~9份(E~I循環(huán))步驟3為洗水量為原濕渣量的1.5倍;第1~6份原渣為渣1,第7~9份原渣為渣2;靜置分相時間,1~1.5 h即可分出所需體積的上清液。試驗化驗數(shù)據(jù)見表2。
4分析與建議
4.1分析
①試驗數(shù)據(jù)表明,當?shù)?級上清液鈷含量在2.3 g/L以下時,抽濾后洗渣總鈷在0.14%以下,達到排放標準。生產(chǎn)線可抽樣檢測第4級上清液鈷含量,以該級上清液鈷含量控制在1.4~1.8 g/L來調(diào)節(jié)洗水用量。
②試驗數(shù)據(jù)表明,在起始料漿及每級底流料漿濃度都控制在37.5~40%時,洗水量為投入的壓濾后濕渣的1.5倍(重量比)或3倍(體積比)左右,即可達到洗滌要求。
4.2建議
①選擇適當?shù)牡琢鳚舛?,以壓濾后濕渣:第4級液=1:1(重量比),或壓濾后濕渣:第4級液=1:2(體積比),調(diào)制成固含量為37.5%~40%的起始料漿。
②按60~130 g/t的絮凝劑干渣,將絮凝劑配成一定濃度溶液,加入起始料漿,攪勻。
③控制洗水量為投入的壓濾后濕渣的1.5倍(重量比)或3倍(體積比)左右,4級濃密逆流洗滌。抽樣檢測第4級上清液鈷含量,以該級上清液鈷含量控制在1.4~1.8 g/L來調(diào)節(jié)洗水用量,同時以洗渣中鈷含量作為調(diào)節(jié)參數(shù)。
參考文獻:
[1] 黃利偉.浸出礦漿多級連續(xù)逆流洗滌的計算方法[J].礦冶,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