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隱喻作為一種語言現(xiàn)象,包含了一種文化思維方式。它以文化相似性為基礎,通過個體經(jīng)驗和想象來實現(xiàn)其隱喻含義。作為使用頻率最高的交際用語,稱謂語也蘊含著豐富的隱喻,它不僅是一個簡單的語言符號,更是溝通人際關系的信號和橋梁,掌握其隱喻性用法是我們成功交際的金鑰匙。本文試圖從隱喻的視角出發(fā),探討英漢稱謂語中隱喻用法的形成機制,及其表達說話者態(tài)度和感情的功能。
關鍵詞:稱謂語 隱喻 認知建構 功能
一、引言
《現(xiàn)代漢語詞典》對“稱謂語”的定義是:“人們由于親屬和別方面的相互關系,以及身份、職業(yè)等而得來的名稱,如父親、師傅、廠長等?!庇⒄Z中的稱謂語叫作“appellation”,《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給出的定義是:“名字、名稱、頭銜等”。從二者對稱謂語的不同定義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漢語的稱謂語更關注人物關系的表述,英語稱謂語則更側重于稱謂的符號表達。無論是漢語中的稱謂語,還是英語中的稱謂語,都起著重要的社交禮儀作用,因此學習和研究稱謂語的隱喻性用法對我們的交際活動大有裨益。
對稱謂語的研究由來已久,國外學者有Roger Brown, Albert Gilman和Marguerite Fort等;國內學者劉楚群、田惠剛、趙亮、趙元任等也從社會學、語言學、心理學等各個角度對稱呼語作了大量系統(tǒng)的研究。本文以認知語言學為視角,主要討論漢英稱謂語的隱喻用法,包括非稱謂語的“創(chuàng)造性使用”及稱謂語的“有意誤用”,并進一步探討稱謂語反映社會關系、表達說話者情感和態(tài)度的功能。
二、稱謂語的隱喻分析
(一)隱喻的含義
20世紀70年代對隱喻研究開始進入高潮,人們對隱喻的研究也從修辭領域擴展到了認知的領域,不再把隱喻當成是一種單純的語言現(xiàn)象,而是把它看成是基于人們社會生活經(jīng)驗的重要認知方式和思維方式。隱喻作為一種認知方式,可以幫助我們利用已知的事物認識未知的事物,用具體的實物理解抽象的概念,從而使人們不斷地認識新事物、新概念并促進語言的發(fā)展。Lakoff和Johnson(1980)在metaphors we live by一書中對“隱喻”的定義是“從一個認知域投射到另一個認知域”,這個投射的過程以事物之間相似性的聯(lián)想為心理基礎。因此,隱喻是通過一種已知的、我們所了解的具體事物或概念來闡明另一種未知或艱澀抽象的概念。例如,“婚姻是愛情的墳墓”就是用具體的“墳墓”來隱喻抽象的“婚姻”,隱喻的使用使得“婚姻”這一概念更加形象生動。
(二)稱謂語隱喻的認知建構
通常來說,稱謂語是指人們在交際語言中,說話者代指與之談話對象的語言表達?;蛘呷缙渌麑W者所說,稱謂語“其指稱對象是人,由于身份、職業(yè)、性別等而得來的,反映了人們的社會關系的一套名稱”(馬宏基、常慶豐,1998)。隱喻以相似性為基礎,是由一個范疇映射到另一個范疇的過程。人們按照完形心理學的相似原則,將相同或相似的東西看作是一個單位,從而使得本體和喻體從一個域向另外一個域投射(束定芳,2000:172)。稱謂語的隱喻性用法在日常交際用語中頻繁出現(xiàn),當我們用其他范疇內的語句來解釋和闡述稱謂語時,就衍生了稱謂語的隱喻認知。例如:“首腦”“元首”“頭頭兒”指領導人;“耳目”“眼目”指暗中打探消息、收集情報的人;“心肝”指最疼愛的人;“手足”指同胞兄弟;“大腕”指有名氣的人;“娥眉”“粉黛”指美女;“須眉”指男子等等。從認知的角度來看,這是表示人體部位的詞在隱喻認知模式下發(fā)生的轉類,即由人體域向稱謂域的映射。又如,英語中的“madam”,“queen”等在具體的語境下可以分別表示“女警官”和“皇權”的意思,已經(jīng)不再是原本的“女士”和“王后”之義。這種情況下,屬于稱謂范疇的詞便映射到了它的身份、地位范疇,也涉及到兩個認知領域之間的轉類,因此也是稱謂語隱喻性用法的表現(xiàn)。
