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夏天有點冷,關于房企破產、跑路、并購的案例層出不窮。
多家中小房企被曝光因資金鏈斷裂而陷入了破產危機,如光耀地產等實力房企也遭遇資金鏈危機,觸動了樓市更為敏感的神經。
房企被收購股權的現象也越來越多。最讓人咋舌的,莫過于融創(chuàng)收購綠城股份,宋衛(wèi)平在躲過上一輪房企并購潮后,終于心力交瘁。
今年以來,銷售業(yè)績下滑導致資金回籠較慢、融資難度加大、開發(fā)貸和按揭貸收緊,都令開發(fā)商的資金鏈進一步承壓。
在此背景下,房企資金鏈風險預警已經全面拉響。近期,中國銀監(jiān)會表示要嚴控房地產貸款風險,強化“名單制”管理,地方政府對此應給予足夠的重視,要防止區(qū)域性、系統性金融風險,如杭州市政府日前出臺企業(yè)資金鏈風險防范和化解工作方案,值得各地進行跟進。
對于開發(fā)商來說,如何在這個樓市寒冬活下去,已經成為最重要的課題。房企應該關心自身的“健康”狀況,包括現金流風險、周轉速度、拿地策略等等。
識時務者為俊杰。在當前信貸全面收緊的局勢前,要想擁有充足的現金流,降價跑量是最有效的手段。但今年前五個月,很多開發(fā)商只實現不到30%的銷售目標,多數房企還存在著猶疑和苦等的心態(tài),希望政策托市,故而實質性降價不多,甚至只是以個別特價房作為噱頭來博眼球。
究竟是跑是熬,欲知后事,只看央行動作。如果央行放貨幣,這次樓市的調整可能像前幾輪一樣調整三四個季度,就逐步回暖。如果中央沒有實質性動作,調整就可能持續(xù)較長時間。但到那時再進行價格調整,恐怕會是一輪腥風血雨。
中央不可能再有強刺激的思路,與其“等風來”,不如主動降價跑量,把錢握在手里。只有守住現金流,活下來才能發(fā)展。而且要降就一步降到位,不要每次降一點,要“敲鑼打鼓地降”,更不要不好意思。
目前,這一僵局也逐漸在打破,今年第三季度大規(guī)模走量將成為市場主流和趨勢。目前在萬科、恒大等品牌開發(fā)商帶領下,多個城市直降、打折明顯增多。每一次樓市調整期時,這些品牌開發(fā)商往往率先調整應對,值得學習。
在未來,并購和破產可能會成為一個常態(tài)。如果確實活不了,被并購也是一個好的出路,小開發(fā)商可以通過兼并收購的方式出售土地資源,避免破產。比起被逼到跑路的絕境,像宋衛(wèi)平那樣抽身轉型,也不失為一個很好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