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基于王維與華茲華斯的詩歌語料分析,從圖形/背景理論的“空間關(guān)系”和“時間事件”角度分析兩者所代表的漢英詩歌語言,發(fā)現(xiàn)漢語詩歌多通過“空間關(guān)系”體現(xiàn)圖形與背景,而英文詩歌不僅使用“空間關(guān)系”,而且運用“時間事件”加以體現(xiàn)。本文認為這與漢語的空間性特質(zhì)及英語的時間性特質(zhì)息息相關(guān),這也體現(xiàn)了漢語的空間性思維及英語的時間性思維。
關(guān)鍵詞:圖形/背景理論 空間關(guān)系 時間事件 漢英詩歌語言
一、引言
詩歌以其語言簡練,意境優(yōu)美并能反映民族的思維和文化而深受喜愛。國內(nèi)外不少學者(Tsur,R.,1992、1998;Stockwell,P.,2002;Gibbs,R.,2005;匡芳濤、文旭,2003;梁麗、趙靜,2005;梁麗、陳蕊, 2008;藍純,2011)從認知角度研究詩學,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擬在前人基礎上,以認知語言學中的圖形/背景理論為研究背景,對比漢英詩歌語言,以期發(fā)現(xiàn)其中的不同,探討兩者所體現(xiàn)的民族思維差異。
本文語料取自唐代詩人王維和英國詩人威廉·華茲華斯(William Wordsworth)的10首詩。王維又稱“詩佛”,是盛唐詩人的代表,其詩歌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無論是題材內(nèi)容,還是藝術(shù)造詣都對后世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華茲華斯是“湖畔派”詩人之一,詩歌取材于自然景觀,作品寓情于境,情景交融,兩者具有可比性。語料采用工具Antconc 3.2 進行檢索分析。
二、圖形/背景理論
魯賓(Rubin)于一個世紀前提出圖形與背景并運用于心理學(趙艷芳,2011:148)?!皥D形”指所要描寫的對象,是感知中凸顯的部分,即注意的焦點;“背景”指環(huán)境。Talmy(2000)最先將該理論運用于語言研究。語言研究中,圖形與背景既可以是空間中運動或方位事件中兩個彼此相關(guān)的實體,即“空間關(guān)系”,如例(1)、(2);也可以是在時間、因果關(guān)系或其他情況中彼此相關(guān)的兩個事件,即“時間事件”,如例(3)、(4)。(匡芳濤、文旭 2003:26)
例(1)和例(2)顯示圖形和背景通過空間介詞“in”和“上”建立彼此間的聯(lián)系。圖形和背景之間的關(guān)系又可以看成是由介詞表達的一種空間關(guān)系。關(guān)于空間關(guān)系,匡芳濤、文旭(2003:26)認為,一個幾何圖形可以確定八個空間方位:上、下、前、后、里、外、旁邊和附著??臻g方位在漢英語言中的對應詞語如表1所示(匡芳濤、文旭,2003:26)。例(3)和例(4)體現(xiàn)了時間事件?!皶r間事件”結(jié)構(gòu)中圖形與背景的認知原則為:1.較大的、在時間上可包容的事件作為背景(通常出現(xiàn)在從句中);2.較小的、在時間上被包容的事件作為圖形(通常出現(xiàn)在主句中)(匡芳濤、文旭,2003:29)。漢語的時間事件通常使用“……前”和“……后”表示,而英語通過“before, after”和“while”體現(xiàn)。本文將從“空間關(guān)系”和“時間事件”角度對比分析王維和華茲華斯的詩歌,并尋求兩者所體現(xiàn)的民族思維差異。
(1) He is in the house.
(2)海上有只輪船。
(3) He dreamed while he was sleeping.
(4) She left after his arrival.