王文斌(2007:176)認為受喻者要正確解讀施喻者的隱喻,就必須借助自己的世界知識、對社會常規(guī)的把握、人生經(jīng)驗、記憶以及自己對客觀事物的洞察力和感悟力??梢姡魏我粋€隱喻都與人們的社會生活經(jīng)驗及對世界的感知和洞察息息相關,并通過人們對相關領域的聯(lián)想實現(xiàn)。隱喻以相似性為基礎,根據(jù)相似性原則,說話者可以用自身的、熟悉的事物來隱喻外界的、不太熟悉的事物,而聽話者則可以借助其隱喻思維及聯(lián)想推理出說話者所表達的隱喻義。
同樣,稱謂語隱喻的心理基礎也是事物間的相似性和相關性,其隱喻義也需要通過聽話者通過恰當?shù)穆?lián)想和推理而實現(xiàn)。關于稱謂語的隱喻性用法,人們在認知過程中所使用的不是這些稱謂語的原型意義,而是在其原型意義基礎上通過隱喻認知生成的相關隱喻意義。比如“小姐”這一稱謂從最早的意義到現(xiàn)在的用法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世紀90年代到處出現(xiàn)歌廳、理發(fā)店和按摩店,其中有很多女性從事色情服務,她們大多被稱為“小姐”。所以現(xiàn)在“小姐”使人聯(lián)想到負面含義,成為“從事色情服務的女性”的代名詞。再比如,“同志”作為稱謂語,是“志同道合者”的意思,在我國古代,“同志”與“君、先生”等詞的涵義相近,是朋友之間的稱呼。到建國初期,特別是社會主義改造后,“同志”逐漸取代了一些表現(xiàn)階級關系的“老爺”“先生”等稱謂,成為全國普遍的稱呼。文革期間,由于階級斗爭,“同志”的使用一度回落,此時“同志”成了判斷稱呼對象是敵是友的重要標志。20世紀90年代以來,稱謂語“同志”的變化在當時的漢語詞典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以《辭海》為例,1999年版的“同志”詞條下已不再有1979年版的“我國公民彼此間的一般稱呼”和1989年版的“社會主義國家公民彼此間的一般稱呼”這一義項(方傳余,2007)。在人們日常會話中,也已經(jīng)很難再聽到彼此用“同志”相互稱謂。現(xiàn)如今在口語中,“同志”意味著“同性戀”,人們稱呼對方為“同志”一般具有調侃諷刺之意。隨著時代的進步,互聯(lián)網(wǎng)及大眾傳媒的發(fā)展,漢語中類似的隱喻盛行,其使用頻率比本義還高,使用范圍比本義還廣的稱謂詞屢見不鮮。如稱謂語“哥”,根據(jù)百度百科是指同父母(或只同父、只同母)或同族同輩而年齡比自己大的男子,也指親戚中同輩而年紀比自己大的男子和年紀跟自己差不多的男子。而如今,“哥”的使用范圍及涵蓋意義已經(jīng)逐漸擴大,成了大眾娛樂消遣的具有特殊意義的詞,如“犀利哥”“無奈哥”“傳說哥”“淡定哥”等,在這些稱謂中,“哥”顯然沒有采用其本義。以“傳說哥”為例,它泛指那些“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者。再如稱謂語“爺”,主要是對父親、祖父或者跟祖父輩分相當?shù)某赡昴行缘淖鸱Q,而現(xiàn)在“范爺(范冰冰)、詩爺(劉詩詩)”等網(wǎng)絡稱謂新詞已頻現(xiàn)于各大報紙與網(wǎng)站?!胺稜敗笔菍χ麅鹊嘏輪T“范冰冰”的尊稱,因為在她身上,我們看到了男子漢的豪爽、干練、瀟灑和霸氣等特點。所以,現(xiàn)在“爺”的使用也延伸至那些具有男子氣概的女性身上,它與上述稱謂詞一樣,由原本單純表示一種稱謂的范疇,映射到另一具有某種特殊意義的范疇,稱謂語的喻化由此形成。
