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共同的身份將不同出生地、不同履歷、不同職業(yè)、不同人脈甚至不同財富積累程度的他們聯系到一起:非京籍。
孩子恰值“幼升小”,而2014年非京籍兒童“幼升小”又被認為“史上最嚴”。
5月初,北京市各個區(qū)、縣發(fā)布關于非京籍兒童入學的“要求”和“條件”,即在2013年適齡非京籍兒童入學“五證”要求的基礎上追加“規(guī)則”。
5月,被他們認為是“心力交瘁的一個月”。他們多次往返老家與北京,跑街道、去教委、找學校,資料、文件最多的開了30多個,紙張190多張。
遇阻
張和(化名)摔倒了,200多人的人群里。在為孩子就讀小學的奔波中,這一跤觸碰了她積累許久的淚點,眼淚傾瀉而下。
張和給住在海淀區(qū)的大學同學打電話溝通情況,對方說正在機場。她問,“都這個時候了,你在機場干嘛?”對方說,辦離婚,孩子媽媽的暫住證被卡了。
從5月1日北京市教委關于“非京籍”孩子上學的要求出來后,她就不時地從公司請假、回老家,或者讓家里人把證件快遞回來,但5月12日拿著資料、證件去街道時,“一下子全傻了,因為各區(qū)根據自身情況追加了很多要求,通州的要求是:家長的社保必須在通州,暫住證提前到2013年12月31日起有效”。
通州遇阻,張和趕緊研究北京其他區(qū)的追加條款。
她想,自己5年的社保和工作單位在東城區(qū),那么就去東城區(qū)吧,但東城區(qū)要求夫妻兩個人的社保都在東城區(qū)。她想,曾經在亦莊工作過,那么去亦莊吧,但亦莊要求必須在亦莊工作3年,社保3年。她想,要么就把保險遷到通州,或者在通州補繳一份社保吧。遷,需要與單位溝通、協商,短期內實現不了。補,通州區(qū)政府也曾于5月24日、25日發(fā)出公告說可以補繳社保,很多家長花了2?4萬元找中介公司,或者找朋友公司掛靠補繳社保。張和就知道,很多家長補繳了社保以后,因為新補繳的社保打印不出來明細,審核沒有通過,幾萬塊錢打了水漂。
折騰了半個月下來,張和不得不跟領導提“辭職”了,因為“一個蘿卜一個坑”,沒有哪個單位和領導受得了一個員工總是不上班。
現實
北京市教委主任線聯平4月下旬公開表示,2014年北京小學生人數將達17.6萬人,比2013年增加1萬人左右,比畢業(yè)生多了6萬人。截至5月27日,參與信息采集的學生一共154024人,其中非京籍兒童58274人,占人數的1/3。信息采集截止到5月31日下午5點。與參加信息采集的非京籍兒童數量相比,沒有準確途徑知道所有適齡非京籍兒童的數量。
作為北京市人口倒掛現象最嚴重的地區(qū),昌平區(qū)一位不愿具名的副區(qū)長告訴《財經國家周刊》記者,在他看來,從規(guī)定上看,東城區(qū)最嚴,但東城區(qū)沒有像天通苑、回龍觀那么大的新建社區(qū)?!八裕胶屯ㄖ菝芡癸@嚴重。我們也想增加硬件,但師資力量跟不上……政策所有的細節(jié)都是人口調控制度下的措施?!彼f。
持續(xù)關注非京籍孩子北京就讀政策的某國企旗下金融投資公司辦公室主任安娜(化名)雖是民間人士,但對政策了如指掌,甚至成為中央電視臺這一話題的座上賓。她告訴《財經國家周刊》記者,這些年非京籍孩子在北京的上學政策一直在變——
2005年前后幾年,借讀收費,過了兩三年不讓收借讀費,表面上政策寬松了,但實際上學校仍然收。最近三五年,政策逐漸收緊,開始要三證(計生證、務工證和暫住證),2013年是五證(在京暫住證、在京居住證明、在京務工就業(yè)證明、戶口所在地開具的無人監(jiān)護證明、全家戶口簿)。2013年只審證件,2014年要審資料,而且是區(qū)、街道層層審。2013年在五證環(huán)節(jié)不怎么卡,2014年則前移到材料送審環(huán)節(jié),材料如果不合格,街道辦根本就不收。
僅以通州為例:政策要求2013年年底之前的房本(或購房合同,還需同時提供購房發(fā)票)、營業(yè)執(zhí)照才有效。有房戶的社保必須在北京市,租房戶的社保必須在通州區(qū),而且必須在最近15個月內累計滿12個月。通州區(qū)臺湖鎮(zhèn)甚至規(guī)定,租房戶的公司和社保必須在臺湖鎮(zhèn)。
出走
安娜告訴《財經國家周刊》記者,此次“幼升小”政策以及規(guī)則的出臺,各層次人群無一幸免。社保、勞動合同、租房規(guī)定、暫住證,限制了大部分農民工。工作居住跨區(qū),社保跨區(qū),暫住證期限,社保期限,辦證時間,又波及白領打工者甚至中層管理者。
安娜說,如果可能的話,有三條路可走,一是政府松口,不要卡得那么死,或者增加學校數量,打工子弟學校也行,讓孩子先有學上,二是家長帶孩子回老家讀書,三是上私立學校。
而張和說,對更多家長而言,只有第二條路可以自我掌控,但也分很多種模式,比如兩個人放棄北京,舉家返鄉(xiāng),自己和孩子都重新開始;孩子一個人回家做留守兒童;夫妻一人帶孩子回家,兩地分居。
張和說她和老公有一次深談,即萬一辦不到借讀證怎么辦?張和說,他們打算她一個人帶孩子回老家。張和1980年出生在河北唐山,大學專業(yè)是酒店管理,讀書、工作、結婚、生子都在北京?!袄霞覜]有那么多的就業(yè)機會,孩子爸爸在北京上班,因為生活還是要過下去,還得要有收入,而我是不能和孩子分開的”。
張和說,她的一個同學已經賣了北京的房子,帶著孩子回青島了。
不是只有張和與她的同學才這么做,天通北苑小區(qū)居委會負責人說,不久,小區(qū)要走一大批人,都是因為孩子在北京上不了學,城市周邊城中村出走現象將更加明顯。而提前兩年關注非京籍兒童“幼升小”政策的張和同事,看著2014與2013年政策變化之大,對2015年將會有什么樣的變化充滿焦慮,也在思考該何去何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