三、漢英詩歌中的“空間關(guān)系”和“時間事件”
經(jīng)查詢語料,王維詩歌中通過“空間關(guān)系”及“時間事件”體現(xiàn)的圖形與背景如表2所示;華茲華斯的詩歌如表3所示。表2顯示,王維多通過“空間關(guān)系”體現(xiàn)詩歌中的圖形與背景而較少使用“時間事件”,且空間關(guān)系中的“里”使用較多,占37.5%;表3顯示,華茲華斯不僅使用“空間關(guān)系”體現(xiàn)詩歌中的圖形與背景,而且較多運用“時間事件”加以體現(xiàn),且空間關(guān)系中“in”使用較多,占40%。
表2:王維詩歌中圖形/背景的體現(xiàn)方式
根據(jù)“薩丕爾-沃爾夫假說”(the Sapir-Whorf hypothesis),語言決定或影響思維(姚小平,2002:77),語言、思維與文化三者相互聯(lián)系,相輔相成。王文斌(2013)認為,漢語與英語具有各自的特質(zhì),即漢語具有空間性特質(zhì),而英語具有時間性特質(zhì)。漢語的空間性特質(zhì)也可通過其方向詞“東西南北中”體現(xiàn)出來(Chen,2009:226)?!皷|西南北”在漢語中主要表示方向,卻又與時間息息相關(guān),如“東”與“日出”聯(lián)系,“西”與“日落”聯(lián)系。漢語習語“日出而作,日落而休”就蘊含著時間信息。這體現(xiàn)了漢語語言是以空間為主線,附有時間信息的特征。英語則因?qū)儆谟W語系而保留了其時間性的特質(zhì),如英語中具有表示過去、現(xiàn)在、將來的時態(tài)(王文斌,2013:167)。語言決定思維,又與思維、文化三者之間相互聯(lián)系。盡管王維與華茲華斯的詩歌題材都是自然景觀,受人們對自然環(huán)境理解的影響而需要使用“空間關(guān)系”體現(xiàn)詩歌中的圖形/背景,但是漢語的空間性特質(zhì)決定了王維詩歌中較多使用“空間關(guān)系”,而英語的時間性特質(zhì)決定了華茲華斯的詩歌較多運用“時間事件”。這也體現(xiàn)了漢語的空間性思維及英語的時間性思維。
表3:華茲華斯詩歌中圖形/背景的體現(xiàn)方式
四、結(jié)語
基于王維與華茲華斯的詩歌語料分析,本文從圖形/背景理論的“空間關(guān)系”和“時間事件”角度分析兩者所代表的漢英詩歌語言,發(fā)現(xiàn)漢語詩歌多通過“空間關(guān)系”體現(xiàn)圖形與背景,而英文詩歌不僅使用“空間關(guān)系”,而且運用“時間事件”加以體現(xiàn)。我們認為這與漢語的空間性特質(zhì)及英語的時間性特質(zhì)息息相關(guān),體現(xiàn)了漢語的空間性思維及英語的時間性思維。
(本文是“2013學年寧波大學大學生科研創(chuàng)新計劃項目”中“中國學生英語介詞in和into的習得研究”的相關(guān)研究成果,由寧波大學研究生科研創(chuàng)新基金資助。)
注釋:
①王維和華茲華斯的十首詩分別為:《春中田園作》《過香積寺》《漢江臨眺》《鹿柴》《青溪》《鳥鳴澗》《山居秋暝》《輞川閑居贈
裴秀才迪》《竹里館》《終南山》;A Slumber Did My Spirit Seal; Composed Upon Westminster Bridge; I Traveled Among Unknown Men; It is a Beauteous Evening; She Dwelt Among the Untrodden Ways; Strange FitsOf Passion Have I Known; Tintern Abbey; The Daffodils; The Solitary Reaper; The Green Linnet.
參考文獻:
[1]Chen,QR. Cardinal directions in Chinese language:their cultural,social and symbolic meanings[J].ETC:a review of
general semantics,2009,(2):225~239.
[2]Gibbs,R.Embodiment and cognitive Scienc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
[3]Stockwell,P.Cognitive poetics:An introduction[M].London:Routledge,2002..
[4]Talmy,L.Towards A Cognitive Semantics(Vol. 1)[M].Cambridge,MA:The MIT Press,2000.
[5]Tsur,R.Toward a theory of cognitive poetics[M].Amsterdam:North-Holland,1992.
[6]Tsur,R. Poetic rhythm:Structure and performance——An empirical study in Cognitive Poetics[M].Bern:Peter Long,
1998.
[7]匡芳濤,文旭.圖形-背景的現(xiàn)實化[J].外國語,2003,(4):24~31.
[8]藍純.從認知詩學的角度解讀唐詩宋詞[J].外國語文,2011,(1):39~43.
[9]梁麗,趙靜.圖形/背景理論在句法分析中的作用[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5,(2):116~119.
[10]梁麗,陳蕊.圖形/背景理論在唐詩中的現(xiàn)實化及其對意境的作用[J].外國語,2008,(4):31~37.
[11]王文斌.論英語的時間性特質(zhì)與漢語的空間性特質(zhì)[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3,(2):163~173.
[12]姚小平.人類語言學家沃爾夫的遺產(chǎn)——讀《論語言、思維和現(xiàn)實》[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2,(1):75~77.
[13]趙艷芳.認知語言學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1.
(李瑤琴 于善志 浙江寧波 寧波大學外語學院 31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