漢語中,非稱謂域到稱謂域的映射及稱謂域到非稱謂域的映射的隱喻化現(xiàn)象十分普遍。英語中,稱謂語的隱喻用法也隨處可見,但與漢語不同的是,英語中稱謂語的隱喻大多是由非稱謂域到稱謂域的映射。而構成非稱謂語的詞通常由代表人體部位的詞語組成。人體詞“head(頭),face(臉),hand(手),heart(心),leg(腿),foot(腳)”經(jīng)常被映射到稱謂域,從而有了像“headmaster(校長)”“new faces(新人)”“farmhand(農(nóng)場工人)”“sweetheart(愛人、心肝寶貝)”“a leg of the law(警察、大律師、執(zhí)法人員)”“foot soldier(步兵、機構中工作內容單調但又不可或缺的無名小卒,基層職工)”之類的稱呼,這是代表人體部位的詞語向稱謂范疇隱喻化的過程。再以“head”為例,它經(jīng)喻化而得到的一般稱謂語有“head of government(政府首腦),head of committee(委員長),head of state(國家元首),head of department(部門主任),head of a delegation(代表團團長),head of the family(一家之主),head of judge(裁判長)”等。另外,“head”還可以用作形容詞,修飾名詞,構成稱謂語,如“head nurse(護士長),headwaiter(領班),head hunter(獵頭),head boy(男班長),head girl(女班長)”;以及與其他名詞構成合成詞,如“headman(首領),headmaster(中小學校長)”。在習語“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人多力量大)”中,“head”也不再是“頭”的意思”?!癶ead”還可結合隱喻化的表達,如“noodlehead”表示“傻瓜”的意思。英語中“head”常與“思考”聯(lián)系在一起,有時表示積極的意思:“a level head(頭腦冷靜的人),有時表示消極意思:“a woolly head(頭腦糊涂的人),big head(傲慢的人)”,此時,人體詞“head”表達的真正意圖已不再是描述人體某部位的真實情況,而是著意于某指稱對象的突出特征,以達到生動形象地指稱說話對象的目的,這是人類更高水平的認知能力及創(chuàng)造性在語言中的體現(xiàn)。
(三)非稱謂語的“創(chuàng)造性使用”及稱謂語的“有意誤用”
在日常言語交際中,非稱謂語的“創(chuàng)造性使用”或稱謂語的“有意誤用”經(jīng)常發(fā)生,這就是稱謂語的隱喻性用法。稱謂語形式多樣,生動形象,其中有許多是使用者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詞語的結果,比如“帥哥,美女、笨蛋、傻瓜、知音、天之驕子、白馬王子、白衣天使”等詞語,它們“具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詞義,其中有一個為主要詞義,而且這個詞義經(jīng)過明顯的隱喻轉喻過程,改變了我們對其所指內容的思維模式,從而生動形象地表示人的名稱”(解正明,2005),這種情況就屬于非稱謂語的“創(chuàng)造性使用”。英語中,一些非稱謂詞也可用來表示對他人親密的稱呼,如:dove(鴿子)“寶貝兒”,monkey(猴子)“淘氣鬼”,lamb(羔羊)“寶寶、乖乖”,old bean(豆子)“老弟、老兄”等。在一定語境下它們被當作稱謂語使用,而給聽話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這些詞創(chuàng)造性地用作稱謂語,與人的認知能力和思維方式息息相關,而且與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經(jīng)驗緊密相連。
詞語的隱喻義不僅存在于由于詞語的創(chuàng)造性使用而產(chǎn)生的新的稱謂語中,而且常規(guī)稱謂語因其使用的對象和場合發(fā)生了變化,也會產(chǎn)生新的意義,這就屬于稱謂語的“有意誤用”。稱謂語的“有意誤用”是指稱謂語的使用沒有準確反映說話者和聽話者之間的關系,有時甚至可能明顯違背他們的關系,也就是說把適用于正式場合的稱呼用于非正式場合,或把適用于一定范圍聽話者的稱呼用于其他的聽話者。比如男友稱呼女友“小妖精”,長輩稱呼晚輩“小祖宗”,吵架一方自稱“姑奶奶”等。從認知角度來看,這些稱謂語都不再表示詞語的字面意義,而是具有更加豐富的言外之意。顯然,這里稱謂語的隱喻用法更多是在表達說話者的情感和態(tài)度。
三、稱謂語隱喻的功能
稱謂語在具體的語境中以言外之意的形式出現(xiàn)時,此稱謂語的隱喻通常用來表達說話者和聽話者之間的親疏程度以及說話者的情感和態(tài)度。無論是詞語的“創(chuàng)造性使用”,還是稱謂語的“有意誤用”,稱謂語喻化意義的產(chǎn)生和理解都與人的認知能力、說話雙方的關系和語言使用的語境密不可分。這里的“語境”指“認知語境”,包括“文化語境”“語言語境”和“具體語境”,因此對于稱謂語隱喻意義的推導應該首先從實現(xiàn)稱謂語隱喻的方式開始,再結合具體的認知語境,進而推測出說話者的情感。下面將通過實例來分析稱謂語的隱喻用法在具體語境中表達的積極、消極的情感。
積極的情感,即情感的正極,指說話者表達對聽話者肯定和積極的態(tài)度,如友好、喜愛、尊敬或贊賞等。例如:
(1)賈母急的摟了寶玉道:“孽障!你生氣,要打罵人容易,何苦摔那命根子!”(《紅樓夢》)
賈母的一句“孽障”表達了對寶玉做法的氣憤,但憤怒背后更多的是心疼,比稱呼他“心肝、寶貝”感情還要強烈。
(2)賈璉聽說,爬起來,便與鳳姐兒作了一個揖,笑道:“原來是我的不是,二奶奶饒過我罷?!睗M屋里的人都笑了。(《紅樓夢》)
這里,賈璉用尊稱“二奶奶”稱呼妻子,向鳳姐示好討好鳳姐求饒。
(3)一中年婦女擠上公共汽車后大喊:“梅梅!梅梅!”一女孩在另一端答:“媽,我在這兒吶!”然后走近媽媽?!八篮⒆樱樜乙惶?!”
此例句中的“死孩子”把母親焦急、擔心和深愛孩子的感情表達得淋漓盡致。
消極的情感,即情感的負極,指說話者通過稱呼語表達對聽話者否定和消極的態(tài)度,如“諷刺、攻擊、厭惡、憤怒或憎恨”等。
(4)最奇怪的是昨天街上的那個女人,打她兒子,嘴里說道,“老子呀!我咬你幾口才出氣!” (《狂人日記》)
“老子”原指父親,在這里,交際雙方是母子關系,很顯然,“老子”這個稱謂語沒有準確反映說話雙方的關系,所以說話者是“有意誤用”,而恰巧是這種刻意的誤用才更能宣泄說話者心中的憤怒。
(5)“你這龜孫子,欠錢不還?!?/p>
此句中“龜孫子”充分表現(xiàn)了追債人對欠債人的厭惡和憤怒,這樣的稱呼對情感的發(fā)泄起到了更好的作用。
(6)阿Q很以為奇,而且想:“這些東西忽然都學起小姐模樣來了。這娼婦們……” (《阿Q正傳》)
在這個例子中,“東西”“娼婦們”這兩個稱謂語表達了阿Q對這些女人的嘲諷。
四、結語
在日常交際中,稱謂語不只是用來稱呼對方,更是標記說話者身份和態(tài)度,反映交際雙方關系的一種語言機制。稱謂語的隱喻用法是言語交際的一部分。本文簡要分析了稱謂語的隱喻性用法,并探討了稱謂語隱喻用法反映人際關系和表達感情變化的功能。從隱喻的角度探討稱呼語,不僅有助于發(fā)現(xiàn)隱喻用法表達情感的規(guī)律,而且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隱喻的形成機制,進而分析隱喻的本質特征。
參考文獻:
[1]Lakoff Gand 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 :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馬宏基,常慶豐.稱謂語[M].北京:新華出版社,1998.
[3]束定芳.隱喻學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4]王文斌.隱喻的認知構建與解讀[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
社,2007.
[5]解正明.北京話認知稱謂名詞特點及其社會成因[J].語言教學與
研究,2005,(6).
[6]方傳余.“同志”一詞的社會語言學研究[J].語言教學與研究,
2007,(1).
(黃亞琴 浙江寧波 寧波大學外語學院 315211)